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憲勇 馬清彬
走進慶安縣勤勞鎮曙光村,昔日的泥草房了無痕跡,新的建筑元素鑄就了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線,展示著“中國綠色食品水稻之鄉”慶安的現代鄉村新美景,慶安縣縣委書記李英男結合實際,科學規劃,全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成為群眾脫貧致富和構建和諧新農村的“領頭雁”。
2015年,慶安縣委領導班子經過廣泛深入調研后,認真審視了縣情、鄉情、村情、民情。縣委書記李英男和縣委班子詳實分析了全縣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產業發展唯有綠色水稻一枝獨秀,嚴重導致了經濟收入不均衡的局面;鄉不如村的現象普遍存在,鄉鎮所在地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落后于其它先進村屯;鄉村財力也相對薄弱,14個鄉鎮的年財政收入不足千萬元??哭r民自己改善生產環境,居住環境,在當時只是一句空話。
怎樣落實和實施好新農村建設的方針,李英男率領導班子有的放矢,牢記惠民政策。從田間做起、從起源做起、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制定了一系列針對慶安新農村建設落實的措施。
首先從推廣農業先進的技術入手、進行改善技術和環境設施,逐步提高農業生產標準化能力。同時,下大力氣指導和鼓舞農民開辟多種富民渠道。
出勞務,積極促進農村的勞動力轉移,推動勞務經濟由體力型向技能型,打工型向就業型轉變;種好地,積極發展綠色種植業,每年可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以上;搞加工,鼓勵農民搞副業加工,并提供優惠政策,使慶安的“小九九”牌雞蛋、“乳娘”牌養米等諸多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占據了國內市場;養畜牧,發展生豬、黃牛、鵝、等有機品種,增加養殖總量和質量;多栽樹,打造綠色樹帶,并及時讓農民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的補貼,締造生態環境。
李英男心中的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他的“富民思想”。對慶安而言,只有對基礎設施顯著加強和改善,才是農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
教育是國家興亡之本,慶安危房首改就是40多所中小學年久失修的校舍,其中包括8座樓房,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
在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方面,重新建設了休閑廣場12處,使農民的業余生活有了方向,落實了去處,同時,也減少了許多社會不穩定因素。慶安在通訊設施建設上也有了很大的起色,鋪架光纜260公里,電纜150公里,程控電話及有線電視收視率90%以上。
慶安新農村建設的另一個智慧之舉,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并深思籌劃“三支隊伍”。
打造創業型鄉鎮隊伍。目的是加強對鄉鎮干部的思想教育,監理監督和考核上進行提高,建一支善于攻堅、善于帶領群眾致富的隊伍。
打造能人型黨支部書記隊伍。經過縣黨校培訓,組織和發揮具備潛力的黨支部書記到達地區掛職鍛煉,壯大能人型村黨支部書記隊伍。
打造新型農民隊伍。培養技術、技能、法律、經營等優秀人才,使他們有能力致力于市場開拓和帶領農民致富。逐漸形成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群眾,民有所依,情有所系。
如今,慶安縣縣委書記李英男,正以豪情滿懷,乘風破浪的精神,帶領著全縣民眾,向著更加美好、更加富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譜寫著新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