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我愿意且適合做一名淡泊的學者。因為我對其他事物沒有太多的追求,只愿在一個良好的研究氛圍中,潛心學術研究、精心指導學生,首都師范大學的學術和科研環境就很好。”周珍,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數學專業出身,博士畢業后投身管理學教學研究。多年來,周珍一邊忙教學,一邊搞科研。由于在數學和管理學方面的教育背景和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她成為我國在這個領域方面的專家。
多年來,周珍始終致力于運用數學工具,特別是用不確定性理論和模糊決策方法來解決管理學問題,特別是在社會治理領域,周珍開展了多個重點課題的研究,其中針對中國霧霾聯防聯控機制、網絡輿情與社會事件監管等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建性的前沿理論和解決方案,這些均被政府和決策機構應用到社會治理實踐當中。如今,她的研究領域已經涉及社會治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等多個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就,在國際及國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參與、承擔了10項國家級和北京市級科研項目。
為了能與周珍有一次親密的接觸,筆者特別對她進行了一次專訪。
淡泊治學—成就專家之路
“和一些成熟的自然科學學科相比,管理學的涉及面更廣、更加復雜,更難定量分析,也很有挑戰性,所以,當我投身到這一學科領域后,我就想盡力發揮我的特長,爭取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樸實的話語,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誠如周珍所言,只有執著求索,才能更有力地服務于社會。
回憶從求學到工作的這段經歷時,周珍頗有感慨,她說:“由于我是數學專業畢業的,畢業時擺在面前的工作有很多,那時很多朋友都勸我去做基礎教育,教書育人,可以將所學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然而我卻不滿足于現狀,覺得我所學的數學知識完全可以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于是,我選擇了進一步深造,希望能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在一些前沿學科,特別是交叉學科上,最后我到北京理工大學攻讀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這一次周珍找到了人生的坐標,開始了最前沿的社會治理研究。
周珍談到了選擇這一研究方向的原因。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可以說有目共睹,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應看到,一些社會問題也凸顯出來了,亟須有效的社會建設管理經驗。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依然較為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這些問題都亟待完善解決。要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必須提高決策水平,加強社會治理能力建設。
不斷面向重大社會治理課題,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和決策參考是管理學學者的主要工作和重要責任,這就要求他們必須以新的視野、新的思路加強探索實踐和調查研究,不斷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開展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投身科研工作后,周珍每天工作都很緊張,參與科研項目、撰寫研究論文、出席學術活動、為學生上課……她認為,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涉及眾多領域,不僅包括社會治理,還有經濟管理、企業管理、行政管理……社會經濟生活日趨復雜,未來管理學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也更多,但這同時也給這一學科提供了更多創新的可能。現在,周珍致力于用數學方法來解決某些社會問題,她所考慮的是,如何充分地利用好自己有數學基礎這一優勢,在管理學方面更上一層樓,取得一些新的成就。“無論是數學還是管理學,其實都是和社會發展、民生密切相關的,并沒有那么遙不可及。數學是很多學科的基礎和工具,它可以讓我更深入地開展管理學的研究,而我要把這個基礎打好并且利用好。我知道,在中國,很多管理學研究學者之所以無法在其研究領域更進一步,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自己的數學水平,而我本身就是學數學的,在基礎工具的運用方面,相對更有優勢,我不想放棄自己的這個優勢。同時,在平時的研究中,我也時刻加強自己在其他學科方面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近年來,周珍所做的課題很多都是為了解決社會治理當中的某些具體問題,大都是政府和有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有關霧霾防治方面的研究,準備利用模糊決策與對策等智能非經典數學模型對霧霾治理聯防聯控中的成本分攤問題展開分析,并初步總結出霧霾聯防聯控過程中的關鍵對策。在此次研究過程中,周珍發現霧霾天氣頻繁地襲擾我國北方地區,已經成為制約北方經濟發展、城市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她認為治理霧霾要加強不同區域的聯防聯控,而這已是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中最迫切的需求。“霧霾治理和防控是這些年老百姓關注的熱門話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和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在京津冀一體化的背景下,聯手治污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首要任務。經過我們課題組的初步調查研究發現,跨區域霧霾治理過程中的跨區域產業轉移互補,以及自控與聯防背后的利益調整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聯合治霾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于是我就把自己的研究方向確定在這個方面,這也能比較好地發揮我在這種交叉領域方面的特長。在這些調查研究基礎上,我和課題小組綜合考慮了霧霾治理各方成員的偏好、信任、公平等情感因素,引入Shapley穩定匹配理論,研究在不確定環境下形成合作的方式,并能提出公平的效益分配規則及結構穩定性評價方法……”聽著周珍侃侃而談,可以感覺得出她本人對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和所付出的心血,也體會到一名學者為實現自身價值,創造研究成果的愿望。
除了社會治理問題,周珍同時還在開展其他一些方面的課題研究,比如供應鏈管理、企業管理,當然還有一些管理方法論方面的基礎研究,比如不確定性理論與應用、模糊決策與對策等,這些方法和工具其實適用于很多管理學方向。
周珍很早就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接觸社會,為社會服務,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教學、承擔并組織科研項目,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學習和研究。“博士學成后,我首先將目光投入社會治理領域,當時國內對此領域的研究并不多,特別是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解決社會問題,構建和諧社會一直是社會管理學研究中的重點,也讓我深感重任在肩。”幾年來,圍繞社會治理方面的課題,周珍從基礎工具到應用系統工程,都做了很多研究,承擔了很多工作,比如在基于Vague集的多準則模糊決策方法、基于Vague集貝葉斯網的交互式多準則群決策方法及應用、基于社會媒體的首都社會事件監管與決策支持方法等研究中,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執著求索—從數學到社會管理
在2015年發起的“京津冀一體化下霧霾聯防機制與聯控成本分攤策略研究”項目中,周珍以清晰的分析和恰到好處的對策,給每一個研究組成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專訪中,當筆者問到霧霾研究為何以京津冀地區為范例進行重點研究時,周珍回答:“京津冀位于環渤海心臟地帶,是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其經濟圈包括了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保定、廊坊、唐山、邯鄲、邢臺等多個城市,而這些地區都是汽車工業、電子工業、機械工業、冶金工業基地。這在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環境治理中,需要做出大范圍的調整。然而,這一地區工業化程度的增加,特別是過去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增加對環境是有著直接影響的,再加上這一地區城市化程度較高,汽車排放污染也很突出,這都直接導致京津冀地區霧霾加重。”誠如周珍所言,大氣污染防治已成為京津冀乃至全國污染治理的首要任務,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微觀的油品升級還是宏觀的煤炭替代,都將大幅提高能源成本。無論淘汰落后產能,還是進行產業結構優化與調整,都將需要大筆資金投入。而發達國家霧霾治理的經驗也說明,治理霧霾的問題關鍵不在于技術,而主要在于成本分攤方面。
治理霧霾,從根本上緩解中國當前的大氣污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求。而從成本分攤的角度提出解決方案,這可以說是周珍研究的重點和亮點。在課題研究中,周珍依托多主體談判和聯盟形成理論,對京津冀霧霾治理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為解決京津冀霧霾最佳聯防機制的形成與聯合治理的成本分攤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這一研究有助于治霾合作的有效形成,為行動聯盟各成員的科學管理提供技術支持;有助于在參與合作治理霧霾的各方,如各地政府、企業之間公平合理地分攤治理霧霾的投資總成本,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的統一;還有助于發揮談判優勢作用,使得企業運營達到高效率,為企業降低投入成本,進一步增加聯盟的穩定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對于霧霾治理,除了學術層面的成本分攤研究之外,周珍也從其他角度談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從企業方面來講,我認為加強污染企業的監管尤為重要,這需要對重度污染企業進行重新配置,以此減少污染源,這才是解決霧霾的根本之道。其次是優化城市交通系統,減少汽車尾氣污染。對于京津冀這樣重要的經濟區,汽車的尾氣排放是當地霧霾天氣的重要誘因。因此,優化城市交通系統勢在必行。最后一點是增強環保意識,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從民生的角度講,環境保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一個公民應該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盡量減少霧霾形成的誘因,盡一個公民的社會責任。”
在大規模的“霧霾突圍”行動中,“勿以善小而不為”,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治理霧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走向生態文明的過程,前面需要走的路還很長,不僅需要用心,更需要有耐心。
本質回歸—只做研究,服務社會
為了更好地研究“京津冀一體化下霧霾聯防機制與聯控成本分攤策略”這一課題,周珍帶領社會管理學領域的資深學者,組成研究小組,研究方向則由以企業為主轉向全社會更多層面共同發力。研究過程中,周珍得出了這樣的一個觀點:環境是民生問題的基礎,民生是社會創新的基礎,它們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每一個單獨的問題都可直接影響社會管理科學化的水平。所以,她認為良性的社會治理體系,最根本的要義則是確保人民安居樂業,只有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一直以來,環境問題困擾著人們,從基層民眾到領導層,對環境達標、霧霾治理等一系列問題都進行過研討,從各自的行業和職業角度出發,都在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在對待霧霾治理這一研究性課題時,我也要盡到一個管理學學者應盡的責任。”周珍正是以這種專業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保證了項目的高質量開展,取得了令學界和決策者滿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站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周珍告訴筆者,作為一個新興學科的研究者,社會治理領域還需要持續深入地進行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與此同時,也需要在應用層面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京津冀霧霾治理方面的研究,周珍還完成了多個關于網絡輿情與社會事件管理等重大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解決社會治理中存在的難題,周珍的一些創建性研究得到了學界專家的認可,這些研究成果也必定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供較高的參考價值。
專訪最后,周珍還與筆者談論了有關社會管理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問題。她坦言,到首都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是職業生涯的一個嶄新開始,這里的包容性可以使她本人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我希望社會管理這一學科的師資力量得到壯大,陸續培養出更多研究型人才,也希望更多其他學科的學子能夠投身到管理學的學習和研究中來。”
關于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點,周珍告訴筆者,她將繼續關注社會創新管理這一新興學科的理論體系建設,并在媒體輿情和社會事件管理、企業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開展新的研究工作。周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這些領域的發展多做一些促進和完善的工作。“以前,我是學數學的,現在做研究時的思維方式,深受數學思維的影響。數學是一門很嚴謹的學科,它所有的延展都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概念之上,所以,我會想,社會管理的研究準則是什么?能否從數學及其他學科方面獲得突破,尋找到答案?換一個角度來看待社會管理問題,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也許只有這樣,這一交叉學科才能迎來新的發展前景!”
(策劃編輯:蘇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