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程
2015年最后一天,福建省連城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林慶禎腐敗緣由曝光:“提拔縣長‘仕途受挫后,我覺得‘組織是靠不住的,還是要靠自己、靠朋友。”
這與此前幾天,湖北省宜昌市原市長助理王松華自述的貪腐理由如出一轍:仕途“受挫”,腐敗開閘,對金錢的渴求幾乎達到一種瘋狂的地步。
黨的十八大后,抬出這個理由的落馬官員真是一抓一大把。
表面上看,這說的都是“事實”,他們還有點“小委屈”;實則多是借口,不信翻翻貪官們的懺悔錄——仕途不順、心態失衡可以成為腐敗理由,仕途太順、心態失衡也可以成為腐敗理由。
他們“升官不成就腐敗”
仕途“受挫”是這類干部腐敗的“節點”,不是起點,更不是緣由。他們很多的貪腐行為,早在仕途遇挫之前就開始了。
在王松華擔任湖北省枝江市市委書記期間,枝江成為湖北“十強縣”。據王松華自述,他以為能“更進一步”,不料卻與宜昌市委常委一職失之交臂,在2007年被調到宜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任職,這才開始在經濟上尋求“補償”。
但法院判決顯示,王松華的腐敗從2002年擔任枝江市市委書記時就已經開始,遠早于其“仕途不順”的2007年。
對于呈現“金字塔”結構的干部隊伍而言,級別越來越高,繼續晉升的機會就越來越少。而在現實中,他們忽視了這一規律,把仕途看作“永不停歇的高速列車”,“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著換”,一旦停滯下來,就叫喚“受挫”。
一名貪官在懺悔書中就寫到,才當兩年縣委書記,就調整他到市直部門,“市委不信任我,對我不公平,心態失衡墜入深淵”。
“動輒歸咎到仕途,無非是想說明他們曾經有多么能干,本來應該提拔,為自己在被調查后加一點‘印象分。”一名紀檢監察干部稱。
不過,仕途“受挫”可以說是這類干部腐敗加速的催化劑,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一些特點。
首先,這類干部大多有一定能力,并受到重用,做了一些事情,居功自傲,自認為“應該被提拔”,一旦不順心了,就自認“受挫”。
其次,這些干部大多權力上癮,受官本位影響深,把權力看成自己的“領地”,不容他人染指。一旦“受挫”,心生怨氣,攀比、補償、謀后路的心態更濃,容易從權力瘋狂陷入物質瘋狂,所謂“堤內損失堤外補”。
甘肅省酒泉市政協原主席楊林就是個“官迷”。他37歲就擔任金昌市副市長,前期仕途一帆風順,但接下來的兩次變動,在他的眼里卻被視為“受挫”。先是從嘉峪關市副市長調任酒泉市委副書記,緊接著又調任酒泉市政協主席。其實,第一次雖然是平級調整,但在班子中排名更靠前了,而他卻不滿足;第二次調整是提拔,但他并不“領情”。
為了尋求補償,楊林斂財的膽子越來越大。從任嘉峪關市副市長開始,他受賄的數額逐漸增多,每個職務臺階的受賄數額從平均每年3.4萬元到29.5萬元再到199萬元。
最后,在貪腐行為上,他們仕途“受挫”前謹小慎微,知道收斂,“受挫”后就更肆無忌憚。
一名紀檢干部說,他曾接觸過一名干部,自以為“救火”成功能“更進一步”,但兩次評“優秀縣委書記”,都沒有他的份,副廳也沒有選拔上,最后被調到一個市直部門。
“他‘受挫之前,給自己定了個原則,只收親近下屬、信得過的老板的錢。所以,他拒收過近百萬元的商鋪、幾十萬元的賄賂款,還退了十幾萬元的紅包。‘受挫之后,像梯坎垮了一樣,只要你敢送,他就敢收”。
為何“升官不成能腐敗”
面對仕途“受挫”的時候,大部分干部能從容應對,一小部分做出了違法亂紀的行為,走向腐敗。“他們之所以能腐敗、會腐敗,還不僅僅是因為心態失衡。”一名紀檢干部稱。
首先,他們手里要有權,還能發揮余威,肆意弄權。
王松華到開發區任職后,大事小事基本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只要是他不認可的,市委書記簽字的事情,他也不會去做”。
一名老板拿著市委書記的批示,要求其落實項目。然而,王松華認為該老板沒有“孝敬”到位,又拿書記來“壓”他,便一直拖著。該老板見王松華屢次阻撓,跑到其辦公室激動地稱要去告他,王松華聽后大怒,說道:“你去告吧,不告你就是孫子!”硬是卡住了該項目。
其次,有些干部仕途“受挫”后的腐敗是被裹挾,同流合污。一名干部告訴記者:“仕途‘受挫的干部,最怕的是被認為失勢。他們也會做一些事情、隨大流來強調他們的權力,從而墮入腐敗深淵。”
安徽省蕭縣縣委原書記毋保良就是如此。毋保良曾是宿州市埇橋區副區長,當時,作為有學歷、有能力、有業績的年輕干部,前途看好的毋保良卻意外落選區委常委,有人評價其“不合群、威信不高”。之后,他吸取了落選的教訓,順應了蕭縣的“送禮風”,在“一團和氣”的氛圍中開始了受賄。
不能“升官不成就腐敗”
對黨員干部來說,期望在工作中得到肯定、得到合理的報酬與晉升機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但需要善加引導,不能“升官不成就腐敗”。其中,培養一個良好心態尤為關鍵。
“心態、身體、能力,是黨員領導干部必備的三個要求,我把心態排在第一。你有什么舉措,各方都有評論;有什么波折,大家也都看著。沒有一個強大、健康的心態,身體再好、能力再強也做不了什么事。”一名市委書記稱。
心理失衡就是導致“受挫”干部腐敗的關鍵。為此,亟需建立一個黨員干部心理評估和糾錯的機制,引導黨員干部保持一個健康心態。
要避免仕途“受挫”陷阱,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用人導向和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相繼出臺了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這給那些拿“天花板”困局做“擋箭牌”的干部敲了警鐘,但這還不夠,還需要組織、紀檢相關部門切實加強監督與引導。
相關專家稱,有些部門對“受挫”干部存在一種“安撫”心理,聽之任之,監管不力。
湖南臨湘市原市長龔衛國仕途“受挫”后吸毒,在幻覺中尋求安慰。但因為龔衛國是上級,當地有關部門并沒有對他采取任何措施。
正是因為組織上失之于嚴,才使一些干部產生了“錯覺”。
“以‘受挫為節點,只要仔細,是可以發現這些干部違紀違法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因此,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早教育早提醒、早摸排早查處、早糾正早解決,尤其今年又是‘換屆之年。”一名紀檢干部稱。
(邱寶珊薦自《時代郵刊》2016年5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