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曉彤
摘 要:道德隨著人類分工的出現而產生,人類社會道德觀念不斷發展,道德認知也逐漸形成。道德認知對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而如何將道德認知轉化成為人的實踐活動則是重中之重。文章在對道德認知要素與功能的討論基礎上,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深入分析道德認知的實現途徑,包括參與社會道德實踐、轉換傳統道德教育方式、實現道德評價合理化等。
關鍵詞:道德認知;實踐活動;要素;功能;途徑
中圖分類號:G410;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26-03
道德隨著人類分工的出現而產生,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由社會存在決定,滲透在社會生活的每個環節。道德本身屬于某種規范或準則,它存在的意義就在于維護社會的良性發展,同時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其實現途徑主要是通過輿論評價、傳統習俗、人性良知等方式規范、監督著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活動。
一、道德認知的構成要素與功能
隨著人類實踐能力不斷增強,道德觀念不斷發展,道德認知也逐漸形成。如果說最原始的道德認知基本停留在道德感知的層面,即感受到社會道德標準、規范的存在,類似于一種模糊的覺察,那么伴隨生理、心理的發展成熟與對社會認識的深入,道德認知也一步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這時,人類對道德的認識可以說是形成了一種更理性的認知。
道德認知的過程主要是主體對道德行為、道德標準或道德評價等產生刺激反應,經過思維、情感等的再加工,來判斷這些現象的道德屬性,初步形成對這些現象的理解與評判。有了這樣一個內化的過程,個體便完成了一次道德體驗,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加深體驗,從而形成自身具有個性化特征的道德觀念。之后再通過不斷實踐將先前形成的道德觀念外化,用道德實踐的經驗對原有的道德觀念進行再判斷、去偽存真,獲得新的道德認識與領悟,并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比較成熟、獨具個人智慧的道德觀。通過以上對道德認知過程的分析,可以認為,道德認知的實質即是實踐主體對于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道德現象的感覺與體悟,以及對道德尺度的衡量與把握。
通過對道德認知具體概念的了解,可以認為,社會中的道德現象及蘊藏其中的本質問題即為道德認知的具體對象,而社會道德現象又是錯綜復雜、變化萬千的,因此,以社會現象及其本質為前提的道德認知的要素與功能必然是多方面的。
1. 道德認知的構成要素
關于道德認知所包含的要素,國內、國外學者都給出過一系列的定義。美國道德教育學者托馬斯·里克納(Thomas Lickona)認為,道德認知的內容應包含以下六個方面:對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中道德標準與尺度的知曉;明確建立有社會價值與意義的道德觀念;在社會實踐中體會道德現象與行為;能夠通過思維、實際經驗去判斷道德現象的合理與否,能夠掌握衡量道德正義的尺度;進行最終的價值選擇,在面臨復雜情況時,能夠在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及產生的后果之后,做出符合道德正義的決定;通過對以上過程的反思,加之在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重新衡量自身原有的道德觀,并對其進行及時的修正與完善。托馬斯·里克納全面、系統地闡釋了道德認知內容所包含的要素,其實也是對整個道德認知過程的每個環節的思維、行動的具體呈現。
對于道德認知構成要素,我國一些學者也有自己的看法。王海明在《新倫理學》中認為,道德認知主要由四個方面構成:第一,個體對于倫理行為事實的判斷的認識,即明確社會倫理道德現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第二,個體對于道德的終極目標的認知,即社會活動遵循道德要求的目的和意義究竟是什么的認識;第三,個體對于道德行為的理想狀態的認識,即被社會普遍認可接受的道德標準、行為規范的認識;第四,個體對自身道德觀念、行為、內在衡量標尺,對其是否符合社會普遍的價值標準的反思。雖然作者在論述中主要使用的是認識而非認知,但個體在對道德現象進行判斷、遵循道德正義的意義、對行為應然狀態的推理、對自身道德觀念或行為的反思,都必然需要思維過程、心理活動過程的參與,在思考中提升自我。
結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及對觀點的再思考,道德認知的構成要素應包含以下幾點。首先,是道德意識。意識是指個體對某種事物的覺察與關注程度,而道德意識則是指個體對于自身所存在的社會環境中的道德規范、原則的理解與感知,即初步感受到社會正常運轉中所需要的道德的存在,屬于道德認知的最基礎層面。如果個體根本沒有對道德標準、原則等存在的感知,那么整個道德活動對于個體來說就毫無意義;只有認識到感知到道德標準、原則的存在,個體產生刺激反應,才有可能引發個體對于道德的思考,產生之后的一系列思維過程。其次,是思維判斷。社會道德現象進入個體思維中,促使個體對道德現象進行甄別、判斷、推理與評價。面對道德事實,個體會迅速根據自身原有道德觀念進行衡量、推理,判斷其是否符合社會普遍道德標準,是不是正義的行為,最后形成自身的評價,整個過程完全是在思維過程中進行的。再次,是價值選擇。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各種道德評判標準不盡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個體有獨立的價值選擇的能力,根據自身長期以來通過思維與實踐形成的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來進行評判標準的選擇、行為方式的選擇、發生沖突時原則立場的選擇,以及是否將承擔責任的選擇。最后,是反思提升。反思自身原有的道德價值標準是否符合普遍的價值標準,是否符合不斷發展的社會環境的要求,通過再思考、再判斷,調整自身與社會主流道德價值觀相適應,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新的社會因素相適應,從而達到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2. 道德認知的功能
道德認知源于感知,隨著個體開始參與社會活動而產生。最初的感知屬于道德感性認識階段,伴隨社會活動的深入而加深認識,隨之上升到道德理性認識階段,最后達到相對成熟的道德智慧階段。而這整個過程,正體現了道德認知的兩大基本功能:對理論與實踐的指導作用。
首先,道德認知是道德規范體系建立的理論前提。道德規范體系是由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零散化碎片化的、人們廣泛遵守的道德行為要求所構成的系統的完整的框架體系,與整個社會中的成員都密切相關,是個體行為的價值導向系統,具有方向性、指導性意義。通過道德認知,個體可以進行道德知識的積累,就如同在實踐中或書本中學習到某種新的知識一樣,而這種道德知識正是構成道德規范系統的重要內容。可以說,道德認知通過促進人們對道德知識的掌握與積累,在量的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建立相對完善的道德規范體系。實質上,討論建立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實際上是在塑造道德關系的一種理想形態。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需要對“道德行為”抑或“不道德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具體的依據就是在人們觀念中形成的道德關系的理想形態,而這種道德關系標準的形成,正是社會中眾多個體在道德認知的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逐漸建立的,可以稱之為道德規范體系。
其次,道德認知保證道德實踐的正確方向。一方面,道德認知為個體精神世界的形成奠定基礎。在個體的認知系統中,道德理想成為一種精神信仰,支持個體在面對道德選擇的困境時,堅持符合道德正義的決定,是個體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而由道德認知決定著、包含著個體道德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穩定,持久地影響著個體的行事方式、行為準則,轉化成個體慣性行為,確保個體行為符合其社會普遍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道德實踐主要是以在道德認知基礎上形成的道德規范為指導,通過道德情境分析,道德價值的權衡及對于“違背道德規范”可能帶來的責任后果的預測,進行道德行為的選擇,從而保證個體行為能夠在規范的體系中活動與發展。此外,在道德反思階段,個體通過對先前道德觀念、行為的反思,結合社會實踐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進行調整與完善,對之后的道德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道德認知的實現途徑
通過對道德認知構成要素與功能的分析可知,道德認知包括兩個重要方面:個體道德認知的形成過程,以及在道德認知指導下個體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探討道德認知的實現途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怎樣提升個體道德認知、如何將個體道德認知外化為道德行為。
1. 參與社會道德實踐
道德認知具有自主性特征,個體的道德認知并不完全由教育者的傳授決定,并且在教育的過程中還可能形成某些不良后果,如社會成員道德價值趨同,或對教育者傳授的道德內容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形成與之完全背離的道德認知。所以,培養和提高個體道德認知、道德修養,簡單說教、灌輸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最有效的途徑是參與社會道德實踐。首先,個體更傾向于在實踐中獲得道德認知,并且由于通過這種途徑獲得的認知可以讓個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道德行為對于其自身與社會并非毫無意義,會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更容易得到個體的認可與信賴。其次,通過實踐,個體道德行為中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部分通過不斷被認可從而能被固定下來,進而成為個體自覺性的行為。最后,當個體道德實踐符合道德規范而贏得精神上或物質上的肯定與鼓勵,或是個體不道德的行為受到一些否定性回應,則個體會及時確立正確的道德思想與行為、改正錯誤的道德思想與行為。這樣多次反復,最終使道德認知和道德修養得到提升。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解決道德認知與行為中普遍存在的錯位問題。道德認知是道德品質形成的基礎,正確的道德認知是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的必要條件,但是僅有道德認知還不足以在自然狀態下理所當然地轉化為道德行為,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將符合正義的道德認識內化為自身正義的道德行為。在道德實踐中,主體自身真正體會到道德的意義,在內心深處形成認同感,才能將個體的認識和行為統一起來。因此,必須高度強調社會實踐的參與意義,在實踐中達到道德的先有“知”、后有“行”,實現“知行統一”。
2. 轉換傳統道德教育方式
人的發展,通常情況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自然狀態下的發展,不受約束任其自由發展;另一種是通過改造人的主觀世界進而影響人的行為所實現的發展。道德認知的實現,不僅要求個體自主選擇參與到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來,還需要根據個體發展規律有目的地進行教育和指導。道德教育就是將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通過各種方式手段內化成個體的道德價值觀,使個體在參與社會活動時能夠自覺運用和遵守這種規范。簡言之,就是將個體的道德認知外化成為其行為習慣。根據前一部分的論述可以看出,道德行為不同于其他行為,雖然受社會道德原則的約束,但不同于法律法規等規定的強制性、無選擇性,它具有自主性,是在自覺、自由、自愿的意志指導下做出的自主選擇行為。道德行為具有積極與消極之分,通過個體思考而做出的行為屬于積極的道德行為,個體有意愿去為自己的選擇而努力行動;由他人代替個體做出的或是個體受外界干擾做出的非自愿的選擇,這種“灌輸式”的道德行為屬于消極的道德行為,即使是遵循了社會普遍道德規范,也不能體現主體真正的道德意志,無法進入個體道德認知領域,也就不能成為以后個體進行道德選擇的標準。所以,要改變這種情況,需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個體的道德活動選擇、參與的主動性。個體只有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能動地接受道德教育,才能感受到自身主體性的存在,摒棄長期以來對受教育個體的道德操控與灌輸,擺脫受教育個體的被動地位。在受教育個體主動參與的道德教育環境中,重塑個體的主體地位。
3. 給予合理的道德評價
社會評價對個體道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個體在社會中活動,社會或其他社會成員對某個個體的行為的評價是難以令人忽視的,對個體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的合理評價會對個體產生積極效果,起到激勵的作用,促使個體積極提升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然而,不合理的道德評價,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個體消極態度與行為的產生,阻礙個體道德認知的發展成熟。
道德評價的合理化包括社會對于個體的道德行為給予合理的評價,及個體對自身道德給予合理的評價。一方面,現代社會信息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社會中出現的各種道德現象越來越被大眾知曉,各種社會道德事件呈現出透明化的趨勢。同時,網絡的便捷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了更多表達渠道與平臺。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質,使其對某件道德事件的評價往往更加輕易、武斷,易受其他因素的誤導,這種輕易、武斷、甚至是有些不負責任的評價很大程度上會左右這個事件中個體的道德認知,甚至會影響、動搖更多人原本符合正義的道德認知。因此,理智、公正、經過理性思考的社會評價,對于社會活動中個體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能夠引導人們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另一方面,個體對道德事件傾向于對他人做出評價,缺少或忽視了對自身道德行為的反思和評價,而后者恰恰是個體提高自身道德認知水平的重要途徑。道德認知構成要素中的最后一點——反思提升,對個體道德認知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只有個體對自身道德行為進行充分的反思與客觀的評價,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發展水平,需要時刻擁有客觀、清醒的自我審視能力。道德個體要規避道德虛偽、道德懷疑和道德冷漠,必須從自省和合理的自我評價開始。
除此之外,提高主體道德自主意識也非常重要。在現代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無處不在。個體接受到過多的信息可能導致主體意識受到嚴重干擾,甚至動搖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行為上難以遵循其長期形成的道德認知,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個體需要在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提高道德自主意識,堅守正義的道德取向,不被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同化。
參考文獻:
[1]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魯潔.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佐書.道德[M].北京:臺海出版社,2014.
[4]吳俊,木子.道德認知辨析及其能力養成[J].道德與文明,2001(05).
[5]竇炎國.論道德認知[J].西北師大學報,2004(06).
[6]楊國榮.道德的認識之維[J].江蘇社會科學,2002(06).
[7]廖小平.論道德認識的功能[J].求索,2001(06).
[8]蔣云蔚.道德認知——當代道德困境的癥結[D].蘇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