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墨
歐盟范圍內發生的任何一件大事,似乎總能把歐盟與危機聯系起來。此前有恐怖襲擊、難民危機、歐債危機,現在是英國公投結果宣布支持退出歐盟。
英國退歐陣營給出的理由是,離開是為了拯救英國—免受歐盟經濟的拖累與難民危機的沖擊。留歐陣營的理由也類似—脫離歐盟會給英國經濟造成嚴重損害,同時還會撕裂英國社會。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被救世主情結有效地統一起來。
英國退歐公投,或許有“光榮孤立”的傳統作祟,但圍繞公投的辯論所體現出的救世主心態卻并非英國所獨有。而且,這種救世主心態超越了歐洲歷史與空間的界限,可以從基督教文明找到源頭。耶穌降臨人間,就是為了拯救人類。
帶有宗教色彩的救世主情結,早已根植于歐洲的政治文化,也成為歐洲政治精英的一種政治正確。1950年5月9日,也就是歐洲的二戰勝利日,被譽為歐盟之父的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聲明。這份聲明直接催生了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聯營。
“不付出與危及世界和平相匹配的創造性努力,世界和平就得不到保障”,這是舒曼那份聲明的開篇之語。在這篇聲明中,你看不到作為西方政治文明核心的民主、自由的宏論,通篇都是對和平、繁榮的期許。舒曼向歐洲人承諾了一個流淌著牛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和平、繁榮的歐洲。
當時的歐洲,二戰的硝煙剛剛散去,但戰爭的恐怖給歐洲人造成的心理陰影猶在。包括舒曼在內的歐洲政治精英們的宏圖大略,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彼時,遙望大英帝國余暉的英國人,也沒有抵擋住這個誘惑。在1975年舉行的是否脫離歐共體的公投中,英國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歐。
半個多世紀后,戰爭陰霾遠去,繁榮受到威脅,在一波波危機的沖擊下,民粹主義政黨在德國、法國、荷蘭、英國等幾乎整個歐洲崛起。這些政治勢力,有的反對歐洲的治理方式,比如經濟政策、移民政策等,有的則干脆主張退出歐盟。
在歐洲,救世主情結不僅是一種政治正確,也可以給政治精英們賦權—為他們的政治理念提供合法性來源,并賦予他們強大的動員能力。只要擺出救世主姿態,政治主張是否理性,政策是否合理,甚至在程序、法律上是否站得住腳,都已不再重要。
救世主情結催生了歐盟,但目前這種情結又在危及歐盟。出于對戰爭的恐懼,“舒曼們”能夠以拯救者的姿態,引導歐洲人建立了歐盟這項政治工程。如今,新的恐懼—經濟衰退、難民潮、恐怖威脅,使“舒曼們”的繼任者得以再次扮演救世主。不過,這次他們卻在動搖歐盟的根基。
英國退歐公投前諸多民調顯示,支持退歐與留歐的比例勢均力敵,而且中間搖擺民眾比例僅徘徊在10%上下。因為大多數英國人眼中看到的都是“救世主”,政治精英們也在扮演著救世主角色。
希臘極左翼政黨能上臺執政,是因為希臘人希望他們能拯救瀕臨破產的希臘。默克爾能在德國壓制民粹主義政治勢力,是因為德國人希望能在歐洲維持康德式的“永久和平”。都是為了“拯救”。
關于歐盟的前景,一個老生常談的觀點是,歐盟既是一個問題,也是問題的解決方式。誠然,一個更成熟、高效的歐盟機制,毫無疑問會更有能力應對經濟衰退、移民危機、恐怖主義,或許還有“俄羅斯威脅”。但問題是,如何做?
做出承諾容易,兌現承諾卻不易。舒曼那篇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聲明,文字數量不到900個單詞。2004年出臺的意在推動歐盟高度一體化的《歐盟憲法條約》,全文超過15萬個單詞。文字數量上的差距,也是歐洲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糟糕的是,那部“憲法”還被否決了。
在歐洲,救世主情結不僅是一種政治正確,也可以給政治精英們賦權—為他們的政治理念提供合法性來源,并賦予他們強大的動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