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
摘要:河南省建立的“米”字型區域間高鐵通道促進了“同城化”現象發展,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產業布局升級和整合。本文通過分析中原城市群現狀,以交通信息網絡為基礎,淺談了“米”字型高鐵網絡對中原城市群的影響。
關鍵詞:高鐵網絡;中原城市群
中圖分類號:F5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2-000-01
一、“米”字型高鐵網
從2009年我國中西部第一條高速鐵路——鄭西高速鐵路全線鋪通,中原城市群的經濟地理區位開始發生變化,對推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及完善我國鐵路網結構和促進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米”字型的高鐵網絡逐步清晰化:已經開通運營京廣高鐵作“豎”,已開通運營的鄭西(鄭州—西安)高鐵、在建的鄭徐(鄭州—徐州)高鐵作“橫”,未來還有鄭太(鄭州—太原)、鄭濟(鄭州—濟南)高鐵作“兩點”起筆,鄭萬(鄭州—重慶萬州)、鄭合(鄭州—合肥)高鐵作“一撇一捺”。建成后可與京廣客運專線、商合杭高鐵、鄭萬高鐵、鄭徐高鐵、鄭西高鐵、寧西高鐵等無縫連接,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型快速鐵路網,正在向河南省乃至全國鋪開。
鄭徐高鐵的延伸線——徐連高鐵已獲批,計劃將于2020年建成通車,那么從鄭州到達連云港之間的時空里程將縮短為兩個多小時;2015年10月31日,鄭萬高鐵河南段開工建設,這標志著經過漫長等待后,我省“米”字型高鐵西南方向那一“撇”將指日可待,鄭萬高鐵的建成通車標志著“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局面將得到大大緩解,重慶到鄭州的時間將縮短至4小時以內;鄭州的高鐵線路再次向西延伸,銀川至西安高鐵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批,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從鄭州出發途徑西安6小時即可直達銀川;鄭焦鐵路“觸角”再次向西延伸,太焦高鐵預計2017年開工,共設13站,河南境內設焦作和博愛站。建成后,從鄭州去往太原縮短為兩個多小時。
二、中原城市群及主要城市現狀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原城市群被列為稱為國家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漢、濟南、西安之間,半徑500公里區域內城市群體規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經濟實力較強、工業化進程較快、城鎮化水平較高、交通區位優勢突出的城市群。該城市群是以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開封、新鄉、焦作、平頂山、許昌、漯河和濟源等地區性城市為節點構成的緊密聯系圈,也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區承接發達國家及中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資源輸出的樞紐和核心區域。
1.鄭州
2012—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鄭州綜合競爭力排名分別為為全國第27位、第25位、第26位、第19位。
2015年度中國有45個主要城市呈現擁堵嚴重,鄭州排第13位。在高德交通大數據監測的45個城市中,對比近2年各城市高峰期擁堵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發現,2015年鄭州為擁堵加劇最重要的TOP5城市之一。在節假日全天最擁堵城市TOP10中鄭州排名第4位。
2.洛陽
2013—201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最具競爭力城市排行榜(中部)中洛陽分別排第10位、第8位、第10位。
洛陽市正在加快發展生態優先度假產業,市區旅游特色交通不暢、旅游服務體系不完善、先市區旅游景點通達性差等問題。作為工業化老城,產品創新也影響著洛陽經濟的快速發展。鄭西高鐵的開通運營使得洛陽龍門站
3.開封
開封作為鄭汴一體化的核心城市,一直是我國的的旅游城市。開封古城的現狀是空間有限,同時集中了商業、服務業、教育等一系列的資源。隨著鄭汴一體化的建設,城際公交、城際軌道交通的相繼運行,進一步建立了鄭州到開封的交通網絡,同時也會帶動旅游、經濟、文化方面的需求持續增長。而開封現有交通交通能力待進一步提升。
三、“米”字型高鐵對中原城市群的影響
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高速鐵路的修建可為區域創造新的區位優勢,利于促進運輸市場合理化和運輸結構優化,促進沿線地帶的產業發展及產業結構提升,形成新的產業帶;同時也使得區域內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呈現互補性發展的格局。
借力于“米”字型高鐵網絡帶來的高效便捷交通網絡,有利于加強中原城市群中城市間的互動聯動,以期促進中原城市群的協同發展,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高速鐵路網絡的構建要求城市間加強資源、服務、生態、產業一體化和信息共享化。
高鐵在建設過程在各個城市的站點設置綜合考慮了人口、經濟、人均收入、出行方式等因素,合理地利用高鐵網絡不僅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而且可以通過旅游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生態資源開發建設、農家樂的興起等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和提升鄉鎮居民的自主就業率和人均收入。例如鄭西高鐵的開通運營,大大提高了游客通過鄭州這個樞紐站到達洛陽龍門站、三門峽的可能性,為當地的旅游業和經濟開發合作帶去效益。同時也有利于緩解在節假日將鄭州繁忙的交通量和擁堵現象。鄭焦城際的開通運營縮短了人們的出行時間,城際列車良好的環境也得到了乘客的認可,這也使得鄭州到焦作的公路客車在服務、衛生、票價、運行線路、班列間隔時間進行了調整,改善了原有公路壟斷后的各種不良現象,這種相互之間的制約與協調發展更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樹立。
中原城市群中各個城市有著各自不同的定位,“米”字型高鐵網絡的建立,要求城市在注重經濟、能源、文化、教育、生態等發展的同時,關注城市主導產業的結構與規模以及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同時為了各城市間的有效溝通,還需要健全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實時開發旅游、物流、產業一體化的新格局。
河南省建立的“米”字型區域間高鐵通道促進了“同城化”現象發展,加快了中原城市群產業布局升級和整合,有利于實現區域間人才、信息等要素快速流動,帶動相關產業由經濟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
參考文獻:
[1]汪建豐,李志剛.滬杭高鐵對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實證分[J].經濟問題索,2014(9).
[2]張燕等.中心城市發展與城市群產業整合——以鄭州及中原城市群為例[J].經濟地理,2010,4.
[3]賈善銘,覃成林.國外高鐵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動態[J].人文地理,2014(2).
[4]陳肖飛等.鄭西高鐵對“鄭洛工業走廊”經濟影響研究[J].河南科學,2013,4.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河南日報.
作者簡介:張 翠(1987-),就職于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運輸管理系,研究方向:軌道交通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