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少晶
水無源不流。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要使學生不斷充實知識,開闊視野,豐富想象,提高寫作水平,指導教師就要當好“開溝引泉”的人。許多人認為農村生活單調,沒什么好寫,其實不然,農村學校的作文具有不少潛在的優勢,只要教師善于開發利用,自有源頭活水來。
一、懷欣賞之心,感受農村風光之美
農村是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農村孩子從小就親近自然,對大自然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這里既有枝繁葉茂,又有綠草茵茵;既有魚翔水底,又有鳥鳴樹上;既有蜂勞蝶舞,又有青蛙捕蟲……這里還有日出山巔的雄偉、月掛樹梢的瑰麗、山中世界的奇異、滔滔江河的壯觀,種種大自然的杰作都是城里人難得一見的。如此多樣的自然風光為我們的農村小學作文素材注入了源頭活水。如筆者學校所在的農村,這兒有大片金黃的稻田,蜿蜒小河穿插其間;這兒有巍峨雄壯的壺公山、脈脈含情的木蘭溪;鳥兒的嘰嘰喳喳聲此起彼伏,我也常為它的美而陶醉。習作課時,我常引導學生們懷欣賞之心,去發現家鄉的美,激發孩子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仔細觀察,就地取材,鍛煉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在這樣“見景生情”的情境下,學生們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篇優美而樸實、純真的文章,如《家鄉的田野》《我愛壺山蘭水》《我家的菜園》……
二、懷贊美之情,體驗民風民俗魅力
相對于城市生活而言,農村生活更注重對傳統風俗習慣、古老文化的傳承,更重視鄰里之間、鄉親之間的感情聯系。和睦相處之情、勤儉節約之風,這些方面的事例在農村層出不窮。逢年過節時,種種學生們喜愛的民間活動更是讓人喜聞樂見,如我們福建莆田的莆仙戲、木偶戲、十音八樂……這些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不但豐富了學生寫作的素材,更能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培育,加強人格熏陶。
三、懷尊敬之情,體驗勞動快樂與艱辛
勞動是辛苦的,也會有豐收的快樂,農村孩子與大人們參加過許許多多勞動,自然會有許多體會:田間的收割播種、地里的采摘耕耘、山上摘果子、水中捕魚蝦……這些勞動場景對農村孩子來說都十分熟悉,給他們帶來了許多快樂,也是其寫作的好素材。我想,如果老師的作文要求是這一方面的,那孩子們一定會有許多好作品讓我們耳目一新。我們鼓勵學生把做家務、干農活的過程寫下來,把觀察到的有意義的場面記錄下來。在教學中我們組織學生討論:在勞動中,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又學到了什么?最后指導學生寫出文章。有了勞動的深層次體驗,學生不但豐富了寫作素材,還懂得了珍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四、懷愉悅之心,體會家庭生活快樂
與城市生活相比,農村生活更有人情味。農村的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甚至是四代同堂,有的還與叔叔伯伯或其他親戚住在同一個院子里,這樣大家庭的生活自然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這些喜事、趣事、煩心事,又成了我們農村小學作文素材中的潛在優勢。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挖掘這些優勢,引導學生去反復體味,寫出這種大家庭生活的獨特感受。一個學生的作文《爺爺做大壽》中圍繞隆重而祥和的聚會而展開,描寫了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的喜慶場面:“只見桌上放著一個五彩繽紛的美味蛋糕,上面用奶油做了一個老壽星圖案,中間還有一個大大的‘壽字,爺爺眉開眼笑地坐在中間,我們關了燈,點上蠟燭,向爺爺祝福大壽并唱起‘生日快樂的歌,客廳里洋溢著快樂的氣氛,我們高興極了。伯伯、伯母、叔叔、嬸嬸、爸爸、媽媽輪番向爺爺敬酒,爺爺樂得合不攏嘴,真是個喜慶的日子啊!”家庭生活,學生用心關注了,那么可寫的事就更多了!
五、懷自豪之情,感受農村發展變化之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都為學生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寫作空間。如本校所在的農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里有平坦筆直的福廈高速公路,車輛川流不息;有猶如蛟龍般蜿蜒的向莆鐵路;有氣勢磅礴、古色古香的莆田工藝美術城;有熱鬧繁忙的莆田黃石工業園;還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農村新居……我曾以“家鄉的變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入手開展學習,從調查、參觀、訪問等活動中得到體驗。學生們了解了家鄉的過去,在過去與現代的巨大變化中感受今天的飛速發展,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有位學生寫的《家鄉新變化》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家鄉的變化,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家鄉的新變化,沒有面面俱到地描寫變化,而是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幾種事物——路、農作物和人等作了對比描述,從而突出人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雖然農村生活不如城市那樣豐富多彩,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有心,就能發現身邊存在的種種潛在優勢,當好“開溝引泉”人,發揮它們的作用,使學生的知識不斷充實,作文水平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