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東飆
摘 要:文章對皮格馬利翁效應、南風效應、蝴蝶效應、第十名現象等幾個教育教學工作中常見心理效應進行研究,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一線教師對心理效應要正確認識并加以利用。
關鍵詞:心理效應;情感教育;自然法則;南風效應;蝴蝶效應
中圖分類號:G441;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031-01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積極的期待并不總是創造奇跡
1968 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賈可布森做了一個名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驗。他們來到一所學校,對當時所有在校學生進行智能測驗。然后把一份隨意擬定的學生名單告訴教師,并讓教師保密。因為這些學生具有學業沖刺的潛力,是一群被鑒定為“新近開的花朵”。八個月后,對這個學校的學生又一次進行智能測驗,結果是那份名單上的學生性格開朗、求知欲強,成績提高很快,還和教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要說心理效應對教師的影響,這個效應應該是最大的。參加教育培訓,培訓老師也會用這個案例教育新教師:只要你真心付出,相信學生,石頭也能變活人,別說面對的是學生。洋思中學的經典名言“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大概也與這個案例遙相呼應。這個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著積極作用,教師的真情投入,恰如其分的期望,有時確實能得到很好的回報。但事實上石頭就是石頭,洋思中學也有教不會的學生,教師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否則容易影響教育情緒。
二、南風效應——情感教育也有局限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南風和北風,為誰能脫去一位農夫的衣服而打賭。擁有大力氣的北風覺得,脫件衣服根本不是難事,就先把寒冷的風使勁地向農夫吹去。冷得直哆嗦的農夫把外衣裹緊,躲到風吹不到的地方。看到北風無功而返,南風即刻出發。南風輕撫慢拂,為農夫送上溫暖的風。農夫逐漸感覺到暖熱,便脫下衣服。這則寓言故事被教育學者命名為“南風效應”,意思是說,要教育學生,不要像北風一樣讓他們寒心,應該像南風一樣溫暖學生,教化學生,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目的。引申到教育領域,不要逼學生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教育態度不要強硬,這似乎很有道理。其實,古人說過,“嚴師出高徒”。沒有嚴明的紀律,沒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情感教育是有必要,但只重情感教育就容易走入歧途。在現代社會中,容易看見個別在溺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適應社會,甚至發生悲劇。因為現代社會是一個重紀律重法制的社會。
三、蝴蝶效應——別夸大小事的影響力
氣象學家洛倫茲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蝴蝶效應”:一只遠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不經意地扇動幾下翅膀,很可能將會在兩周后的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理由是:當蝴蝶扇動翅膀產生運動,就會使它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產生的微弱氣流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應用在教育學上,是告訴人們,對于一個學生,哪怕極小的事情都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在這個效應的影響下,許多教師縮手縮腳,什么也不敢做。不錯,日常的一草一木,對學生確實有影響,可遠沒有“蝴蝶效應”這么危言聳聽。教育猶如人們進食,吃營養師計量配好的“食片”也能活下去,但一定不會活得很健康,一定不會很快樂,起碼少了許多吃飯特有的樂趣。事實上,今天有好吃的就多吃一些,明天或者哪怕隔幾天再少吃一點就可以,大體保持營養平衡,不僅活得健康,而且活得快樂。學生學習何嘗不是這樣,難道一定要像人們計量吃藥一樣學習嗎?若這樣,教育往往失去應有的趣味,學生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也沒有得到健康的發展。
四、第十名現象——奮勇爭先才符合時代需求
所謂“第十名現象”,是杭州一位教師通過一些調查發現的。這位從教近二十年的教師,有意識地對畢業于1990年前后的150名小學生進行詳細的跟蹤調查。發現: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工作中表現出色,成為各行各業的人才;而那些當年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優秀學生,長大后卻慢慢淡出優秀行列,有些甚至在后來的升學、就業等方面屢遭挫折。這位教師后來分析道: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普通,但大都個性較活潑、靈活性強,讀書較為輕松,且興趣廣泛。教師不大注意這批學生,反而培養了他們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和創作的潛力。同時,他們沒有爭第一名、第二名的心理壓力,讀書心態較健康,不會只死記硬背應付考試,令他們有充足的后勁,進步和成才的幾率也就相應提高。北京一家報紙在報道時,用了這樣的標題——《“第十名”才是棟梁材》。這一結論,還值得思考。對于成才,中等生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如果受到這一心理效應的暗示,師生可能會少一些進取力,缺少真正的競爭。其實,社會的進步,依靠的就是人們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精神。
五、結束語
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著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而一線教師往往容易對一些問題進行簡單的思考,走入一種僵化的思維定式,不僅對教育無益,而且還有害。因此,“盡信書,不如無書”,作為一線教師,對心理效應要正確認識并加以利用,更好地培養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剛.對教育中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反思[J].昌吉學院學報,2008(05).
[2]徐洪基,尚蔚.試談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生教育中的應用[J].山東電大學報,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