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貴州省第三測繪院 貴州貴陽 550000)
縣域經濟發展與保護耕地問題
劉劍
(貴州省第三測繪院 貴州貴陽 550000)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耕地保護與縣域發展面臨著土地供需矛盾,保護耕地,為發展縣域經濟提供資源保障。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國策,結合縣域經濟發展,本文提出了耕地保護的有效措施,對地區經濟建設提供借鑒。
縣域經濟;耕地保護;建設;對策
我國是一個多行政區域的國家,由于行政劃分的特殊性,使得縣域經濟成為現代化建設重點。耕地資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根本保障,只有重視基本農田保護政策的穩步執行,才能實現縣域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也是地方政府日常工作的重點內容。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縱觀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和它特有的屬性,我認為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我國正處于科技改革階段,經濟產業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資源戰略的可持續利用。保護耕地必須同國家重點投資與發展的項目相結合,應從科技創新、優化管理、產業規劃等多個方面實施調整,構建符合保護耕地產業需求的新方向。同時,做好保護耕地技術的調控與管理工作,解決早期能源規劃存在的戰略性問題,共同提高能源技術創新與發展水平。
國內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反映了中國經濟體制發展的滯后性,以及對環境保護科技戰略決策的失效性。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環境保護科技與戰略決策是資源利用中不可缺少的,政府要做好宏觀調控與技術指導工作,加快資源與環保政策的一體化發展,幫助地區構建更為全面的制度化發展之路。
(1)落實責任制度。保護耕地關系著生態環境發展,是我國未來戰略規劃與發展中心,對區域環境改良具有實質性意義。耕地是生態規劃改造區域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質環境,其在生態改造中要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模型。經過生態模型評估及分析后,對耕地制定可行的建設方案。應當把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納入政府日常工作,層層簽訂了《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并抓好任務目標責任制的落實。
(2)嚴格考核制度。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新思想,其具有廣泛的開發與利用空間,各地區耕地開發將持續科學發展觀思路,借助政府部門的引導調控作用,實現耕地工程改造可持續發展。各地區可在范圍內宣傳本地耕地資源,結合地區實際發展情況構建保護體系,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幫助地區實現長遠的發展目標。在考核制度中,需要把耕地保護目標作為鄉鎮、村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把干部任期內耕地保護的成績作為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進行考核評價。組織有關部門,每半年對各辦事處、村耕地保護情況進行一次檢查考核。凡達不到目標要求的,采取一票否決,給予警告。只有建立考核和激勵機制,推行綜合性的指標評價體系,才能有效環節地方經濟增長與保護資源、土地執法之間的矛盾。
(3)健全執法制度。我國生態耕地工程建設處于落后水平,加強耕地改造與規劃是不可缺少的,必須要接受相關部門監督與指導,才能更好地完成資源開發與利用。我國市場經濟開放式時期下,各地區對耕地市場開拓也將作出調整,從多個方面拓寬耕地市場環境,帶動耕地生態耕地發展。不斷健全土地執法監察網絡,為耕地保護提供法律平臺。縣土地監察和執法部門嚴格執行城鎮用地規模審核制度,控制城鎮用地規模,實行用地規模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并充分發揮現有建設區域內的潛力,切實保護城鄉有限的耕地資源。
(4)規范用地制度。以縣(區)為單位,開展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并埋地樁界址碑(牌),嚴禁違法占用耕地的用地行為。大型項目、高新技術企業、高稅及高附加值產業,集中安排在縣經濟開發區;中型項目盡量安排在鄉鎮允許建設區域;小型加工項目充分利用村莊周圍未利用土地或村內空閑地。同時,須強化耕地占補平衡,推廣實行城鄉建設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項目掛鉤,切實落實補充耕地的任務,“占優補優,占一補一,先補后占”。這是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生態環保”是能源戰略項目開發的重點內容,借助生態環保元素改進傳統科技行業模式,必然會促進傳統能源產業的優化升級,深入挖掘地區資源優勢,形成現代化的新型環保與技術產業體系。
(1)耕地戰略轉型。面對傳統農林業經濟遭遇“瓶頸期”的困境,我國必須科學開發與利用土地資源,以耕地保護戰略轉型為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環保”是一種發展概念,也是經濟戰略中的新思維,實現耕地優化模式才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帶動縣域經濟長期發展。伴隨著“十二五”計劃的全面推廣,農村土地分布格局實現了優化轉型,耕地分配與調度體系得到了充分的推廣。按照區域地質環境構建生態模型,可以指導地區用地規劃與調整。
(2)加速工程改造。耕地工程改建中,不能單一地實施治理工程,而是要從整個耕地保護與環境發展角度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耕地生態規劃方案。同時,發揮生態功能評價模型的指導意義,對區域地質結構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減小人為因素對區域地質產生的破壞作用,實現耕地環境生態化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保不是某一個地區的建設性理論,而是全國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程發展趨勢,人們對生態環保方式有了更多的認知。“生態耕地”是高品質耕地的象征,是一個地區環保工程規劃與發展的重點。未來,各地區將致力于耕地資源建設,從耕地消費者實際需求出發,建立更加優質的耕地服務項目。
(3)政府實施調控。政府是地區生態化建設的調控者,政府對生態耕地發展具有多方面保障作用,也是各地區耕地項目開發與利用機制建設的核心支撐。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未來耕地工程改造規模逐漸擴大化,按照生態功能評價模型制定科學的戰略方案,對地區生態環境改造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認為,耕地工程改造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體現其參與社會建設的公共性服務職能,資金是耕地服務機制完善的核心保證,有了足夠的項目資金為支撐,各地區可以對地質環境、河道治理、改造等工作進行調整,滿足了各個耕地資源開發與利用需求,建立更具市場競爭力的耕地開發方案。
(4)減少資源浪費。人類社會正積極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不同階段內土地資源分配要求。開發與利用耕地資源已經成為國家戰略中心之一,但土地開發過程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能源流失問題,對農業、林業等長遠發展又是不利的。如何處理資源開發與土地保護之間的矛盾,這是地區資源規劃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由于土地利用與資源保護之間的矛盾,導致保護耕地資源發展難以達到預定目標,部分土地資源浪費、流失。從長遠角度考慮,必須加快耕地保護機制建設,完善現有的土地資源改造決策,才能實現整體社會改革建設的最終目標。
總之,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環節,對地區經濟改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發展縣域經濟要科學、客觀地利用土地和節約集約用地,嚴格保護耕地。耕地保護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根本保障,要結合耕地保護工程實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戰略保護策略,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加快耕地保護生態化建設,才能實現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黃煒琦.淺談我國耕地保護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農技服務,2015(12).
[2]羅仁斌,韓學坤,侯開雄,甘愛國.楚雄州耕地保護現狀及對策[J].云南農業,2016(02).
[3]周詩婷.全力構建耕地保護新機制[J].南方國土資源,2015(11).
[4]楊 微.城鎮化發展與耕地保護問題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11).
[5]周小平,李金展,柴鐸.中國耕地保護基金的設立及其實現路徑[J].中國行政管理,2015(09).
F323.211
A
1004-7344(2016)14-0246-02
2016-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