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鴻
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各個高職院校的招生制度都在不斷完善,而社會就業制度的改革也在隨之不斷地深入。文章對高職院校與就業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如何促進這一關系的和諧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一、高職院校招生與社會就業存在的矛盾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成為大眾化教育,但是每年都有大量的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由于就業市場不是很好,而面臨更大的就業危機。
雖然我國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斷地推行,也從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育改革還不夠深入和徹底,再加上政府的較多干預,例如招生計劃的指標和收費標準都是由政府硬性規定的,這樣是無法完全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的。
一方面,體制影響著觀念。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前的高等教育體制造成了高職院校辦學理念的落后,由于高職院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比例過高,產生供大于求的狀態,嚴重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困難。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招生和社會需求對冷門、熱門專業的區分過于明顯。
二、高職院校招生與社會就業存在脫節的原因分析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
現如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由于近些年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和調整步伐加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例下降。加上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對內部人員進行重新分配,也趕上眾多企業為了縮減成本,而進行技術革新、體制變更以及裁員等,嚴重加大了城鎮失業人口的比例。
我國人均收入值在不斷增加,但社會的就業崗位并沒有增加。其原因是粗放型經濟與素養較高的大學生并不十分相匹配。而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健全,導致就業渠道不充分,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因為缺少高效的信息化平臺,市場發育處于初級階段,市場分割嚴重,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十分不規范。
2.高職院校自身教育存在弊端
其一,針對專業設置存在歧視。隨著人文教育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不斷更新,高職院校的某些專業已經慢慢失去了之前所擁有的價值色彩,但是一些院校并沒有隨著專業的價值變化而對其專業進行調整或革新,致使學生在選擇專業之后,就隨之陷入就業困境。再加上某些院校對熱門專業積極強調,最終導致冷、熱門專業人數分布嚴重失衡。
其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很多院校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只重視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輕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在理論中貫穿實踐,在實踐運用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而現在的學生普遍只會表面的理論知識,導致其在畢業后難以就業。
其三,學校針對就業的指導工作不夠完善。許多高職院校只為眼前自身的利益著想,根本不顧及學生的就業問題,所以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嚴重不足。
3.用人單位制度不合理
有一些用人單位在發布招聘信息時,一味地出示高學歷的標準,而這樣就會將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拒之門外,這種觀念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人才緊缺的今天。另外,我國的事業單位由于很多的復雜原因,致使真正有實力的人考不進去,而考進去的在編人員又不愿意出來,這樣就造成了事業單位的招聘人數逐年減少。
三、促進高職院校招生和社會就業關系和諧的措施
1.響應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要積極調整專業結構,促進學科建設。結合就業市場的情況,積極調整和平衡冷、熱門的專業人數。隨后要改革課程體系,將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形成理解和探索知識的方法。積極創新教學手段,為社會多輸送一些復合型人才。
2.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規范就業市場
某些用人單位在社保等體制的缺失下,還對應聘者的學歷條件過于苛刻。這就需要教育部門的干預,規范就業市場,開辟更多的就業崗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就業渠道等。
3.完善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學生就業
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應從學生入學開始就著手強調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注重就業指導的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還應加強對就業指導老師的定期培訓,打造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指導隊伍。要積極統籌高職院校招生與社會就業的關系,調節供需矛盾,解決就業問題,促進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付 勇.政府政策視域下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探析[D].長春:吉林大學,2010.
[2]吳新偉.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常態性與就業觀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 2010.
(作者單位:阜新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