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縉
(重慶理工大學)
淺談高校感恩教育的意義
徐縉
(重慶理工大學)
感恩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支撐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更是高校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校;教育感恩
感恩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支撐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更是高校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高校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是當前高校本科學生感恩教育的一個薄弱環節,研究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我國高校感恩教育系統化的空白。我國對高校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方興未艾,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感恩教育及其相關的研究建議。故而,研究高校學生感恩教育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故文章構建高校學生教育感恩量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1.1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
感恩教育與科學理論知識的傳授有所不同,科學知識的傳授更多是理性的、邏輯的,而感恩教育的教學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感恩教育它要求在教育過程中傲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讓學生們的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自我完善.教育者要細心地引導學生去捕捉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幫助學生挖掘出這些大大小小恩惠的價值.這樣做,既能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喚起儲存于大腦的情緒記憶,調動起豐富韻情感。要想使感恩成為人的品質中的組成部分,無疑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熏陶,激發同學們產生心靈的共鳴,促使學生對自己所受的恩惠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使之在情感上受到激發和啟迪。
1.2 感恩教育是一種道德教育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教育不僅要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激發其情感,更重要的是要使之養成相應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感恩教育使人性向善、胸襟開闊,喚起自身的美德。感恩教育遵循道德品質形成和發展規律,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實行對感恩的道德要求的認同,并把這種道德認識升華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進而將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1.3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感恩教育教會人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能夠完普人的精神生命。感恩教育應當從教會學生尊重生命開始,教育學生以感恩的心態對待生命.珍惜和熱愛自己,他人所有的生命乃至自然界。有了對生命的感恩之情,人才會快樂而堅強的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有了對生命的感恩之情,我們才會愛護和珍惜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而不是輕賤和殘踏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有了對生命的感恩之情,才會珍惜有限的生命,尊重自己、他人、社會、自然,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相互尊重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中追求生命的意義。
2.1 教會學生識恩、知恩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對世界、對人生有怎樣的認識,便會有怎樣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準則.識恩、知恩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教育應首先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所獲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大學生們捕捉生活中得到的恩惠,啟發幫助學生發掘這些恩惠的價值所在,讓學生能對身邊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大而言之,祖國的培養、社會的氛圍、大自然的賜予;小而言之,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朋友的幫助,點點滴滴都是我們所受的恩惠,我們的成長與這些是分不開的,一個人再強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對他人所給予自己的恩惠即使再小也應感恩在心。
2.2 教育學生知恩后謝恩
有人錯誤地以為感謝別人太虛偽,只要心里記住別人的好就可以了.其實,出自真心的感謝沒有入會拒絕.我們對待別人給予的幫助和恩情,應該把感恩的話說出來。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更是一種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我們會感到世界因為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感恩教育應該讓大學生在知恩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愉悅、溫暖和幸福的感情,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進而產生謝恩的沖動和行為。
2.3 教會學生如何去報恩
識恩、知恩之后,應當以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報恩的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可以是物質的感恩,也可以是精神的感恩。從大學生還是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感恩應以精神為主。另外,要讓大學生們知道,并非報大恩大德的大舉動才稱得上報恩,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老師的細小幫助、對他人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關心,正是報恩的表現。
2.4 教育學生施恩不圖報
施恩不圖報是感恩的最高境界。一個人不僅要知思圖報,還要施恩不圖報,應當抱著博愛、寬容的心態去幫助身邊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施恩是人的高級情感的需要,更是社會文明的表現。施恩的前提是不圖報的,否則。施思者就不會心情愉快地去幫助別人了。只有達到了施恩不圖報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擁有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在必要時為祖國獻身的信念和品格。
3.1 感恩教育具有開放性
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實效,只靠學校單方面努力還難以成功,需要得到家長、社會各方的大力支持與配合才可能有效.感恩教育不應只局限在課堂上老師的言傳身教,更應注意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社會教育力量的整合上。
3.2 感恩教育具有規律性
實施感恩教育要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分析他們的心理特點,探索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的教育方法。感恩教育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研究不同人格特征和接受水平的同學所適合的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出規律性,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
3.3 感恩教育具有平等性
平等性是感恩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它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學生,一視同仁。馬克思說:“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1]就是說在感恩過程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問不僅是思想上的交流,而且是情感上的交流。
3.4 感恩教育具有情感性
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在實施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到貼近學生的情感,避免空洞、枯燥的說教。通過情感教育,切入學生個體心理世界,激發個體心靈共鳴,促使學生對感恩事件深刻的情感體驗,強化他們感恩心理,發展和升華他們的道德情感。
[1]馬克思.1844年經濟掌哲學手稿(1844年4-8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42:112.
[2]郝大勇.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7.
G641
A
1004-7344(2016)14-0034-01
201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