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通知,全面部署2016年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的工作,明確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的貧困地區學生將由2015年的5萬人增至6萬人。
《通知》說,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2016年安排招生規模6萬人,較2015年增加1萬人。地方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各省(區、市)農村學生,安排招生計劃原則上不少于各地省屬重點高校年度本科一批招生規模的3%,實施區域、報考條件和錄取辦法由各地確定,要求實施區域對民族自治縣實現全覆蓋。高校專項計劃主要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含縣級市)以下農村學生,由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承擔,安排招生計劃不少于有關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規模的2%。
針對規范和管理環節,《通知》提出,有關省(區、市)要嚴格執行國家專項計劃確定的實施區域,不得擅自擴大范圍。要求嚴格考生資格審核,擴大部門信息共享,完善監督機制,建立省、市、縣三級的教育、公安等多部門聯合審核工作機制,確保考生戶籍、學籍真實準確。
同時,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別對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的經濟資助,對專項生入校后的學習和生活給予更多關懷,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教育部表示,將完善舉報機制,依據有關規定及時妥善處置信訪問題。對在專項計劃招生中出現的弄虛作假、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違規違紀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偽造、變造、篡改、假冒戶籍學籍等信息或以其他方式騙取專項計劃報考資格的考生,以及在考核、錄取過程中出現違規違紀行為的學校、單位和個人,要依紀依規嚴肅處理。
據報道,3月30日,北京市發布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已由教育部審批完成,將于2017年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至此,全國已有十多個省份正式公布高考改革方案。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有幾個鮮明的特點。
“統考+選考”模式增加考生選擇性
在高考成績的計算上,幾乎所有已公布改革方案的省份都選擇“統考+選考”模式,即語、數、外3科統考成績加上學生自主選擇的3門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科目的成績。稍有不同的是,有些省份選擇的是“6選3”,有的省份給出的是“7選3”,但是本質相同,即從6門或7門科目中自主選擇3門計入高考成績。
錄取批次合并錄取更加公平
這些已經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個方案都提到高考錄取批次的“合并”。
河北省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2016年將合并本科二、三批錄取批次。江西省也提出,今年將合并文史、理工類本科第二、第三批次,合稱為本科第二批次;2018年起將合并藝術、體育類第二、第三本科批次;從2020年起,進一步減少錄取批次,優化平行志愿投檔和錄取辦法。北京市也提出將取消本科三批,與本科二批合并。
變“學校+專業”為“專業+學校”
在眾多高考改革方案的表述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變化:山東省高考改革方案在志愿填報上把原來的“學校+專業”方式改為“專業(類)+學校”形式。浙江和西藏也在改革方案中提出將在考生填報志愿的方式上實行“專業+學校”方式。采用“學校+專業”的方式,學生首先被學校錄取,最終可能進入的不是自己選中的專業。而采用“專業+學校”的方式后,某個專業對應的可能不是一所學校而是多所高校,這樣在高校錄取中將會探索出一條“一檔多投”、“多次選擇”的投檔模式,加強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雙向選擇機會。
(新華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