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瑞王嬋劉皓鄧江紅何娟娟
(1.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2.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 山東濰坊 261053)
內蒙古額濟納旗地區鉛、鋅礦點的特征及成因
陶瑞1王嬋1劉皓1鄧江紅1何娟娟2
(1.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四川成都 610059 2.濰坊醫學院醫學影像學 山東濰坊 261053)
內蒙古額濟納旗地區控巖、控礦構造發育,是尋找與中生代構造巖漿巖活動有關的鐵、銅、金多金屬、貴金屬等礦產的有利地段。本文將主要從礦點地質、礦化特征、圍巖飾變及礦體成因方面對研究區內典型型礦(化)點成礦特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礦床成因類型,總結成礦規律。
額濟納旗;礦化特征;圍巖蝕變;鉛鋅;礦體成因
礦點的特征及成因是礦產調查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僅是某個具體礦點研究的重要依據,一些典型的礦點特征及成因更是可以作為模版來指導以后的礦產勘查。該鉛鋅礦點就是研究區內一個典型的礦點。研究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交通較為便利。測區大地構造位置屬古亞洲構造域(天山興安地區)、天山地槽褶皺系、北山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內,處于北山地塊北緣巖石圈斷裂和哈珠—雅干深斷裂兩條大斷裂區域及其所夾地微地塊中。用板塊理論劃分則屬于哈薩克斯坦板塊南緣部分,其南部為華北板塊,測區即位于這兩大板塊結合部偏北地段。測區內發育二疊紀、侏羅紀閃長巖、花崗巖和火山巖。東西向雅干大斷裂從測區通過,東西向、北東向、北西向斷裂亦非常發育,為本區主要控巖、控礦構造。是尋找與中生代構造巖漿巖活動有關的鐵、銅、金多金屬、貴金屬等礦產的有利地段。
區內巖漿巖活動明顯受區域構造的控制,主要呈東西向、北東向展布,其中古生代晚期花崗質侵入體構成本區巖漿巖的主體,少量侏羅世侵入巖。主要有二疊紀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斜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侏羅紀花崗巖等。測區中噴出巖不太發育,僅在西北部出露,巖性復雜變化較大,由酸性、中性和基性熔巖構成,多與正常沉積巖相間成層產出。主要有中奧陶世噴出巖、晚泥盆世噴出巖、晚二疊世噴出巖。
本區地處額濟納-雅干華力西期鐵、金、銅、鉬、鎳成礦帶。已知礦(化)點4處,其中3處為金屬礦產外,其余一處為非金屬礦產,礦化元素為Fe、Cu、V、Ni、Pb和Zn。通過分析研究前人資料,認為該區巖漿活動頻繁,斷裂構造發育,具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鐵、金、銅、鉛、鉬、鎳是本區最有成礦遠景的礦種。
礦點處于雅干北近于東西向壓性擠壓帶與北東向壓扭性斷裂復合處,強烈擠壓破碎地段。礦區出露泥盆系雀兒山群(D1-3Q)灰綠色杏仁狀玄武巖,硅質灰巖及黃褐色硅化角礫狀灰巖,內夾灰黑色凝灰質角礫巖。巖層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傾向南西,傾角55~60°,為單斜構造。
礦區內斷裂發育。以北西西向壓扭性斷裂,規模較大。其走向280~290°,傾向北,傾角40~50°。斷裂面上具有擦痕及構造角礫巖,兩側擠壓破碎并有次一級的張扭性裂隙,它為含礦熱液提供了良好通道及交代空間,為一礦構造。在地表沿此斷裂及裂隙均有不同程度的礦化,形成大小不等的脈狀或團塊狀、扁豆狀、囊狀礦體。北東向、北西向兩組斷裂為成礦后期斷裂。
礦區南、北兩側侵入巖均為二疊紀侵入巖。南側為淺紅色中粒鉀長花崗巖,侵入到玄武巖之中,與北側硅化角礫灰巖呈斷層接觸;北側為石英閃長巖,中細粒碎裂結構,塊狀構造,與圍巖呈侵入接觸關系,靠近圍巖附近混染強烈,暗色礦物增多。
(1)礦化帶:空間分布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礦化帶長240m,寬15~40m,其內有鉛、鋅礦化、銅礦化、褐鐵礦化和鉛鋅礦體。礦體分布極不連續,規模甚小,一般僅幾厘米-幾十厘米。呈脈狀、扁豆狀、團塊狀、囊狀、雞窩狀,分布在硅化角礫狀灰巖及凝灰質角礫巖中的張扭性裂隙中或沿裂隙充填交代而成。
(2)蝕變帶:蝕變帶有兩個,分布于北西西向斷裂北側破碎帶中。Ⅰ號蝕變帶呈透鏡狀,長80m,一般寬10~15m,最寬24m多;Ⅱ號蝕變帶,呈分枝狀,長84m,寬4~10m。由疏松的土狀,碎粒狀,多孔狀或粉沫狀的物質組成。地表呈土黃色,棕褐色,黑綠色,具碳酸鹽化、綠泥石化、高嶺土化,并有強烈的鐵染現象。蝕變帶中未發現金屬礦物,樣品化學分析結果,鉛鋅含量高,并伴生有金、銀、銅。
(3)金屬礦物以方鉛礦為主,次為閃鋅礦,少量黃銅礦、軟錳礦;氧化礦物有少量孔雀石、鉛礬;脈石礦物為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礦石為自形-半自形晶結構、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及蜂窩狀構。經揀塊法取樣分析,9個樣品中鉛的品位達到工業要求,一般鉛含1.75~2.24%、鋅含量為4.07~4.32%。伴生有益元素銅含量為0.03~0.10%。原巖光譜分析結果金為 0.046~1.316g/t,銀為 450~126.5g/t。
礦化圍巖為黃褐色角礫狀灰巖、灰黑色凝灰質礫巖。圍巖蝕變普遍,有褐鐵礦化、硅化、碳酸鹽化、重晶石化、綠泥石化、角礫巖化、綠簾石化及高嶺土化。
據礦石礦物共生組合及圍巖蝕變種類等,認為礦點應屬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與礦有關的礦液物質成份來源可能為華力西晚期石英閃長巖。它與礦點鉛、鋅等礦產有著成生聯系,即為成礦“母巖”。該巖石根據化學分析,鈉的含量高于鉀2~3倍,氧化鐵含量高于三氧化二鐵,說明巖石偏堿性。巖石中重礦物有:鋯石、磷灰石、金紅石、黃鐵礦、黃銅礦等,微量元素鋅、銅含量高于克拉克值。
研究區內各類礦產的分布與區域地質構造、巖漿活動、巖相古地理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因而使得區內各種礦產在空間上、時間上的分布規律也有所不同。通過分析區內鉛、鋅礦點的地質、礦化特征及圍巖蝕變與礦體成因。其成因類型為熱液型。主要分布于雅干北近東西向擠壓帶。該礦點處于雅干北近東西向斷裂西端與北東向壓扭性斷裂交接部位,礦體受次一級北西西向壓扭性斷裂及張扭性裂隙控制。礦體產于二疊紀石英閃長巖外接觸帶泥盆系雀兒山群(D1-3Q)大理巖中。
[1]金玉玕,范影年,王向東,等.中國地層典——二疊系[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2]史冀忠,陳高潮,李玉宏,姜亭.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雅干地區二疊系埋汗哈達組的巖石學特征和沉積環境.地質通報,2011.
P618.4
A
1004-7344(2016)13-0183-01
2016-4-15
陶瑞(1990-),男,本科生,地質學專業。
王嬋(1988-),女,博士研究生,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
劉皓(1988-),男,碩士研究生,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