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文
(貴州省德江縣發展和改革局 貴州德江 565200)
德江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分析
王安文
(貴州省德江縣發展和改革局 貴州德江 565200)
建設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是一種以觀光農業為主題提供多種配套服務,諸如田園景觀、鄉土文化等,通過打造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向旅游經濟方向發展,為人們提供多種功能的田園生活環境。本文主要以德江為研究對象,詳細探究德江縣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建設。
德江縣;生態農業;規劃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綠地設施和城市公園,已經無法滿足市民的需求。觀光農業園,空氣清新、風格獨特,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短途旅行、郊外踏青、返璞田園的最佳選擇。因此,詳細探究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建設至關重要。
目前為止,關于觀光農業的定義雖并未有統一的定義,總體而言,觀光農業指的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旅游業,以農業為背景、以農村風光及民俗文化為游覽主體,面對城市居民,圍繞觀光、休閑、娛樂、青少年教育等多層次經營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觀光農業是融合農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共同盈利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風景園林形式。觀光農業是以廣義的農業資源為發展基礎,在協調發展農業生產、休閑旅游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的一種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參與性的交叉型產業。觀光農業的基本內涵包括農業生產、科普教育和休閑觀光三個部分,但其組成沒有固定的模式,否則將規行矩步,缺少市場競爭力。另外,由于受到所處地域的經濟類型、氣候類型、地理環境及民俗、民風的影響,使得農業觀光園的類型多樣化,風格各異。
據農口部門信息,德江按照成熟1個升級1個的原則,2016年計劃再申報并打造桃源(龍泉)現代農業觀光園區為省級農業園區。
近年來,德江縣始終把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作為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開放辦園、科技興園、產業強園、生態立園、觀光活園的思路,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自我發展、自負盈虧的模式,走農旅結合、農工結合、接二連三的發展道路,強勢推進農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的重要展示平臺和抓手。
至2015年底,該縣圍繞“五個產業帶”規劃,深入推進“三個萬元”工程,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9個,創建省市級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園區9個,發展生態茶園21.9萬畝、核桃23.5萬畝、中藥材14.8萬畝、天麻120萬m2,培育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462個。園區年產值達15.47億元,完成銷售收入15.82億元。園區內從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742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的55.99%,帶動農民增收效果明顯。農業園區已真正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助增收致富的科技園、引擎園、示范園。
4.1 旅游發展定位
依托區域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等資源,并結合德江縣文化特色,導入主題性旅游產品,發展以休閑度假旅游為主,融合文化、商務、運動、體驗于一體的旅游經濟,努力塑造區域旅游型的農業觀光園。農業觀光園是促進區域旅游升級的關鍵,因此打造旅游產業鏈是提升產業經濟效益的關鍵。
4.2 規劃理念
德江縣自然植被較好,為了平衡資源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在農業生態園規劃中,應該強調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首要目標,在保護好旅游資源的條件下適當的開發觀光旅游項目,努力維護好以德江縣為核心的區域生態系統。突出休閑旅游,有條件地開展農業觀光、運動、科普、養生等休閑旅游項目,滿足城鎮居民親近自然、體驗農家生活和觀光游憩的需要。因此,在德江縣農業規劃中,應該在旅游文化塑造上,著重打造“生態文化、農家文化、休閑文化、體育文化、漁家文化”。促進產業發展:德江縣生態農業規劃應該綜合考慮與農業、交通、餐飲住宿、手工業等行業的緊密融合,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貢獻。
5.1 科普教育及農耕文化體驗區
林果園、農耕園、花卉園、蔬菜園、農業作物園等主要沿城郊,設蔬菜大棚基地,供都市居民、休閑人士等在這里采摘農作物,親身體驗農耕的樂趣。結合大棚基地設置科普教育基地。如農耕博物館、農耕文化展區、拓展訓練基地等,將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傳播給廣大城鎮居民和青少年,將農業先進科技成果展示到人們面前,讓他們盡情體驗農耕文化。與此同時,創建農耕文化體驗區也能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意識。
5.2 生活居住區
農村居民點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落實好規劃和建設顯得尤為關鍵。農業觀光園規劃盡管有別于傳統的新農付建設手法,但是它也是依附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創新和實踐,因此,對于居民點的建設就成為了重點考慮對象。根據德江縣現狀和居民經濟條件,可以對原有居民點進行整合規劃。在居住區周邊,應該設有商業區域或公共活動區域,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規劃方案中,還需要對原有住宅采取維持現狀、逐步整治、逐步拆除、統一建筑風格等四種措施,統一建筑風格,在規劃地址上進行一體化開發建設,形成具有農業觀光園中農業、生態、旅游等經濟特色的新型生活居住區。從空間規劃上來看,可以將居民點較為均勻的分布在整個農業觀光園的周圍。另外,居民點周邊綠樹環抱,把居民點都掩映在綠樹叢中。在每個居民點內部都設有組團公共綠地和活動場地,形成內外綠色相通、鄰里空間連成片的環境。
5.3 生態農業示范區
對于生態園的設計,生態農業示范區是重點部分,其不僅是生態園的示范區域,而且還是園區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支撐著整個生態園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示范區的發展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以生態學原理作為生態園發展的指導思想,建立農業示范園區內的生態循環系統。目前的一些生態農業示范區已經開啟了“動植物共生系統”新的發展規劃,建立動植物共生模式和養殖生態園區的生物鏈模式,利用生物共生關系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以在提高生態效益的同時,提高生態農業示范區的經濟效益。
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的建立,要求生態農業示范區還要發揮觀光的功能。充分利用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的土地資源構建植物栽培區,以種植觀賞性植物為主,包括具有觀賞效果的蔬菜也要種植到園區中,以使游客進入到該園區后,不僅可以觀賞植物園栽培區的景色,而且還可以品嘗到有機蔬菜。在生物群落中,食用菌既是生產者,也能夠發揮分解的作用。生態農業示范區經過科學規劃后,可以在適當的區域栽培食用菌,使得生態園區內的廢物作為有用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生態農業示范區以綠色低碳為主,不僅為游客提供了旅游觀光的環境,還圍繞“生態旅游”這個主題內容展開,以使示范區發揮多種功能。
5.4 綠色環保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模式
為了塑造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需要在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建設中引入工程技術,按照工業化生產模式生產出綠色環保無公害農產品。為了使農業生態環境得以改善,還要運用高科技成果促使農業示范園中的農產品向優質、高產、無公害方向發展。比如,將聲波、電磁場等技術應用于農作物種植和農業養殖中,可以實現農作物病害的干擾效應,在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避免化學農藥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在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中采用的無毒優質蔬菜水果農業生產模式,可為農作物生產提供系列化服務。以環境安全型溫室為主建立農作物生產模式單元,可有效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控制植物的生長,使得各種農作物的生產有機化、優質化。建立安全型畜禽生產模式,是通過啟動自動預防動物疫病的環境安全系統,對畜禽舍的各種疾病預防,通過對畜禽舍中各種臭氣的分解,提高了畜禽舍的空氣質量。
綜上所述,對于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應該以當地農業資源為基礎,充分挖掘可開發和利用資源,即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開發的原則;同時,還應該以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創造新農村優美環境為原則,不能為了追求利益而違背新農村建設這個基本條件;最后,在生態農業規劃中,還應該充分體現當地特色。
[1]丁金勝.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04):140~144.
[2]張亞娟.生態農業觀光園景觀規劃思路研究[J].旅游縱覽月刊,2015(09):56~57.
[3]賈鳳意.生態觀光園農業產業規劃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6):5126~5129.
TU986
A
1004-7344(2016)13-0214-02
2016-4-13
王安文(1977-),男,貴州德江人,經濟師,從事宏觀經濟運行分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