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保
(古藺縣農業局白泥鄉農技站 四川瀘州 646500)
淺論山區玉米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王宗保
(古藺縣農業局白泥鄉農技站 四川瀘州 646500)
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不斷加快,目前農業農機融合技術已經變成完成玉米增收增產的重要措施。然而,在我國部分山區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推廣以及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嚴重阻礙了山區玉米的產量。為了減少勞動力的投入,提高山區玉米種植的機械化水平,增加玉米的產量,朝著現代節約高效化方向發展。在如今生產水平的狀況下,中國的玉米種植質量三分在農藝,七分在農機,因為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藝技術十分成熟。本文根據實際情況,討論分析我國山區玉米種植的農藝與農機融合技術,從而增加玉米的產量以及經濟收入。
山區玉米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隨著農業現代化、城鎮化以及工業化的全面發展,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逐漸涌入城市,農民勞動觀念以及農村勞動力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轉變,減輕勞動投入,增加農機化利用率,是目前我國山區玉米種植所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探索和發現科學合理的山區玉米農機農藝融合技術,改變傳統的農藝技術,廣泛使用中小型農機具,是當下最大程度增加綜合收益,減輕勞動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家,玉米種植的領域十分廣泛。近幾年來,由于玉米需求的推動,玉米收獲機械化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形成了籽粒直收、秸稈還田、穗莖兼收、果穗收獲以及精量播種等多種主要工作方法。現今根據多年的生產經驗得到玉米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實施的關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農機農藝融合機械植保技術
苗期以及播種期是預防多種玉米多發蟲害的關鍵期,一般都是需要做好地下害蟲、土傳病害以及防治種傳等工作。一方面必須做到精選抗病蟲、良種品種;另一方面,必須使用浸種、拌種以及種子包衣等措施。在播種結束之后,還必須通過農機器具實施化控除草,為了保證植保機械進行規范化的工作,還必須按照農藝設置施藥量。
1.2 農機農藝融合機械施肥技術
為了更好的適應機械化施工,必須要注意追肥、種肥以及底肥過程中使用的肥料所含水的比重,從而有效避免因為含水過多導致種子易粘結以及流動性差;進行深度施加種肥時,肥料應當施加在種子的側下方或者正下方,遵循不燒種原則,種子與肥料之間的隔離土層應當至少保持在6cm以上。在玉米進入拔節期,葉片長出6~7片時,進行機械中耕追肥施工。
1.3 農機農藝融合玉米播種技術
玉米品種的挑選必須符合精量播種技術化對于種子的要求,選用優質、豐產并且抗逆性強、抗病、抗蟲害的優良雜交品種,種植的籽粒品種必須要符合玉米機收技術對于果穗含水率的要求,必須選用后期果穗脫水快以及前期成熟周期短的品種。具體選用何種品種,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以及氣候條件決定,嚴格遵守品種要求的播種密度進行播種,一穴一籽,不漏播并且不重播。
由于我國農藝與農機的同步機制相對落后,玉米生產模式各種各樣,普遍出現資源浪費大以及生產效率低的問題,所以,如何才能更好促進玉米的增收增產,不斷體改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技術水平,不斷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已經成為當下農業生產者所面臨且需要解決的問題。
2.1 經費問題
農業機械無法與視同的農業技術相匹配,一般都是沒有實施有效的實驗、示范以及推廣,但是實行有效的實驗、示范以及推廣需要大量的資金維持,所以,必須擁有大量的成本作為依靠,才能做好示范推廣的工作,從而更好的促進農藝與農機的有機融合,體現出農機應有的作用,讓廣大農民真真切切感受到農業機械化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好處。
2.2 土地不連片,農民群眾思想意識低下
廣大中國農民已然習慣了傳統的耕種方式,也一直存在著“收在天,種在地”這種十分消極的思想,對于掌握農藝技術來說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對于農業機械技術一直都是十分忽視的狀況,更談不上在日常耕種過程中使用農藝與農機的有機融合。所以,在玉米的生產過程中,農民總是十分重視栽培技術的培養,往往忽視機械技術的作用,并且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下,土地都是承包給農民,然后一家一戶獨立經營,土地不成規模、不連片從而更加阻礙機械化的發展。
2.3 農業機械化技術與農業技術融合程度低
各個地區的土地狀況以及氣候條件大不相同,玉米的栽培方法以及行距設置也大不相同,在玉米生產過程中使用農業機械化的區域十分有限,并且玉米的收獲方式也大多都是沿襲傳統的收獲方法,大多數已經無法適合實施機械操作,不能有效的把農機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去,也不能將農機與農藝結合起來,從而導致農機以及農藝兩種技術不能有效的融合,從而達到原有的效用。
3.1 增加政策扶持力度
通過農機購買補貼的調控方法,對于農機農藝融合相對較好的農機實施優先與重點補貼,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購置這些農機;與此同時,加大對農機新技術研發的補貼力度,鼓勵廣大農民使用新技術以及新機具;雙管齊下,從而盡可能的促進農藝與農機的融合效果。
3.2 強化培訓工作
農技與農機部門必須積極配合,定期組織農技與農機部門的技術工作人員投入到實際生產工作中,根據實際生產,實施現場培訓。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及時的發現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及時的設計解決方案,這樣更能促進農藝與農機的融合。在農閑的時候,有關部門可以組織廣大農民以及農機操作人員積極參加培訓活動,針對某些生產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幾種問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活動。
3.3 加強組織協調
為了使農藝與農機能夠更好的有機結合起來,推進農藝與農機的融合,必須向廣大農民群眾傳達農機農藝有機融合能夠為玉米生產帶來巨大的收益,讓廣大農民群眾自發參與到運用探索農藝與農機融合技術建設的隊伍中去。特別應當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對于鼓舞能力較強的農民群眾的宣傳工作,其中包括農機大戶、種糧大戶以及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盡可能創造出良好的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氛圍。
3.4 農機農藝相互適應
在農機適應農藝方面,眾多的服務農業主體中之一就是農機企業,在進行現金產品以及技術推廣的同時,還必須將農機適應農藝當作是最主要的完成課題,以系統化的角度討論分析玉米生產機械化,不斷研發高效以及先進的玉米收割機械,并且根據收獲條件與農藝條件需求的特點,開展產品技術的開發以及研究。
在農藝適應農機方面,必須要和農機發展的需求相匹配,推廣、開發適合機械化操作的農藝,在相同的區域使用統一的要求標準規定的農藝,進一步增加農機的區域適應性;引導廣大農民科學種田,合理種田,在推廣以及保護性耕作的同時,改善播種農藝,實現統一以及規范的種植標準,實施合理的密植,例如,使用行寬距較小的株距種植模式,調整當下小行距大株距的種植模式;對于套種區域以必須按照機械化施工的特點,嚴格要求種植模式,盡量使用等行距播種模式,這樣可以盡可能方便機械化的全面施工;培育出果穗穗位整齊記憶果穗高度適中的玉米,具備相對較好的抗病蟲害能力以及抗倒伏能力的優良品種,更好的適應機械化施工的要求,這不僅是進行標準化農藝的前提,同時也是農機與農藝相融合的重要方法之一。
山區玉米種植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能夠大幅增加玉米種植收獲的工作效率,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節約農民的支出,減少用供,節省農時,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莫大的幫助,對于農民增收以及農業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相關政府必須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的推廣力度,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其中好處,改變廣大農民群重根深蒂固的落后思想與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1]孫百惠,靳曉燕,吳京文,孫士明.黑龍江省玉米收獲機械化現狀及發展建議[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12).
[2]夏雪巖,楊志杰,程汝宏,師志剛,吳海巖,劉煥新,劉猛,趙宇,李霄鶴,焦海濤,李順國.谷子農機農藝結合生產技術規程(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Technology,2015(05).
[3]陳淑萍,卜俊周,岳海旺,彭海成,茜曉哲,李潔,崔銀輝,謝俊良.黃淮海地區玉米高產高效發展趨勢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2013(03).
S233.73
A
1004-7344(2016)20-0199-02
20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