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智祥


[摘要]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管理的效果。方法 采用該中心2014年1—12月就診的2型糖尿病人為研究對象,按照其就診的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對患者采取強化管理和一般管理,比較兩組患者隨訪兩年后的血糖指標和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患者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自我管理評估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對照組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社區管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2型糖尿病;社區管理;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a)-0046-02
2型糖尿病是社區中常見的慢性疾病,有資料表明,我國糖尿病患者已達到9 240萬,其患病率高達9.7%[1]。社區門診在糖尿病患者的診療、用藥指導、隨訪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對患者血糖控制、減少并發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2014年1—12月通過社區強化管理和一般管理的比較,對血糖控制情況、自我管理情況及糖尿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中心就診的2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16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齡58~82歲,平均(73.6±5.7)歲;病程6~17年,平均(9.4±3.2)年。
1.2 納入標準
年齡>18歲;該社區居民;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無冠心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牙周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并發癥。
1.3 排除標準
非2型糖尿病者;合并有嚴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嚴重疾病的患者;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并發癥的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無法溝通、不能配合的患者。
1.4 管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按照《社區公共衛生工作規范》要求做好患者的血糖監測、定期隨訪等工作[3]。實驗組患者采取強化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運動量、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填寫糖尿病的藥物治療方法、疾病原因、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并發癥、自我管理、家庭成員對疾病的認識等表格。定期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每月舉辦1次健康講座,講解關于糖尿病的相關知識、用藥指導、運動、飲食、并發癥的預防、心理干預等。每月1次進行定期隨訪,準確記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的血糖情況;記錄出現的并發癥及時間;使用藥物情況及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等;記錄飲食及運動情況。記錄患者檢查的血脂、肝功、腎功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
1.5 療效評價
對所有患者進行兩年隨訪,比較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出現并發癥的情況;根據糖尿病知識問卷(DKT)和自我管理評定量表(美國密西根糖尿病研究和培訓中心制定)進行評估,主要包括[4]:糖尿病知識掌握和對疾病的態度;自我管理行為,認識和堅持3個方面,共包括11個因子,采用5分制的方法評估,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知識的自評、飲食依從性、對疾病的態度、自我管理依從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方面評分越高說明管理水平越高;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病情控制、運動鍛煉問題方面分數越高說明管理水平越低。經計算后患者的Cronbach,sα在0.60~0.95說明其具有較好的結構和同證效度[5]。
1.6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指標情況比較
管理干預前兩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上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管理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在管理前各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實驗組患者在血糖監測、自我管理能力、病情控制、運動鍛煉、糖尿病知識和對疾病的態度及重要性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出現相關糖尿病并發癥的比較
實驗組中有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10%;對照組中有9例患者出現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為2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該研究中,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都可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其中實驗組患者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在管理干預前自我管理評估指標之間無顯著差異,但經過兩年強化管理后,實驗組患者的各指標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發生并發癥者有4例,發生率為10%,對照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有9例,發生率為22.5%,實驗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2011年我國已成為患糖尿病人數最多的國家[6]。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患者在醫院確診后常選擇在家服藥治療,所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患者藥物治療、血糖監測、用藥指導、生活方式改善等管理的重要場所。不同地區、不同社區對患者的管理方法和方案不盡相同,對疾病的控制結果也不同。良好的管理模式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情況和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節約醫療資源和減少醫療費用。
綜上,幫助患者制定計劃和目標,進行循序漸進的強化管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方式改善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且成本低,并發癥少,值得推廣。隨著社會的發展,糖尿病防控形勢嚴峻,期待高科技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共同為糖尿病防控工作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田朝釗,施榕.上海市1671例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管理的效果評價[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0(8):956-959.
[2] 鐘玉薇,蕭勁軍.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監測和社區管理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2):32-34.
[3] 李麗,王鵬華.2型糖尿病社區管理效果評價[J].吉林醫學,2014,35(10):2051-2053.
[4] 陳曉蕓,林兵,沈玉根,等."網絡服務"在社區糖尿病健康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3(3):158-160.
[5] 陸璐,王烈,王爽,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社區管理效果評價[J].職業與健康,2008,24(12):1215-1216.
[6] 朱月霞,張建豐,朱義雯,等.精細化管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綜合干預的效果評價[J].護理與康復,2015,14(2):180-182.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