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會書 馬云龍
摘要:隨著人們保護自然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相關部門對于林業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因此,林業系統中傳統的經營模式已不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發現合理的營林模式被提上議事日程。本文通過闡述近年來林業體系中適用性較強的少耕栽培技術的基本情況,從而對少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的優勢及作用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林業體系中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大大提升。以少耕法栽培技術為主的營林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作為林業系統中的重要模式推廣開來。少耕法栽培技術相對于傳統耕作方法,通過減少土地耕作次數來保護土壤質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具有巨大的推廣前景。
一、少耕法栽培技術的提出
少耕法,又叫“留茬播種法”,它是通過兩個方面來實現土壤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新的土壤耕作方式。第一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更作物占據的土壤面積,土地作業面積內間隔種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減少土地被翻犁的次數。這種技術既不同于免耕,也不同于常規方法耕作形式,其介于二中之間,有效地保護土壤中的水分及營養成分。
少耕法栽培技術,耕作頻率較低,耕作深度加大,土壤松散度明顯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長。少耕法的采用需要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少耕法栽培技術的作用,避免其缺陷所導致的不良后果。
二、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的優勢所在
土地的耕作在林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土地的利用情況及土地質量嚴重影響林業發展的前景。目前我國土地中,大部分土地不程度的受到農藥殘留、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困擾。林地土壤是經過長時間而形成的寶貴資源,但是隨著土壤環境的整體危機,林地土壤也受到相應的威脅。如何防止林地土壤污染、退化、侵蝕等問題已經成為林業部門的重要任務。在盡量維持或恢復已被污染土地的同時,如何正確的保護未被污染的土地也是重要課題之一。少耕法栽培技術作為適應林業現有土壤問題的新型耕作方式而被提出,有其巨大的優勢所在。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的提出,是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少耕法栽培技術從根源上提高土地使用率,避免多次勞作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從根本上減少經營成本,為土壤保護預留出相應的經費。同時,少耕法栽培技術有效地保護土壤質量,從而使植被增長率大大提升,這樣一來,植被的價值實現周期較傳統營林模式大大縮短,支出成本減少;同時,少耕法栽培技術大大提高了土壤質量,使樹木存活率顯著增加;基于成活率的提升,加之少耕法提倡減少土地耕犁次數,避免土壤表層多次受到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水土流失狀況便得到有效緩解。北方氣候干燥,大部分地區受風沙影響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能夠有效地避免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長及土壤質量保護。
三、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于林業發展的巨大作用
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對于林業可持續發展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相對于傳統的營林模式,該模式具有巨大的優勢。在傳統營林模式下,林地中未被植物覆蓋的土地,裸露程度大,極易遭受風沙侵蝕,洪水沖蝕等自然外力的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從而導致土壤中各類營養成分的喪失,土壤貧瘠嚴重,威脅后續發展。
在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下,林業土壤表層由于砍伐,修剪或自然脫落而存在的覆蓋物不會被頻繁損失,土壤覆蓋率增大,同時覆蓋物也為土壤疏松相對的營養成分。這樣有利于減少土壤遭受風蝕及雨水侵蝕,既保證土壤的表皮完整性也防止水分、養分的流失。有利于土壤為林木提供更加充實的養分供給。這樣就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節,林木養地,土壤供給林木,在這一過程中,土壤與林木不是簡單地循環體,而是能夠從中獲得自身所需的能量與養分。這是可持續發理念所強點的關鍵部分。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是現代林業發展體系中較為理想,并且切實可行、效果顯著的新型營林模式。少耕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對于控草部分一改傳統技術,采取化學控草、帶間控草,在保護土地的同時,提高控草效率。這樣既能夠維護土壤自身營養成分的不流失,又能促進林業體系中植被的恢復再生。少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既保障了植被的存活率,又有效地減少了林業運營過程中的成本,并且真正地實踐了林業系統中可持續發展這一理念。少耕栽培技術營林模式符合當今林業發展的需要,模式運行過程適合北方環境因素,值得在北方推廣,以完成促進林業體系發展,增加植被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的使命。
(作者單位 :133600吉林省安圖縣鄉村林業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