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承亮
(新疆烏魯木齊69010部隊)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影響
許承亮
(新疆烏魯木齊69010部隊)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在視察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時發表重要講話,要把物聯網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本文試就物聯網有關基本概念、起源、發展、現狀和用途以及對人類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等問題進行簡要介紹。
物聯網(又稱傳感網)是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能覆蓋世界萬事萬物的網絡。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
物聯網由傳感系統、通信網絡系統和應用服務系統等三大系統構成。傳感系統即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等技術手段,實現和“物”相關的信息采集或信息感知;通信網絡系統包括現在互聯網、通信網、廣電網以及各種接入網和專用網,旨在對采集的各種信息進行傳輸和處理;應用服務系統即通過手機、PC機等終端設備實現所感知信息的應用服務。物聯網與現在互聯網最大區別在于互聯網是以人與人之間信息傳輸、信息交互和信息共享為目的,是一個虛擬世界,而物聯網則是以信息獲取、信息采集或信息感知為目的,是對現實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聯,可實現人與物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信息交流。
比爾.蓋茨于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首次提及物聯網概念,但因當時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發展有限,未能引起重視。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了“自動識別中心”,前瞻性地提出了“萬物均可通過網絡互聯”的論點。2003年,美國《技術評論》提出傳感網絡技術將是未來改變人們生活的十大技術之首。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發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正式提出了“物聯網”概念。
為盡快走出經濟危機困境,美國奧巴馬政府積極學習效仿克林頓政府,2009年1月上任伊始便對IBM提出的物聯網發展戰略“智慧地球”給予高度重視,物聯網再次引起廣泛關注。受美國政府“智慧地球”發展戰略的影響,2009年迎來了物聯網發展的春天,2009年8月,中國提出了“感知中國”信息技術發展戰略,并正式成立了中國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國際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正式成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都企盼物聯網有望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增長的引擎,紛紛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并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進物聯網發展。
美國:奧巴馬政府上任后即把“智慧地球”提升到國家級發展戰略,并在2009年《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的7870億美元拯救美國經濟中,分給與“智慧地球”相關項目資金高達372億美元。目前美國已經控制了全球M2M(機器物聯網)和EPCglobal(物流物聯網)的骨干部分并想通過“智慧地球”占領重要行業和領域的全球市場,其“智慧地球”戰略旨在駕馭全球物聯網骨干基礎設施。
歐盟:2009年,歐盟正式宣布建設物聯網的歐盟行動計劃,特別是邊緣技術方面,歐盟具有發展優勢,是與美國抗衡的主要力量,并在物聯網裝備產品和技術標準等方面對世界走向具有重要影響。
亞太地區:日本提出了“U-Japan”,韓國提出了“U-Korea”,新加坡提出了“下一代I-Hub”,其共同特點是建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和任何物都可以上網的泛在網。未來中日韓印等亞太地區網絡大國將決定物聯網的普及程度。
中國: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要著力突破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2009年12月19日以“物聯世界感知中國”為主題的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世界知名專家學者參會,對未來物聯網發展進行了展望。相信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物聯網在不久的將來會得到快速發展,不僅帶來經濟的繁榮,還能使人們享受信息社會真正的現代生活。
隨著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人們的日常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物聯網世界,所有“物”都有一個電子識別標志,通過無所不在的傳感器和網絡可以傳遞到互聯網,從而實現任何物體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等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業內專家稱,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產業浪潮,10年內物聯網就可能大規模普及應用,將會發展成為上萬億元規模的高科技市場,并將根本性地改變世界面貌。由于具有物體“透明化”特點,物聯網的大規模普及和應用勢必對人們生活和國家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1)個人隱私受到侵犯。在物聯網中,電子標簽將被預先嵌入任何物品中,如人們的日常生活物品中,由于該物品擁有者不一定能夠覺察該物品預先已嵌入有電子標簽以及自身可能不受控制地被掃描、定位和追蹤,勢必會使個人的隱私問題受到侵犯。這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涉及到政治和法律問題,只有在技術上和法律上對個人隱私問題予以解決才更有利于物聯網的推廣和發展。
(2)對公共安全的影響。物聯網時代所有交通運輸工具如遠洋船舶和民航飛機等大型物體已能被識別和跟蹤,物資流動、人員活動乃至日常生活用品等所有移動目標都可以被跟蹤甚至置于全球監視之下,工農業生產活動、產業鏈條和銷售鏈條等無一例外,當社會運轉完全處于透明狀態,公共安全所面臨的恐怖威脅和其它威脅將不言而喻。
(3)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物聯網環境有不同于目前計算機互聯網的特點,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大量交換控制信息,“物”節點具有一定的“自組織和自適應”能力,在遭受攻擊時會產生難以預測的協同行為,從而導致復雜的災難性骨牌效應。國家大型企業、政府機構,如果與國外機構進行項目合作,如何確保企業商業機密和國家機密不被泄漏,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保密問題和關乎國家安全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F49
A
1004-7344(2016)13-0288-01
201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