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尹中卿
?
服務實體經濟 防范金融風險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尹中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和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以國有控股金融企業為主,銀行、證券、保險和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相結合的金融體系。目前,銀行業總資產超過170萬億元,信托業總資產超過13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超過10萬億元,基金業總資產超過5萬億元,證券業總資產超過4萬億元。2015年,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和其他金融活動加總起來,金融業增加值達到5.75萬億元,同比增速159%,占GDP比重達到8.5%以上,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時也要看到,目前我國金融還不能完全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在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流動性過快增長、杠桿率連續攀升、金融市場投機盛行、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率急劇增加、區域性或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斷積累的問題。
一是流動性過快增長。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總額持續快速增長,流動性規模越來越大。截至今年3月末,M2余額超過140萬億元,比2008年底增加近兩倍,M2余額占GDP比重由國際金融危機前100%左右飆升至目前的200%以上,為我國1998年有數據以來最高水平,也超過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更超過世界各國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新增貸款4.61萬億元,同比多增近1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6.59萬億元,若加上地方政府債券則為7.54萬億元,同比多增2.88萬億元。
二是杠桿率連續攀升。大量金融資產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并沒有有效流入實體經濟。資本市場不斷加杠桿,交易所債市杠桿率屢創新高。許多地方政府債務率突破100%的警戒線,近來一些地方政府迫于債務限額約束又形成大量“表外債務”。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尸企業”杠桿率持續攀升,企業三角債、多角債、連還債增多。2015年末,非金融企業債務率超過230%,創2001年以來最大增幅。今年以來借新還舊、兌付困難的企業進一步增加,部分城市房價上漲中也出現了一些高杠桿操作,公募債券已發生多起實質性違約事件。
三是金融市場投機盛行。金融原本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但它一經出現就有了自己的特性。金融處于利益分配鏈最高端,在比較利益驅使下,大量金融資本很容易從實業中游離出來,與產業資本爭奪利益。金融具有很強的獲利能力,金融行業往往被視為最高級職業吸引青年才俊,與實體經濟爭奪人才資源。金融也最容易助長投機之風。在金融投機盛行的年代,人們不再重視實業大王,而是推崇金融大亨,嚴重侵蝕產業文化和實業精神。近年來很多產業資本轉身資本運營,一些企業家退出實業、放棄產業,搞起了資產管理和虛擬經濟,以錢炒錢,以錢賺錢,資金脫實向虛加劇,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難以解決,一些地方和行業出現了實體經濟空心化的趨勢。

四是不良資產余額和不良率急劇增加。經濟下行壓力在金融行業不斷顯現,不良資產余額上升較快,并呈現由點到面擴散蔓延態勢。一些擔保圈企業出現集體逃廢債務傾向,部分企業脫保、拒絕代償。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連續17個季度增加,余額超過2萬億元,比年初增加近1500億元,增幅接近35%。不良貸款率連續10個季度攀升,達到2.08%,同比提高0.33個百分點。一些銀行為應對考核壓力想盡各種招數控制不良率,信貸資產質量難以準確評估,關注類貸款增長超過35%。
五是區域性或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斷積累。在流動性總量偏大的同時,股市、債市、匯市、期貨市場劇烈震蕩,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積聚。隨著金融體系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不同金融市場之間、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聯結日趨緊密,跨市場交叉性傳遞風險明顯加大,非法集資和非正規金融等外部風險向金融業的傳染蔓延加劇。今年以來,債券、信托、理財、網貸違約現象明顯增多,違法放貸、企業騙貸、惡意逃廢債務案件多發,E租寶、金鹿財行、中晉資產等平臺風險集中暴露。對此如果不加以重視,很有可能釀成區域性或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表明,實體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而金融發展也與金融行業和金融市場充分發揮服務實體經濟作用、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密不可分。如果金融市場投機交易過度膨脹,金融行業與實體經濟、實業部門和產業資本漸行漸遠甚至凌駕于產業發展之上,便會造成金融自我循環,形成泡沫經濟,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造成重大沖擊和嚴重損害。
第一,服務實體經濟。中國經濟的脊梁是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職責和使命。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引導金融業和金融市場不斷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資金需要。要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體系,吸引全社會的沉淀資本通過股票、債券、票據、金融衍生品進入實體經濟,對社會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重組。要著力推動金融業改革創新,全面清理金融自我服務業務,限制金融機構自營交易特別是衍生品交易,實現金融行業從自我循環向服務實體經濟的轉變,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要進一步落實好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政策,增強金融服務能力,鼓勵金融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創業創新領域傾斜,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第二,發展普惠金融。近年來一些金融創新過多考慮為社會強勢群體服務,對社會弱勢群體和“草根階層”金融支持不夠,不僅影響到經濟發展,而且也影響到社會和諧穩定。要加快推進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多元化廣覆蓋的機構體系,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發展,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降低服務門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要優化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金融發展機制和發展環境,重視金融消費者需求的多元性與差異性,積極支持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群體獲得必要、及時的基本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提高滲透率。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化主導相結合,充分發揮政策引導激勵作用,加快清理金融服務中一些項目收費過高的現象,推進小額貸款、小額現金收付、小額理財等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為“三農”、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其他弱勢群體提供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第三,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金融消費者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參與者。由于信息不對稱,缺乏對等話語權,金融消費者在金融市場處于弱勢地位。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對提升金融消費者信心、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具有積極意義。隨著金融產品與服務日趨豐富,需要加快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加強金融教育、信息披露、風險識別、風險提示,充分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交易權、求償權、信息和財產安全權,健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強化對金融機構銷售環節合規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規范金融機構行為,強化對違規機構的事后追責,提升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水平。
第四,防范金融風險。現代金融機構種類多、經營規模大、交易頻率高、風險傳遞快、影響范圍廣。金融很容易周期性地制造泡沫,每一次泡沫破裂都會給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帶來深深傷害。當前經濟領域風險隱患較多,要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措施,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綜合施策降低杠桿率水平,允許商業銀行以債轉股方式持有企業資產和股權,對高杠桿率、經營有前景的企業實施債轉股,大力發展股權投融資。要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加快推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健全地方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加大對違法舉債擔保行為的監督和懲處力度,防范財政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要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逐步向社會投資者開放不良資產轉讓市場,適當減輕處置不良貸款的稅費負擔,妥善處理企業破產案件,實現“僵尸企業”市場出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