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朝新+張笛揚
公示滿一年仍“原地踏步”
2016年1月4日,吳智明仍以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區長的身份,活躍在西安官場上。其實在一年多前,他就被公示擬任區委書記。
未央區的官員們清晰記得:2014年9月23日,陜西省委組織部發布干部任前公示——現任西安市未央區委副書記、區長的吳智明,擬任未央區委書記。
不過到了2015年7月31日,吳智明主持召開未央區區委常委會。會上,西安市委組織部區縣干部三處處長劉培宏宣布了陜西省委、西安市委關于未央區委書記的任命。劉培宏口中的新任未央區委書記不是吳智明,而是汪文展。
公示期滿一年多仍原地踏步走的,不僅僅是吳智明。在湖北省恩施州,有一名叫胡澤的縣委書記,也有類似經歷。
2014年12月18日,湖北省委組織部發布干部任前公示稱,1963年出生的胡澤,現任湖北省恩施州來鳳縣委書記,擬提拔為恩施州委常委。據介紹,來鳳縣委書記為正處,恩施州委常委為副廳。胡澤至今未能上任,意味著此次提拔沒有實現。
胡澤一緩就是一年多。一名熟悉官場組織人事程序的官員介紹,胡澤被公示前,應該是已經順利通過了推薦、考察等多個重要環節。
“有一種可能是公示后被人舉報了。如果同日公示的鄭開國已經任命,而胡澤沒有任命,那就可能是公示有些問題。”中部省份一名曾在省委組織部任過處長的官員向記者介紹。
湖北省委一名正廳級官員向記者分析,公示期滿一年多沒有任命,肯定是有問題的。關鍵是看問題大小,有可能問題不大,不足以給予撤職或者降職等重處分,只是內部警告處理;也有可能是問題很大,一時查不清楚,繼續留任。
公示里的貓膩
最近兩三年強力反腐后,官場“公示恐懼癥”越來越明顯。
案例顯示,過去一些官員公示時雖然也有大量舉報,但不論舉報真假都沒有影響其升遷。
2014年,河南省委組織部公示,洛陽市伊川縣委書記郭宜品擬提名為洛陽市副市長人選。當地一名人士稱,其自2013年3月開始就在不斷向河南多個部門舉報郭宜品,但舉報都沒用,郭宜品依然被“帶病提拔”。
對一些有爭議的官員,“一把手”態度至關重要。有時“一把手”會說:“絕不能搞‘帶病提拔,但也不能讓沖在第一線、敢于觸碰尖銳矛盾的干部吃虧。”有時“一把手”的態度更明確:“看一個人要看主流,不能看枝節。”
西部省份一名縣委組織部官員稱:“以前強勢的書記會直接跟組織部長打招呼,說覺得誰合適。現在沒有哪個書記會冒風險公開打招呼包庇涉嫌貪腐的干部。過去一個干部有問題,書記打個招呼,紀委不敢說什么。”
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盛茂林指出,討論人事任免的會,“有的會前醞釀成了‘授意‘定調,會上討論成了順著主官或者當地話語權大的人的意思表態,少數服從多數實際成了‘一把手或者少數人說了算”。
有問題的怕真告,
沒問題的怕誣告,
形勢發生逆轉。最近兩三年,任前公示成為一些問題官員越來越頭疼的問題,有些官員甚至患上了“公示恐懼癥”。這種日益明顯的官場新病,源于官場對公示舉報史無前例的重視。
2015年10月,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曾在一個內部會議上指出,為了防止“帶病提拔”,“山西對擬提拔干部擴大公示,公示期間對舉報包括匿名舉報高度重視,逐一核查,嚴肅處理”。
2014年3月,山西省委組織部發布公示,太原市副市長毋青松擬任太原市委常委,太原市杏花嶺區委書記魏明和萬柏林區委書記張齊山擬提名為副市長人選。
2014年5月29日,毋青松不僅沒有當上太原市委常委,還被免去了副市長職務。
山西官場人士介紹,當時太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春根到齡退休,空出一個常委位置,結果毋青松公示后被人舉報超生,被免職至今賦閑。此事在當地官場引起較大震動。
山西省呂梁市一名官員曾向記者介紹,當地選拔縣委書記時,90多名官員符合選拔條件,但經過一番談話,50多人主動放棄參與選拔。其中有一部分人害怕被調查和公示后被舉報。
一公示就有舉報,成為官場常態。2015年6月,湖北公示三名“優秀縣委書記”人選。公示前,對某縣委書記進行了調查,信訪、紀委、組織部三個渠道此前沒有一個舉報。公示后,舉報一下子冒了出來。
“不提拔、不表彰,都沒事,一公示要提拔表彰,真的假的舉報都來了。”湖北官場一名廳級官員說。
正如這名廳官所言,官員公示后不僅有正常的舉報,還可能引發誣告。
2015年5月,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縣長張宏志被公示擬任縣委書記,當地官場就有人給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等高層寫信舉報,稱張宏志為了當縣委書記給臨汾市委書記和市委常委們行賄。經查,該舉報純屬誣告,誣告者為臨汾市文物局原局長常引根。目前常引根已被雙開并移送至司法機關。
一告就會影響提拔,即便是誣告不影響提拔,也會鬧得滿城風雨,被誣告的官員會很委屈,也會猜忌誰誣告,破壞官場風氣。
有問題的怕真告,沒問題的怕誣告,讓一些官員患上了“公示恐懼癥”。
“公示恐懼癥,實際上是提拔恐懼癥,凡提拔就可能有人舉報告狀,所以一些人認為不如不被提拔。”湖北一名曾任地級市紀委書記的官員說。
(摘自《藍盾》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