李慶文
摘要:在森林采運中加強對環境的保護,不僅能夠維護生態資源,保護物種之間的平衡,更能夠為我國持續發展帶來良好前景。如何在進行森林采運過程中保護環境,建立可持續經營模式,才能夠真正實現我國長遠發展的目標?我將對這一問題進行全面分析。
關鍵詞:森林采運;保護環境;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持續走發展路線,對于過度采伐的森林開展了一系列不就措施,大量種植人工林來維護生態平衡。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仍離不開對樹木的利用,因此國家政府部門提出,在進行森林采運的同時要采取無害于環境的方式,改變采伐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破壞環境的的現象,堅持黨的政策方針,走可持續發展路線。
一、天然林的采運與森林可持續發展
雖然天然林已急劇減少,但目前就世界來說,人類使用的木材,仍然主要來自天然林。但天然林自然增長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采伐增加的速度,我國也同樣如此。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不外乎人工造林和合理采伐,以使森林增多,質量變好,就是讓森林持續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林業部森林采伐運輸科在1996年提出了“標準森林采運方法規范”。意在促使各國制定適于各自國情的無害于環境的森林采運方法。這種采運方法有利于森林可持續發展和林業可持續經營。已經有一些國家按照標準進行了實驗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作者贊同這一標準并認為我國也可根據國情,制定相應的規程,規范森林采運,以達到天然林持續發展。
二、無害于環境的森林采運方法
1.采運規劃
在采運規劃中列出了戰略性規劃和戰術性規劃。前者相當于我國的林業局總體設計,后者相當于我國的采伐更新設計。它明確地指出采運規劃設計是森林管理規劃的組成部分,應當由林學家、生態學家、采運專家、土木工程師、野生動植物學家,以及社會學方面的有關專家共同組成的規劃組來完成。如果只制定戰術規劃而忽略了戰略規劃,往往造成零敲碎打地發展運材道路,使道路系統不盡合理而加劇土壤侵蝕和沖刷及增加修路費、運輸費等。它還強調了使用地形圖的必要性。對于熱帶混交闊葉林,有必要標明采伐木在地形圖上的位置、倒向,以便布置集材道和集材場。
2.森林道路工程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也呈現出多樣化,因此在我國各個地區建設森林道路時要根據地區不同的地勢地貌來具體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森里道路工程計劃。首先要根據森林道路界定范圍以及當地有關森林道路建設部門的相關規定來確定道路路線設計標準;其次,在森林道路建設中要考慮到當地環境和氣溫因素,例如在陰雨天氣時雨水是否能夠對道路旁植被土壤等造成破壞,在森林道路旁是否存在逆坡等等;第三,要對森林道路進行定期養護,防止在長期使用后產生安全隱患。
3.采伐
首先在采伐時采取合理科學的擇伐方式,對已到達標準年齡的樹木進行采伐,將未到標準年齡的幼樹保護下來,有利于森林再造;其次,進行采伐作業時,要在不影響原木質量時盡量將部分樹皮和樹葉剝落在砍伐處,時樹皮和樹葉能夠被土壤再度吸收,將樹皮樹葉中的養分輸送到下一批幼樹上,保證下一批樹木的質量和土壤的養分飽和度;第三,進行采伐時采伐人員要注意保護自身安全,加強自身知識技能,在采伐過程中不僅能保證采伐樹木的質量,也能夠保護自身不受到意外傷害;第四,砍伐過程中,因砍伐的樹木較大,在伐倒時避免砸到幼苗和保留木,因此在采伐作業時嚴格控制伐木的倒向位置,以免出現不必要的傷害和麻煩,增加工人的工作量。
4.集材
在集材中,破壞生態環境最嚴重的是:(1)翻動并壓實土壤,導致林地侵蝕,妨礙保留木的生長,干擾更新;(2)當原木拖過溪流時對河床及河岸造成破壞,有時引起沖刷,有時引起河床淤集,瀉漏的機油和燃油污染林地土壤和徑流;(3)直接撞壞和壓傷保留木和植被,延緩森林恢復,減少嗣后采伐木材的數量和價值。為了防止這些對環境的破壞,在選用集材機具時應加以適當的注意,如輪式集材機機動靈活可以減少對土壤和保留木的損害,在容易板結的林地及沼澤地宜采用低壓輪胎。為了減少集材機對林地碾壓的次數和長度,應使用收集索而避免將集材機開到每一根原木旁。此外對于索道拖集、架空索道集材、空中集材、人力集材、畜力集材、滑道集材等均分別論述其破壞環境的可能性及其防止和補救的辦法。
5.集材場及清理作業
采伐下來的原木材料通過運輸最終存放于集材長中進行最后的處理。因此,集材場的選址很重要。由于運輸原木材料大小不一,裝車設備以及運輸車型也有所不同,這些車輛和設備在集材場內加油和維修過程中容易出現燃油和潤滑油溢出現象,為了避免這些泄漏物會污染到周圍的環境、土壤、植被和地下水,在理論上要將集材場建立在距離溪流大于30米的緩坡上。而原木材料在運輸到集材場后要對砍伐區進行處理。將較大的木材碎料裝車后以木柴的形式進行加工處理,而過于碎小的木屑、樹葉、樹枝等木料以散鋪的方式鋪在伐區,讓土壤對這些木料進行吸收,確保足夠的養分供給下一批樹木,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三、人工林的采運與森林可持續經營
新中國成立以后,東北林區首先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式木材采運,以供應當時抗美援朝戰爭的緊迫需要和國家各項建設的巨大需要,同時也進行了人工造林。如黑龍江帶嶺森林工業實驗局,1950年開始大批生產橋梁材及枕木,至1953年共生產了262868m3。同年春建立了實驗苗圃,次年進行人工秋季造林試點,共植樹100hm2。到1985年,人工造林總面積為45000hm2。在南方各省,除歷史上有經營杉木人工林的傳統地區之外,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已有新興的典型人工林,如湖南的桃源縣和株洲縣均有大片的杉木人工林。四川珙縣的造林熱潮是從1974年開始的。該縣自稱與參觀湖南的人工造林有關,自然也和當時國內外的形勢有關;先有中央林業部的提倡,繼有省縣領導的重視,1982年起又得到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糧食援助,人工造林的規模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高,由原來的“一鋤一坑,一腳一棵”,提高到有計劃有監督的“工程造林”,到1988年已累計營造了3.13萬hm2商品林,約15年成材,每畝(約0.07hm2)最低可產原木5m3,最高可達10m2,農民收入增加,造林積極性繼續提高,人工林得到持續發展。歷史上雖曾重采輕造、采多造少,并造成種種嚴重的惡果。但我們也不應因噎廢食,只管造林、只管保護天然林,不管森林采運,讓森林自生自滅,老死腐朽;更不應讓天然林一直處在天然狀態,無路可通,一旦發生火災,撲救困難,造成巨大損失。沒有正規的有計劃的合理的科學的森林采運,以滿足各方面對木材的需求,必然導致盜伐、濫伐,使森林遭受不易挽救的破壞。當今,我們既有富有遠見的國策,又有全面的營林經驗和技術裝備,只要我們略加小心,避免重蹈覆轍,一定能讓森林采運促進森林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南生,張露,杜天真.森林生態系統對大湖泊生態保育價值初探——基于鄱陽湖“一湖清水”保護的視角[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06).
[2] 安森鵬,高振嶺,王磊.林火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J].科技信息,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