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云
摘 要:對他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所謂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體會來自他人、社會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讓孩子感知來自痛苦、挫折和失敗的“恩”。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該如何做起?筆者將圍繞幼兒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原因以及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應該努力的方向進行闡述。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生特有的音響。”在我們埋怨孩子缺乏感恩之心,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的同時,是否發現孩子其實是一面鏡子,照著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現是對我們教育的回應。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生活的點滴中對孩子施以悉心的培養。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是什么?我認為可以用四句話體現: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
一、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
1.家庭教育觀的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現在這個“非常6+1”的家庭模式中,兩家三代的6個長輩,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的呵護無微不至。當孩子從小到大受到過多的關注,這種狀況很容易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使其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意識。而家長把養育孩子當成自我情感的滿足,給孩子處處創造優厚的生活條件,他們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報,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長的。心理學的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諸如“感恩”等社會情感的發展,在0~1歲的嬰兒期時就已經開始,感恩——這種健康積極的社會情感,一旦被打下扎實的基礎,將來就很難泯滅,而在關鍵期不注意有意識地培養,今后也就很難根植。
2.幼兒園當前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由于受社會環境和家長的影響,在教育中重智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德”的培養。我們老師已習慣了付出,不要求得到回報與感恩,但這是誤解,也會誤導孩子,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也是道德教育中的缺失。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前的社會環境缺乏產生感恩意識的土壤,成人榜樣缺失。在社會生活中,大家在實用主義的原則下,普遍變得冷漠而又急功近利,反映在家庭中,便是對父母的不孝。社會環境對孩子具有很強的誘導性,當幼兒耳濡目染了這些社會現象,便導致了“5+2=0”的現象:由于不良社會環境的負面熏陶,5天的幼兒園的教育無論多么豐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星期六、星期日2天的休息,孩子因無約束地進入社會環境,其前5天的教育結果為0。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鏡子,孩子不懂感恩,雖承受父母養育之恩而不思回報的行為也就在所難免。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英國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話》中寫道:“我們幼小時所受的影響,哪怕極小極小,小到無法覺察出來,但對日后都有極大深遠的作用。”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當引入幼兒園,那么幼兒園該如何開展感恩教育呢?
1.成人做好感恩的表率,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教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時刻關心幼兒。對于幼兒表現出的關愛行為,應該不吝惜地說聲“謝謝”,教師、家長自己說,也要提醒孩子們主動使用“謝謝”,這不是一件幾天就能做好的事情,貴在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
2.策劃寓教于樂的感恩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蓄情
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周圍環境中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
(1)感恩故事教育法。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逃家小兔》等精美的繪本故事中對幼兒進行春風化雨般的引導,使幼兒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促使幼兒感恩心理的形成。
(2)抓住節日教育的契機,設計利用各種感恩情境。比如“三八”婦女節、教師節、母親節、重陽節等傳統的節日進行各種感恩活動,利用教師、同伴、父輩的生日,指導幼兒親自為自己的教師、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幼兒布置一些特殊的愛心作業。
感恩教育是一個社會工程,必須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教育合力”,讓感恩教育走進生活。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一粒感恩的種子,再把這種感恩之心付諸行動,并長期堅持下去,我們將收獲孩子高尚的品格,實現讓中華民族傳統發揚光大,代代相傳的育人目的。
參考文獻:
[1]周念麗.讓感恩之情滲透到幼兒的生命之中[J].幼兒教育,2010,(31).
[2]馬麗萍.家園合作對3—6幼兒開展感恩教育的行動研究[EB/OL].http://www.age06.com/Age06.webb/Detail.aspx?CategoryID=77bd0c0c-eda7-4bb0-a1bf-3e2fb8b1fb4c&InfoGuid=
d0d5f6c8-15e4-4f91-8eda-7a63762be4a6,2006-06-08.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