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茶園到茶杯的有機茶經
在中國,茶之意義非同小可,它位列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又在文人墨客筆下逸興遄飛,如唐代詩人盧仝好茶成癖,著有《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眼下是春茶銷售旺期,裊裊絲竹,一盞清茗,正忘卻塵囂,忽聽耳畔傳來“小心,農殘!”該是何等尷尬?在全球農業生產的有機化潮流中,有機茶應運而生。有機茶與普通茶相比有何不同?

湖南省白云山氣候溫暖潮濕,有深厚的紅棕色土壤,是種植高品質茶葉的理想之地。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湯姆·米勒曾在《為什么外國人會打敗中國茶商》一文中,談到中國雖然有好茶但卻不會推廣和包裝,他這樣描述湖南省茶業有限公司在這里的茶葉種植基地:“在一片墨綠色的針葉林背后,一排排整齊的茶樹叢閃閃發亮,沐浴在陽光下,蜜蜂嗡嗡作響,在枝頭盤繞。茶園里一塊板子上寫著一系列規定,要求采茶者不得蓄長指甲、不得在臉上搽粉、嚴禁吸煙。這里不使用殺蟲劑,而是電子滅蟲器來保護茶樹免受葉蟬及其他嗜茶葉害蟲的侵害。”其實像這樣的實踐,國內茶企已有不少,目的是讓消費者能喝上一杯真正無污染的有機茶、安心茶。
特殊經緯度下的土壤、氣候、地形、水文,賦予了茶一種不可取代的風土特性。熱氣蒸騰,馨茗一壺,好不愜意。然而,近兩年茶葉屢次爆出農藥殘留等事件,牽動著消費者敏感的神經。農殘超標是因為有些茶農不能正確診斷茶樹病蟲害種類及生育期,造成施藥對象或時間不對,沒有對癥下藥。也有的茶農為了提高產量,加大農藥劑量及噴灑次數。還有些茶農為了節省噴藥時間任意混合使用農藥,不但無法防治病蟲害,反而使農藥發生物理或化學作用,甚至導致茶農中毒、茶葉農殘超標等。
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越來越多消費者將目光轉向有機茶,但它真假難辨,讓人備感困惑。有機茶是指在無污染的產地,完全不施用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物質種植的茶葉,且在加工、包裝、貯運過程中,茶葉不受任何化學物品污染,并經有機茶認證機構審查頒證。
要達到有機茶標準,得先從茶園生態做起。茶園要求為原始林地,已經使用過農藥或化肥的茶場要想轉換成為有機茶場,需按有機標準停止使用農藥和化肥后,再經過2~3年的過渡期后才能成為有機茶園。茶園方圓兩公里內不能出現農田,肥料只能選擇有機肥,特別是茶園開發、茶樹栽培不能機械化,以防車輛排放尾氣,污染茶園大環境。另外,茶園墾殖深度必須達到50厘米,以清除多年生的雜草宿根,保證茶樹根向下生長的擴張空間。
茶樹是一種多年生常綠植物,可連續生產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有機茶園一般選擇自然條件較好、植被豐富、氣候適宜的山區和半山區茶園,由于水熱條件好,雜草極容易滋長。雜草與茶樹爭光、爭肥、爭水,還是病蟲棲息的場所和傳播的媒介。茶樹多喜陰濕的熱帶、亞熱帶氣候,而這種環境恰恰最適宜各種昆蟲和真菌的生存,增加了有機種植的困難。
如果種植中使用化學農藥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害蟲產生抗藥性。“上世紀60年代有機氯類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介殼蟲成災,80年代大量使用有機磷農藥又導致茶樹害螨暴發,90年代除蟲菊酯類農藥的大量使用導致黑刺粉虱猖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主席陳宗懋對此做過專項研究。
有機茶園還得防止大面積單一種植,保持茶園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增強茶園自然調控能力。新植茶園應選擇抗病蟲品種。在秋冬季節,適時施用廄肥、漚肥、堆肥、餅肥等有機肥作為基肥,以養護土壤。
正因為有機茶的施作有一種敬天愛地的心意,有人稱其為“敬天茶”“良心茶”。據測算,同面積有機茶園管理的成本,比普通茶園要多出3倍~5倍,而產量卻往往只有普通茶園的一半,屬于典型的“高投入、低產出”,而且每年茶企還需繳納有機認證費用,這也是有機茶比普通茶價格高的原因。
此外,有機鮮葉和常規鮮葉不得混合加工,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劑、維生素和其他添加劑,但特種茶可以使用以有機方式種植的天然茉莉鮮花等物質,且加工的水質必須達到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有機茶與常規茶的貯藏和銷售要嚴格分開,單獨設立有機茶倉庫和銷售專柜。銷售時需注明有機茶的批次,確保可追溯性。

2005年,中國茶園面積首次超過印度,一躍而為世界第一,達4000多萬畝。有機茶產業作為循環農業、實施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的代表,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推動。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嚴格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監控、支持建設有機茶生產基地,為產茶區的有機茶生產提供政策扶持。當下,天福、八馬、華祥苑等傳統茶企已加大投入生產有機茶,桃源(品雅)、太園春、溯源、更香等一批專注發展有機茶的新興茶企也在崛起。
有機茶如何在魚龍混雜的市場脫穎而出?有的茶企通過發放茶樹良種、有機肥料和人工鋤草誤工補助等多種方式扶持茶農,鼓勵他們生產優質的有機茶葉。有的茶園建起“羊—草—肥—茶”有機農業循環體系:養山羊啃食茶園里的雜草,省去部分人工除草成本;羊糞則做成有機肥施于茶園,解決肥源問題。同時,開辟池塘蓄水養魚,灌溉茶園,再用塘泥改善茶園土壤。
也有的有機茶場采用茶園認養、茶葉定制方式,讓消費者親身了解茶葉種植生產過程。如福建省安溪縣桃源有機茶場通過網絡、茶園監控系統,讓消費者在手機上隨時查看茶園茶葉情況。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在該有機茶場進行認養,少則5畝,多至200畝,每片茶園地頭上豎著認養企業或個人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