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作引
摘 要: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培養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和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以舊引新、用“題”誘惑,讓學生用“腦”思考、用“眼”觀察、用“手”操作、用“嘴”表達,進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將探究學習當作一種樂事,真正地去感受數學世界的無窮魅力,從中享受探究帶來的快樂。
我認為“自主探究”法是當前小學數學學習的最佳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只有讓學生通過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自主探究,才能使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新問題、發現新知識,也才能使學生變得好學、樂學、會學,更加主動地學,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呢?
1.用“境”創設,調動探究欲望
探究的基礎是發現。教師可以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使學生明確探索的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靈之間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協調”,給思維以動力,這樣才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為此,教師可以在創設動畫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通過電腦屏幕進行演示,讓學生邊觀看動畫邊進行獨立思考:小動物們分別騎著形狀不同的轱轆自行車進行比賽,比一比誰能取得第一名?然后再繼續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騎圓轱轆自行車的小動物能取得第一名呢?這些有趣的畫面,再加上有趣的問題,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調動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2.用“舊”鋪墊,引導探究新知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新知識的教學往往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例如,在教學二年級應用題時,有一道例題:“商店有18個蘋果,又買來6個,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在解答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做這道題:“商店有24個蘋果,把這些蘋果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然后再讓學生嘗試解答上面的例題。經過教師的引導,新知識很快就被學生掌握了。教學實踐表明:對于與舊知識聯系緊密的新知識,可以啟發學生通過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推導出來,這樣學生學習起來不會“望題生畏”。
3.用“腦”思考,展開探究質疑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人才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笨梢娰|疑的重要。例如,有一次上“圓的周長”時,學生突然提出這樣的問題:“π化成分數是多少?”“π為什么不用分數表示?”應該說,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屬難能可貴。接著,我便趁熱打鐵引導學生看書并展開討論。因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常留給學生質疑的時間,讓學生大膽地去質疑,才會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4.用“眼”觀察,區別探究異同
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區別異同進而教會學生學習。例如,在教學“正方體表面積”時,我讓學生自己結合正方體的模型,認真觀察。然后思考如何推導出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學生匯報時,令人驚喜的是出現了如下結論:正方體的表面積等于6個面的面積相加。這時,我加以鼓勵,再次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推導。由于學生用“眼”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后一下子就推導出了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正方體的表面積=6×(棱長×棱長)。當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出來后,我還結合實際告知學生第一種推導方法也是正確的,特別在生活中運用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多是以這樣的形式出現。如正方體的包裝盒的廣告設計面積計算一般只有5個面,粉刷墻面等問題只有4個面等實際問題。這樣,用“眼”觀察,讓學生區別異同,有效地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用“手”操作,掌握探究方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庇捎谛W生的思維帶有具體形象性,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接受起來比較容易。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并引導探究。如教學“長方形的特征”時,我先讓學生動手量長方形的各個要素,然后讓學生敘述發現長方形有什么特征。有的學生說:“我發現了長方形的兩條長相等?!庇械膶W生說:“我發現了長方形的兩條寬也相等?!边€有的學生說:“我發現了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毕韧ㄟ^動手操作,再讓學生進行匯報,這樣長方形的特征就顯而易見了。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得深刻,何樂而不為。因此,“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
6.用“嘴”表達,激發探究樂趣
語言是表達的工具,情感的表露、思維的體現、實踐的溝通,這些都離不開學生的說。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讓他們愿意說、能說、會說、大膽地說。例如,在組織學生訓練時,我設計了一道數學開放題:“24個同學參加植樹活動,共分成6組,其中男同學4個人一組,女同學2個人一組,男女同學各幾組?”我先讓學生在紙上用喜歡的方式畫一畫,譬如用“○”表示男同學,用“●”表示女同學。接著讓學生自由回答男女同學各分幾組,通過思考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在師生以及生生的互動中,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有的說:“我先畫2組男同學,再畫2組女同學,算一算已經畫了12個人,剩下4個人,所以我就再畫2組女同學?!庇械恼f:“我先畫6組同學,每組2個,通通畫成女同學,算一算一共只有12個人,再把剩下的4個人加在其中的兩組中,就變成4組女同學,2組男同學。”……從學生口中講出來的這些方法多種多樣、層出不窮,簡直是出乎老師的意料,再加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得到老師的及時激勵與表揚,學生智慧的火花越“燒”越旺,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樂趣。
7.用“題”誘惑,增強探究的信心
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錯誤,如何避免陷入數學小陷阱,靈活自如地運用已學知識解答不同問題,是考驗每個學生學習結果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學習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之后,我設計了如下表格,安排學生進行練習鞏固。
教師先不提示計算單位不同,讓學生自行解答。學生動手解答后再讓學生匯報。由于有部分同學沒有注意計算單位不同而得出錯誤的結果,結果在學生自行匯報解答結果時,有的同學會發出“唉”“哎”“噢”等感嘆!也就是在同學的感嘆聲中,這些計算錯誤的同學發現自己的問題與不足,并且能馬上糾正。在這個感嘆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掌握的不足有了充分的認識,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增強探究的信心。再通過讓學生自我發現、自我糾正,在自我內化知識點的過程中全面掌握知識點,情感價值觀得到升華。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善教、善導”。實踐證明:只有教師更新觀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創設時機,多提供平臺,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中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體的地位,才能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陸衛英.領會小學數學課改精神 全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1).
[2]李曉宏.激發學生興趣 開展課堂教學——新課程數學教學中的一些探索[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6).
[3]李宏娟.探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5).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樟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