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化
2016年4月12日,年僅22歲的大學生魏則西因罹患滑膜肉瘤死亡,網絡上稱之為“魏則西事件”,因其在治療過程中存在諸多爭議而在社會上引起轟動。魏則西的整個治療過程包括了手術、放療及化療,以及后來的生物治療。本人就人們比較關心的滑膜肉瘤及生物治療問題,從醫學專業的角度加以解讀。
滑膜肉瘤到底是什么病?
魏則西兩年前被診斷罹患滑膜肉瘤,后來出現肺部轉移,兩年時間即發展至死亡,可見滑膜肉瘤的惡性程度。
滑膜肉瘤是軟組織惡性腫瘤之一,其多發于關節、滑膜及腱鞘滑膜,以四肢的大關節為好發部位,也可發生于前臂、大腿、腰背部的肌膜和筋膜上,主要臨床癥狀為局部腫脹,有腫塊、疼痛,以活動受限為主,局部淋巴結轉移易發生在腘窩、腹股溝及鎖骨上淋巴結,晚期滑膜肉瘤常見的轉移部位是肺、腦、肝。X光片、CT、核磁鐵共振(MRI)檢查均有助于診斷,確診則依據病理活檢。
治療方法以手術為主
目前總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以往手術主要采取截肢術,但仍有30%~40%的患者死于癌細胞轉移。
由于現在更強調生活質量,治療方案多采用保肢手術,同時應用多種輔助治療,包括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如靶向藥物治療等),但滑膜肉瘤術后復發率仍高達50%, 一般發生在2年以內。放療又分為術前放療及術后放療,其中后者局部復發率是前者的兩倍,因此,更傾向于采用術前放療,并且術前放療有可能使截肢手術變為保肢手術。
化療同樣分為術前化療及術后化療,在眾多化療藥物中,目前也僅有阿霉素及異環磷酰胺有效,故該病化療方案選擇面窄,一旦復發或轉移,治療難度極大。目前的化療方法也傾向于術前化療,使應截肢的患者得以施行保肢手術。術后化療作為局部淋巴結和(或)遠處部位轉移灶的最終治療方法,僅對部分患者有效,但不能對該病變達到即刻或長期的控制。靶向藥物治療目前也僅僅美國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準帕唑帕尼治療滑膜肉瘤。當化療、帕唑帕尼治療無效時,可考慮進入相關臨床試驗,但療效尚不確切。
魏則西所患的滑膜肉瘤是惡性程度很高的軟組織腫瘤,手術切除后復發及轉移率仍較高,而且一旦發生轉移,有效的治療手段少之又少。魏則西出現肺部轉移后,其實就已屬于癌癥晚期,況且治療手段有限,死亡只是疾病的自然進程,無論什么治療方法都很難改變最終的結局。
何謂生物治療?
生物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后的第四大癌癥治療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和激發機體的免疫反應來抑制、殺滅癌細胞,大體上可分為細胞治療和非細胞治療兩類,前者主要有DC治療(樹突狀細胞治療)和CIK治療(多種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治療)。細胞治療往往需要采集患者自體的細胞進行制備,再回輸至患者體內,因此無法規模化生產,只適于在醫療機構自行開展。非細胞治療包括抗體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基因治療、細胞因子治療等。目前臨床上已廣泛應用的有抗體治療和靶向治療,療效肯定,副反應小,對于某些病種已成為首選治療方法(如EGFR突變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使用的厄洛替尼、吉非替尼)。
的確,生物治療現在并不是一種成熟的技術,然而在魏則西事件發生后將其一棍子打死也太過于偏激。事實上,生物治療的確是腫瘤治療領域中的研究熱點,雖然由于個體差異原因,治療效果尚無確切定論,但業內對其前景持積極態度。比如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在血液腫瘤治療方面潛力巨大。美國學者采用CAR-T技術治療急性難治性B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種)的緩解率達到93%,然而,由于高復發率的問題限制了CAR-T技術廣泛應用。因此,生物治療尤其細胞治療目前都處在臨床試驗階段,并非淘汰過時的治療手段,但任何夸大其療效的宣傳都是不負責任的。即使現在臨床常用的靶向藥物,有應用適應證時,部分患者亦無效,有效的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可能出現耐藥。
關于魏則西的治療過程,若根據美國FDA批準的帕唑帕尼治療滑膜肉瘤,當出現復發轉移時,也許最恰當的治療是二線化療以及使用靶向藥物帕唑帕尼治療。當這兩種方案都失效時,才考慮非腫瘤特異性的生物治療等前沿治療方式。也就是說,魏則西的悲劇不在于使用了生物治療,而在于過早介入了生物治療,跳過了療效可能更為確切的靶向治療。但如前所述,魏則西病情嚴重,即使及時使用靶向藥物,結局也不理想。所以,癌癥最好的治療策略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做到這三早,勝過任何一種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