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域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安710000)
從政府購險看政府應對突發事件
——保險機制與災害預報的緊密結合
李域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安710000)
政府公共服務(包含公共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公共安全保障,它既包括預期損失的減少,也包括對損失的有效補償,選擇恰當的方式來應對風險是政府公共風險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本文主要闡述了保險業的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并總結了政府購買保險服務的現實意義。
政府購險;保險;現實意義
政府公共服務(包含公共風險管理)的目標是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公共安全保障,它既包括預期損失的減少,也包括對損失的有效補償,選擇恰當的方式來應對風險是政府公共風險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指出,保險是一種影響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之間配置風險的制度。作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普適性特征和內在的協調功能,有利于減少社會的交易成本,激勵和促進個人和組織從事生產性活動,增強生產要素在滿足人類需要上的效能。政府利用保險管理公共風險分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方式即政府直接經辦保險,比如社會保險;間接方式是指政府通過市場化的機制向社會提供風險保險服務,政府購買保險服務屬于后者,它是一種新型的公共風險管理方式。
(1)所謂保險機制比保險公司的歷史遠為悠久,滲透更為廣泛,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可以歸結為三個環環相扣的部分:準確評估風險的或然率,對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為約束,并分攤個別投保者遭遇的損失。任何同時具有上述三項功能的社會機制,都是有形或無形的保險機制。這三合一的職能,完全適用于對自然災害的預測和預警。
(2)保險機制讓市場化的保險公司有著強烈的動機,對天氣,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進行恰如其分的探索,分析,評估,公布和預警工作。如果某個保險公司高估了災害發生的概率,它就會向投保人索取過高的保費;這樣,它就會被其他索取較低保費的保險公司趕出市場,反之,如果低估了災害的概率,它就必然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索賠,最終被突發事件打敗。結果就是精算,這已是保險業的基本事實。雖然預防災害是有代價的,但是為了避免無法預知的意外和災害,我們不得不在事前多付出一點代價。
保險機制的另一項功能是規范行為,讓保險公司從事天氣,地震和海嘯的預報,能加強對投保人的行為約束。不守規矩的投保人,將得不到賠償。如果保險公司對游客發出了警報,游客就有義務疏散,否則災害一旦發生,投保人就得不到賠償。這種由保險合約賦予的約束力,也有助于減少高危地區和高危時期的潛在傷亡。
政府買保險工作已經啟航,但運行上出現的問題,無時不在影響和阻礙這一新生事物的推進。
(1)保險意識方面。為什么保險機制還停留在目前的規模,而沒有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大自然的災害連年發生,當中涉及巨額的生命和財物價值。歐美的天氣預報,早在十幾年前就走上了商業化的道路;可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部門一直是災后救助,災后撥款,現在要變成事先防災,事前出資買保險,劃不劃算的疑問常在政府官員的大腦中折騰。
(2)要科學規劃設計保險承保理賠方案。既要使政府買保險服務運用保險功能化解風險,被保險人受惠,又要使經營的保險公司整體能夠輕微盈利,長期共存發展,就需要有一個周密細致的科學工作規劃。目前,承保保險條款普遍僅從短期內考慮居多,缺乏綜合長期考慮。
(3)要建立市場監督機制,規范政府購買保險的市場秩序。由于政府購買的保險服務“塊頭大”,一直是各家保險公司競爭的“香餑餑”,一些地方的保險公司出現重承保、輕服務,重數量、輕優質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信譽。要建立準予和退出的競爭機制,要加強監管,嚴防惡性競爭。
政府購買服務在西方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40多年的實踐。目前,政府購買服務正成為一種國際趨勢。保險服務是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服務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隨著我國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災害等傳統社會風險頻繁發生,同時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社會安全等現代社會風險迅速上升,政府防范和化解公共風險的任務更加繁重,改善政府公共風險管理機制、創新政府風險保障服務方式顯得尤為迫切。具體看來,政府購買保險服務首先有利于實現政府職能轉變,使政府由公共風險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變為政策的制定者、購買者和監督者。政府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引進市場與社會的力量,形成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機制,以實現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全社會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
政府購買保險服務有利于節約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可以充分利用保險公司已有的人力資源、服務網絡、技術力量和管理經驗,減少政府在自辦保險模式下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行政經費投入。政府購買保險還可以提高財政救災資金使用效率,使得財政救助資金的投入效應得到明顯放大。此外,政府購買保險服務還有利于發揮保險在國家公共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在發達國家,商業保險補償在自然災害損失中一般占30%~40%,而在我國僅為5%左右,90%以上的自然災害損失由政府承擔,不僅加重政府財政負擔,而且不利于實現社會風險單位的減災救災激勵目標。
主要參考文獻
[1]楊靜慧.公共危機管理中政府協調能力的建構與提升[J].管理現代化,2012(6):6-8.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119
D630
A
1673-0194(2016)13-0210-02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