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山
(廣東省平遠縣大柘鎮農業服務中心 廣東省平遠縣 514600)
關于中小河流治理的途徑探討
張廣山
(廣東省平遠縣大柘鎮農業服務中心 廣東省平遠縣 514600)
中小河流是生態系統中的基礎組成單位,對生態環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全面開展,對中小河流的生態治理也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對中小河流的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是簡單的綠化和美觀的形象工程,而是應該在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構建長效發展機制,從而確保中小河流與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新局面。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科學治理;因地制宜
中小河流就像地球的靜脈,是地球生態系統能夠正常運行的基礎保障。在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不高,加之缺少資金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持,治理工作的成效不大,不利于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對于中小河流的生態治理,要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根據當地生態環境的實際狀況,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規劃,將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為生態環境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在對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對于深刻理解生態治理的理念,只是一味的追求政績,搞形象工程,所以不僅沒有達到生態治理的效果,反而破壞了中小河流的生態系統,適得其反。所以要進行中小河流的生態治理,就需要充分的理解生態治理的理念。生態治理就是盡量少對河流的現有狀態進行改變,而是在保持自然狀態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調整,而達到預期的目的,既能夠達到美觀的效果,又能夠提高生態環境修復能力。盡量保留中小河流的曲折蜿蜒、濕地以及淺灘的完整性,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宜的綠化工程,以增加緩洪和蓄滯洪水的能力。盡量保證河流兩岸的自然護坡,利用植物根系起到固結水土以及綠化河岸的目的。在河流的兩岸,以不破壞原有功能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景觀建設,從而打造人文協調和聚居環境的生態體系。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工程不是一個獨立的的工程,它要以其上游、下游和區間流域相協調,是一項系統工程。
2.1 加強水土保持
要抓好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對流域生態采取保護措施,嚴禁亂砍亂伐和毀林開荒,必要時采取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保持和促進流域生態向好的方向發展,防止水土流失。恢復流域生態系統,以保護流域生態,達到減輕洪澇災害,提高枯水期徑流。
2.2 加強中小水庫建設
加快中小水庫除險加固,消除水庫安全隱患,恢復其調洪削峰能力,增強水資源調配能力。有條件的上一批新建水源點工程,這些項目的實施,通過水庫的調蓄作用,可減輕河道的防洪壓力。
2.3 堅持標本兼治的理念,注重截污治污
入河污染源難以根治,是造成目前中小河流水質無法改善的主要原因。要保證中小河流治理的效果,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對與城區臨近的村莊,鼓勵建設截污管網,對于經濟發達、布局相對集中的村莊,鼓勵建設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對于布局分散、經濟欠發達的村莊,通過分戶式、聯戶式的辦法治理生活污水,盡可能減少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防止河道水質的惡化。
2.4 發揮生態河堤的作用
生態河堤把水、河道與堤防、河畔植被連成一體,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建立起陽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體之間相互共存的河流生態系統。調節水量、滯洪補枯。生態河堤的植被有涵蓄水分的作用,同時,河堤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動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豐水期水向堤中滲透,減少洪災;枯水期水反滲入河或蒸發,起著滯洪補枯、調節氣候的作用。而硬質材料河堤是一個封閉系統,阻止了水體與土壤的滲透交換,喪失了自然河堤固有的調節水量的作用。
3.1 防洪減災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的首要任務就是防治洪水,這也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所以在生態治理工作開展之前,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地理條件等各項因素,確定防洪的標準,然后合理制定防洪規劃,提高中小河流的防洪減災能力,確保河流區域的防洪安全。
3.2 減少破壞
應維護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在河床演變分析的基礎上,盡量避免破壞河流原貌。治導線和堤線選擇不得侵占河道行洪通道和河灘地,要基本維持河道現有河岸線自然的特性;堤距確定應盡量維持現有河寬,不得縮窄河道,確需擴寬的,須經充分論證,以形成深淺交錯、寬窄相間的自然河流;盡量采用生態工程措施,保持河流與周圍生態系統的正常交流。
3.3 保留完整的生態系統
在中小河流生態系統中,也存在一個小型的完整的生物鏈,很多水生動植物都將河流作為棲息和繁衍的場所,所以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應該盡量保證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不要破壞生物鏈。
3.4 因地制宜
中小河流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自然屬性,所以每一條河流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在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每條河流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制定治理方案。同時,對于同一條河流的不同河段,也要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最大程度的保證原貌,減少對自然狀態的破壞,并且盡量減少二次生態破壞。
3.5 促進人水和諧
中小河流治理中,要盡量保留現有親水通道,并結合實際設置親水設施,搭建人水和諧的空間平臺,讓人民可以直接感受水、親近水;要尊重當地的社會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為當地人民群眾開展與水有關的活動保留合理的水域空間。
中小河流生態治理是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重要產物,這是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水利工程發展的主要趨勢。對中小河流進行生態治理,不僅能夠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功能,同時又能夠促進生態環境的修復功能。在開展中小河流生態治理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理解生態治理的含義,在尊重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充分的運用生態學以及水利工程學的理論知識,對中小河流進行生態治理,從而為人們創造一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環境。
[1]高青峰,王欣.試論在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下的中小河流治理[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2,01.
[2]王越,丁艷榮,徐建華.中小河流治理技術研究及生態修復探討[J].中國水利,2012,03.
[3]劉貴琪.中小河流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存在問題探討[J].甘肅科技縱橫,2013,11.
TV85
A
1004-7344(2016)17-0112-01
201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