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強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樹木的抗旱性以及結構特征,整理出結構分析的有效方法。其次重點探討抗旱造林的常用技術手段,幫助實現全面建設計劃,造林階段的管理工作開展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采用抗旱造林技術,能夠幫助提升森林生長階段的健康程度。
關鍵詞:樹木抗旱性;抗旱技術;造林技術
一、樹木的抗旱性和抗旱結構分析
1、樹木的抗旱性分析
樹木抗旱性是造林階段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干旱少雨的地區開展造林活動會對樹木品種的抗旱性進行分析。這樣在干旱的環境中才能夠保障樹木的成活率,葉片是水分蒸發的主要部分,選擇樹木種植品種時也會重點針對葉片部分來進行。葉面所蒸發的水分減少,能夠維持更多的水分,用于樹木的生長。但植物的生長情況也受環境影響嚴重,葉片的面積也會隨著環境的干燥程度,逐漸的進化,更符合地方種植的特征。因此在指植樹造林階段要盡量選擇本地的品種,這樣才能更符合環境特征,并且不容易出現病蟲害等死亡現象。根部能夠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在種植階段,要對樹木的根系進行研究,根須越長越能夠吸收深層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和自身的水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減少樹木的蒸騰時間能更好的適應干旱的生長環境。還有樹木根系的發達程度是衡量其具有抗旱性的指標,樹木的生長能否獲得良好的營養成分主要由根系的活力程度決定的。
2、樹木抗旱性結構分析
樹木是否能夠健康生長并不僅僅局限在抗旱性能上,還與環境溫度,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等因素相關。管理人員要掌握全面的工作計劃,并對現場可能會發生的問題加強處理解決,選擇最合理的抗旱樹木種植形式。除此之外,更重要的還是樹木本身生長能力的研究,根據現實調查結果來確定科學的搭配種植模式。目前的技術能夠做到樹木抗旱性能提升,與樹木的分子結構相關,未來的技術發展中也會針對抗旱性能提升進行重點研究,幫助種植區域節省養護管理的投入資金。
第一,樹木抗旱性形態結構研究。樹木長時間在干燥少雨的環境下生長,會減慢呼吸作用速率,維持更多的養分在樹木中。植物會逐漸的適應環境,環境中水分含量少損耗也能夠減少。在研究結構時發現,樹木葉片的密度對抗旱性能影響也十分的嚴重,使用環境如果僅僅依靠樹木得發展演變是十分迅速的,需要技術人員加強調控研究,促進管理計劃在基層中得到落實。也可以認為的進行結構改造,解決樹木品種生長與環境之間的沖突問題。
第二,樹木解剖構造研究。葉片結構解剖研究有助于判斷樹木的抗旱性能,也是造林技術分析確定時常用的方法。分析解剖時要重點觀察吸收水分的能力,在造林階段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法,為樹木營造健康的生長環境。
通過對樹木葉片解剖可以了解葉片內部的結構特征,通過研究可知,葉片的結構對樹木的抗旱性也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樹木的不同部位都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對樹木的抗旱性能有更深的研究。而且通過對樹木根系的解剖了解,根系的導管與根莖面積的比值不同,樹木的抗旱性能都會不同,還有根系的橫截面、木質部面積以及韌皮部的面積的比值不同,樹木的抗旱能力都會有很大的區別。
二、抗旱造林技術的種類
1、雨水造林技術
雨水造林技術主要是林區借助天然雨水的有力條件,將雨水進行有效的分配,并且對雨水形成的河流進行合理的管理,當遇到氣候比較干旱的情況下,合理分配雨水,從而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為樹木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保持其需要的水分和濕潤的土壤環境。這種技術特別適合降水量少的地區,對雨水進行合理的管理,能夠為樹木提供穩定的水源,而且在管理上也比較容易,不僅能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還能更好的提高樹木的質量,目前,這是抗旱造林技術一種很好的方法,能更好的節省經濟成本。
2、固體水種植技術
固體水種植技術是一種新的抗旱造林技術,主要是利用科學技術將水進行固化處理,通過改變水的物理性質來形成不流動的、不易融化、不易揮發的固態水的形式。固態水在降解之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是一種環保的產品。目前,該方法在干旱地區的造林技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效果很明顯。固態水是通過對普通水的固化過程而實現的,主要的成分仍然是水,它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溶解,并融入土壤中,為樹木的健康生長提供水源。實踐表明,在干旱環境下,利用固體水來改善土壤環境,對樹木的生長有積極的作用。
3、容器育苗造林技術
容器育苗技術比較適合干旱地區,因為干旱地區的水土條件較差,不僅土壤肥力不夠,而且土質也容易受到外力條件的破壞,從而導致一般的樹木的難以生存,即便存活下來,生長的質量的也不是很高。因此,必須選擇一些抗旱性能較好的樹種,才能適應氣候條件惡劣的干旱環境。容器育苗技術的優勢就是容器本身能保持幼苗所需水分的平衡,還能涵養幼苗的養分,保證幼苗根部的營養和水分,從而促進幼苗的生長,而且在苗木進行移植的過程中,要想幼苗能更好適應林區的土壤,必須將容器底袋破壞,從而使苗木的根部有更好的適應能力。苗木的生長速度也會很快,以上都是利用容器育苗的優勢,最重要的是容器育苗技術適合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的發展。
三、抗旱造林技術的注意要點
1、樹種選擇
在為干旱地區的造林工程選擇樹種時,要根據環境選擇合適的樹種。適地適樹是進行科學造林的基礎。如果選擇的樹木不具有抗旱性,讓其生長在干旱、半干旱的環境下,樹木的成活率得不到保證,這樣的造林也沒有效果。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樹種,以適應干旱的環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樹木的成活率,同時也可以將樹木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在實際的造林過程中,對于樹種的選擇,要結合對林區和環境的雙重考慮,使樹木既適應土壤環境,又適應干旱的環境,從而能夠健康地生長,以便獲得較的經濟利益和生利益。
2、整地
整地是造林的必要環節,它可以改善苗木的生長環境,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在造林工作開始前進行整地,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土壤的質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時還可以改善林區的環境,改善林區的通風狀況。對于干旱地區來說,整地一般在造林前的一個季度實施較為合適。
3、起苗
起苗是造林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苗木生長的前提條件。起苗一般在上午或者是陰雨的天氣進行,從而減少苗木水分的蒸發。在起苗過程中要保證苗木根部的完整性,如果苗木過高,要對其進行修剪,使其高度低于80cm,苗木的切口處用塑料薄膜扎緊。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對苗木的切口處使用保濕劑處理。
結語:為了發展林業,就需要進行造林,而對于干旱環境的地區來說,需要根據樹木的抗旱性,選擇合適的抗旱樹種,利用科學的抗旱造林技術來進行造林,以便使林區的樹木能夠適應干旱的環境,并通過抗旱造林技術來推動抗旱造林的規模,同時提高林業的生態效益,改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凝.樹木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術研究綜述[J].中國果菜,2016(03).
[2] 周家國.樹木的抗旱性及抗旱造林技術探索[J].農民致富之友,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