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平
(炎黃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漣水223400)
淺析職業技術學院加強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物流專業建立“校中廠”實訓基地,推動實踐教學改革
陳華平
(炎黃職業技術學院,江蘇漣水223400)
職業院校,大多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重理論輕實踐、重書本輕實訓、重知識輕技能、重教學輕素質、重課程輕市場。一味追求高、新、大,忽略了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市場需求,導致畢業生拿到了文憑也難敲開就業之門,因此建立“校中廠”實訓基地是促進實踐教學改革的對策。
校中廠;實踐;教學改革
1.1企業進校園
物流專業根據電子商務物流的快速發展,與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緊密合作,在校內建大學生創業項目部。物流專業在這樣的實際物流操作環境下,實施教學和訓練,能夠讓學生更為真實直接地學習物流操作,同時可以與企業員工進行交流學習;而教師可以在任何時候隨時了解并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掌握行業動態,同時將企業最先進的物流技術和企業案例不斷更新到活頁講義中,真正做到專業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實現學院“用明天的技術,培訓今天的學員,為未來服務”的教學定位。
1.2訪問工程師
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和走訪,是保證教學內容符合客戶需求的保障。學院制定了“訪問工程師”制度,由企業安排到物流企業內部學習,日后作為企業定向班培訓和企業內訓的培訓師。
1.3人才培養模式
在學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下,物流專業的所有核心專業課程,采用小班教學、項目導入、活頁講義、模塊教學等一系列教學實施模式,從企業需求和實際出發,采取啟發式教學手段,讓學生融通理論概念,并應用于生產實踐,切實掌握本專業的技術知識,具備實際應用能力,從而達到企業相應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并能夠拓展。
1.4社會服務情況
多年的教學經驗為我們打造了優質的社會服務品牌,承擔了各類專業培訓和訓練,如:學歷+技能培訓、社會物流在崗人員培訓、助理物流師培訓等。此外,本專業還提供技術咨詢、項目開發服務,承擔了校內外企業多項科研課題。
2.1與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教學要求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對接
按照“工學結合”的要求,構建“學院+企業”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在學院期間,通過具有真實工作環境的實習基地和生產性實訓室,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知識、職業素養;在企業實習期間,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依據學院頂崗實習管理流程,聘請企業主管擔任學生的頂崗實習指導教師,按照企業正式員工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同時安排專任教師定期走訪,確保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根據學院制訂的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流程,堅持與行業企業深入合作,依據職業崗位的要求確定其職業能力和素養內涵。
2.2復合型“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達到新的水平
培養專業帶頭人1名,另外聘請1名企業專家作為專業帶頭人(兼職),推行專業雙帶頭人制度。引進或培養雙師型骨干教師5名,“訪問工程師”培訓8名,選派教師出國培訓6名,按照1∶1的比例建設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比例達到100%,企業兼職教師資源庫達到40人以上。
2.3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利用物流專業產學研的現有條件,進一步開發和整合資源,建立2個“校中廠”生產型實訓基地,推動實踐教學改革。強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校企聯合組織實訓,為校內實訓創建真實的崗位訓練、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選3~4個不同領域知名企業或在區域有影響力的企業作為重要合作伙伴,設立實訓基地,拓展學生“技術留學”數量,為學生創造更加優越的實習實訓條件,實現優質就業。
高職高專院校建“校中廠”使學生邊做邊學,邊學邊做,老師在邊做邊教,邊教邊做,突出了實踐性。
現代高職高專學生對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對于書本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較低,教學效果不顯著,所以根據實際需要建立“校中廠”能夠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岳欣.市場調研、分析與預測[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2]梁祥君.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聯盟及體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04.
[3]胡欣悅.任務導向的虛擬企業構建及關鍵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3.130
G718.5
A
1673-0194(2016)13-0233-01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