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美國國防創新倡議的實施負責人、國防部常務副部長沃克最早提出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時說:“改變國防部獲得新技術的方式與確定國防部獲得什么樣新技術一樣重要,美國的采辦和需求制定體系必須在對手跟上來之前就將先進技術用于部隊。為此我們將不得不實施快速原型化和快速部署,否則我們將不斷地敗退。”美國國防部主管研究與工程的副助理部長韋爾比說:“國防部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技術引入的速度太慢,跟不上商用技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將成泡影。而第三次‘抵消戰略將會失敗。”可見,技術引入對第三次“抵銷戰略”的重要意義。
技術引入將是第三次“抵消戰略”成敗的勝負手
美軍為加速技術引入,采取了四大舉措,從技術來源、技術孵化、體制機制和系統設計方面多管齊下,全面破除大量快速低成本引入新技術的束縛,形成美軍依托整個美國以及全球技術發展,持續不斷地引入新技術、滾動提升戰斗力的新常態,使美軍對新技術的應用節奏領先于對手。
擴展技術選擇范圍,納入商用技術。美國國防部采取的措施,首先是在國防部的決策層面成立了由商業精英領銜的國防創新咨詢委員會,把谷歌母公司的高官任命為第一任總裁,這個委員會的核心職責被確定為技術識別,為美國國防部和硅谷高科技企業的合作提供建議。
在技術潛力驗證方面,美國國防部已經在高科技創新中心成立了國防創新實驗單元,第一家在硅谷,后面還會在其他創新中心成立。這個中心的核心職責就是利用硅谷的技術資源發展兩用技術,提高國防部從高科技企業獲取前沿技術能力。
無論是建立什么組織,機制編制都非常重要,國防創新實驗單元目前的編制特點是“小核心、大外圍”,不僅有核心團隊,同時在國防部的實驗室、采辦組織、用戶內部都有聯絡員。此外,該單元還是軍種聯合、軍民結合的,里面有軍方各軍種人員,有美國國防部部分聯合司令部的人員,也有來自民間的科學家。

通用武器接口
大力推行原型化策略,加速技術成熟。幾十年來,美國蘭德公司對國防采辦中的原型化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原型化策略或者原型機策略是為降低技術不確定性、產生足夠信息以支持后續決策而開展的一系列設計與開發活動的發展策略。在投產之前進行有限的實驗與驗證,原型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的物件。這里的原型機并不是裝備型號的原型機,而是純粹的科研活動。
在國防部的管理層面,美國在國防部管理層面把擴大原型化和擴大實驗的應用,納入了《更佳購買力3.0》采辦改革草案。同時,將國防部研究與工程署的快速部署辦公室更名為“新興能力與原型化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提出了原型化科研活動的分類,從原先的三類發展為目前的兩類。一類是原理驗證型原型化,另外一類是工程研制前原型化。原理驗證型的經費一般小于1800萬美元,周期是1年多到3年完成。工程研制前的經費一般小于1億美元,周期是1年半到4年完成。
在具體項目層面,美國國防部和美軍正在針對部分重要的科研項目,大膽采用原型化策略。例如美國國防部指令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牽頭啟動的“未來戰斗機技術演示驗證機”項目。
通過原型化發展的原型系統,如果比較成熟,實驗比較成功,美國人會把它直接轉化為裝備,而不會走任何一個傳統的裝備采辦流程。比如國防部最近指令DARPA把遠程反艦導彈轉移給軍方之后,3年之內在多個軍種直接形成新式戰斗力。隨著原型化策略的推廣,以后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直接從科研的原型系統轉化為裝備的案例。
實施采辦程序改革,加速技術物化。2015年1月,美國對采辦程序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建立了硬件項目采辦模型、國防專用軟件項目采辦模型、漸進式部署軟件采辦模型、快速采辦模型、硬件主導混合采辦模型、軟件主導混合采辦模型,使采辦流程更加標準、快速。
推廣開放式系統和通用化,加速技術插入。在這個方面,美國主要通過以未來機載能力環境實現軟件模塊復用;以開放式任務系統實現有效載荷的快速移植;以通用武器接口,實現機載武器的快速綜合。
未來機載能力環境是一種軟件架構標準,符合標準的軟件模塊能夠在各種不同的航空武器裝備之間復用,讓美軍可以立足于裝備體系,有力地破解軟件密集型裝備、軟件開發難、成本高、互相難以通用、模塊難以復用的難題。目前,美軍的軍機改造以及下一代航空裝備都將全面采用該標準。它開放的程度,比我們平常用的安卓智能手機更高,安卓智能手機只有最底層有開放接口,而這個標準是3層全部開放。
開放式任務系統是一種任務載荷接口標準,可在不同類型的軍機上即插即用、即插即戰,使軍機可根據使命任務的不同方便快捷地更換有效載荷,或將傳感器在不同軍機之間快速移植。美國空軍及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門、波音公司,都已經對數十種符合標準的有效載荷進行演示試飛,正在全面推廣。
通用武器接口是一個懸掛物飛機接口標準,為平臺、精確打擊式武器和任務規劃提供標準化的軟件接口,軟件可以復用。最關鍵的是新武器和飛機平臺結合的時候,不需要再去更改飛機的作戰程序,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和時間。根據美國自己的實驗,利用這個接口可以把新武器綜合周期縮短90%以上,由原來的3~5年縮短到3個月,而成本降低將近90%或更多。這已經成為了北約組織的標準,意味著美國如果在未來作戰缺乏彈藥時,其盟友的武器可以快速綜合到美國的軍機上。
技術創新是第三次“抵消戰略”落實的基本面
從宏觀上看,通過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美國已經形成了新的技術創新體系安排,這個安排是指國防部和軍隊內部。首先第一層是國防部長辦公廳的戰略能力辦公室,要求項目投入使用周期非常短。第二層是在第三次“抵消戰略”實施過程中制定了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5~10年之內可以投入發展,2025~2030年可以為美軍提供新技術即可。第三層是DARPA已有的科研部門,主要是考慮中長期需求,但也參與這次“抵消戰略”。
戰略能力辦公室是2012年8月由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卡特成立,主要目標是應對潛在對手的高端威脅,主要方式是挖掘現有系統的新用途,直接制造“出其不意”。近年來,經費一直在增長,每年至少產生5~6個新的概念。它主要采用3條路徑實現快速的戰斗力生成。第一條是改變原來系統的用途;第二條是將系統提升到一個編組中間;第三條是融合商用技術。可以說,戰略能力辦公室是創新和加速技術引入相結合的典范。
從2012年8月成立到現在,戰略能力辦公室一共啟動了15個項目,包含23種能力,到2016年底有6種能力實現采辦。按照相關分類,改變系統用途的項目有自行火炮用超高速彈丸反導等;將系統集成到編組中的項目有和隱身飛機配合的武器庫飛機等;融合商用技術的項目有將手機級的攝像頭用于導彈上,讓導彈可以在GPS被拒止的環境中使用等。從戰略競爭的角度來講,有些裝備是無可防御的,有些是無可攻破的,當它們結合起來的時候,會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戰略能力辦公室的很多項目,都是跟美軍的作戰概念聯系在一起的,以微型無人機蜂群為例。按照美國的作戰概念,在對抗的時候,針對潛在對手的大型驅逐艦,美軍可能投放數百架甚至上千架微型無人機組成蜂群作戰,面對無人機群,驅逐艦平臺武器裝備進退兩難:如果打,防空導彈會消耗光;如果不打,這些無人機會來進行電子干擾、攻擊、情報監視偵察,甚至會發射反艦導彈或為高超聲速武器進行目標指示和瞄準。
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是目前對“抵消戰略”技術選擇的研究中最不確定的地方。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要求所選擇的創新技術和概念在5~10年之內能夠投入發展,2025~2030年形成戰斗力。2017財年,約有20~30億美元經費投入到相關方向。美國國防部計劃2017~2021年,一共投入180億美元。雖然美國國防部稱,通過這種項目收到了超過300項提案,但技術領域從來沒有單獨公布過。由于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的內容是保密的,加上美國國防部公開說,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中間的信息發布要兼顧威懾和保密,所以這個規劃的實際內容還有待觀察和分析。美國國防部也強調,要通過作戰實驗等工作,對內容繼續進行確認和調整。
我們可以和第二次“抵消戰略”進行比較。第二次“抵消戰略”的核心技術,首先是精確打擊,其次是自動化的指揮控制系統。第二次“抵消戰略”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正式制定長期研究與發展規劃計劃,而制導武器在二戰末期就已經誕生了,并且之前的戰爭已經有使用。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在20世紀60年代的防空截擊系統中間就已經使用。但是美國國防部公開的第三次“抵消戰略”技術,如人機合作、高級的人機戰斗編組等技術在最近哪一場戰爭中起決勝戰局的作用?在哪一場戰爭中展現過巨大的能力?都還沒有。所以,我們不能排除這其中存在技術陷阱的可能性。
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啟示
建立并強化戰略競爭思維。要在戰略競爭的視角下,從源頭找到自己的裝備需求,確定作戰能力,不能簡單地直接參照美國人的新裝備型號或裝備構想搞論證,還要加強情報分析能力。情報、信息和媒體首先要做好“實然”的工作,比如把美國的B-1轟炸機從頭到尾寫一遍并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情報。情報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決策者的角度、放在用戶的角度去分析“必然”,還要有針對性地提出“應然”。
要建立并強化體系和系統對抗思維。戰斗力的競爭是立足體系的系統工程,沒有終極武器。戰略能力辦公室每年提出的5~6個新概念,不是事先制定的,而是不斷考察、不斷改變的,新技術引入是不斷迭代的過程。美國空軍戰略層面的規劃也在1年期或者2年期進行更新。
責任編輯:劉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