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巧芳
摘 要:“班班通”集文字、圖像、動畫等功能于一體,實現課堂教學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數學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創設適宜情境,增強積極情感體驗
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借助“班班通”,根據教材內容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新知識的學習中。
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教師利用“班班通”出示兩片樹葉圖,兩只螞蟻分別從兩片樹葉邊沿的一點出發同時向前爬行,讓學生猜猜:它們誰會贏?學生眾說紛紜,有的學生認為第一只螞蟻贏,也有的學生認為第二只螞蟻贏,于是教師追問:“你怎么知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互動中教師導出了“什么是周長”的教學。新穎有趣的導入,喚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引發了學生思考。由此可見,利用“班班通”創設情境產生的作用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
2.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借助“班班通”能從不同的角度展現知識的內在規律,突破時間、空間、抽象、宏觀、微觀的限制,生動再現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學會多樣性地去解決問題。
在教學《圖形的旋轉》時,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空間想象力,如果按傳統的做法,拿教具比劃演示,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但利用“班班通”的特有功能,就可以讓圖形沿著某一點旋轉,并把旋轉的痕跡保留下來,在旋轉過程中配上音樂,把旋轉的痕跡涂上顏色。這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觀察中一目了然,很容易建立起“圖形的旋轉”的概念。靈動的圖形變化提高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突顯電教優勢,解決教學重難點
“班班通”輔助教學可以變困難為容易,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形象,容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筆來代替鼠標在屏幕上進行隨意的拖動、刪除、添加,可以把過程生動形象、清晰地示范出來。
在教學《圓面積公式推導》時,老師用一般操作的方法,把圓分割拼合成近似長方形,就得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可用轉化后近似長方形的計算公式來表示,這一點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難。但對于分割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形狀就越近似于一個長方形,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運用“班班通”進行動畫演示,一組組越來越接近長方形的圖形,就將復雜的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問題通過分割、拼合展現出來,降低了學生思辨、推理的難度,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也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了通道。
4.充實課堂教學,增加知識容量
“班班通”有很強的網絡依托,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源庫等信息源結合起來,增大教學信息量,充分開發數學學習資源。教學過程不再局限在“粉筆 + 黑板”這種單一的上課模式里,讓學生能隨時和名師面對面“對話”,獲得優質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數學練習課中可以借助“班班通”的手寫識別功能進行批注。把題中的重點詞句和思維分析、判斷結果用文字、符號(箭頭、著重點、圓圈、橫直線、曲線等)畫出來,幫助學生了解每個數量的意義及數量間的內在關系;還可以結合聚光燈、放大鏡等工具凸顯題中的重要條件,進而確定思路;再利用移動展臺拍照上傳學生作業,及時訂正,相互學習借鑒。充分利用“班班通”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及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5.發揮主體意識,提高學習能力
“班班通”輔助教學突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方式,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從而促進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在教學《年、月、日》時,考慮到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全面,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了解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知道平年和閏年之分,認識特殊的二月份,很容易就會明白奇異的天文現象。
參考文獻:
[1]左盛菊.“班班通”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蘇 燕.班班通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2,(9).
(作者單位:福建省屏南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