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正
弄巧成拙這個成語大家都熟悉,可是,你們知道嗎?有一種叫做“弄拙成巧”的方法,可以幫助發明創造者在不經意間打開通向成功的另一扇門。

日本商人鴻池發現傭人在制酒間偷喝米酒,便走過去狠狠地批評了他,可傭人謊稱只是想品嘗一下新釀米酒的味道。
鴻池心想:這家伙不老實,不宜留在這里幫忙,便毫不客氣地要傭人收拾東西離開他的作坊。傭人十分惱怒,臨走時決定報復一下。他將火爐灰偷偷地撒進作坊的米酒桶,然后高興地離開了。
那時日本生產的米酒本就混濁,撒了火爐灰的濁酒一定賣不出去,傭人心里大概是這樣想的。然而,事情出乎意料。第二天早上,鴻池到放置米酒桶的作坊查看,驚奇地發現米酒桶底沉淀著一層火爐灰,米酒像變魔術似的變得清透。
沒想到火爐灰竟有澄清濁酒的作用!鴻池為自己的這一發現欣喜若狂,想到如果能把混濁的米酒變成透明的清酒,一定會銷路大開,于是馬上研究制清酒的方法。
經過多次試驗、改進,他終于發明了一種高效實用的濁酒清化法,并將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酒叫做日本清酒。日本清酒一上市,人們就刮目相看,賓館、飯店大量訂購這種酒以宴賓客。隨著日本清酒的源源售出,鴻池的名氣越來越大。
濁酒清化法的發明,屬于別人“弄拙”自己“成巧”。還有一種情況,則是自己“弄拙”自己“成巧”。
1856年,18歲的研究生威廉·亨利·珀金正在實驗室進行合成抗瘧疾特效藥物金雞納霜的工作,這種藥物必須從南美一種金雞納樹的樹皮中提取,價格十分昂貴。由于不知道金雞納霜的準確分子結構,珀金只有通過不斷試驗來摸索。
一天,他操作失誤,燒瓶中出現了一種瀝青狀的黑色殘渣。為了能夠繼續試驗,他只好去把燒瓶清洗干凈。考慮到這種黑色物質多半難溶于水,他準備用酒精清洗燒瓶,當加入酒精后,奇跡發生了:黑色物質被酒精溶解成了美麗奪目的紫色物質!
當時人們的衣物都是用難以保存且容易掉色的天然植物染料染色,而且色彩鮮艷度不能令人滿意,珀金馬上想到了用這種紫色物質去染布。可是,用這種物質染上色的棉布用水一洗,顏色就幾乎掉完了!
他沒有灰心,又用毛料和絲綢去試驗,結果發現這種無法在棉布上染色的物質,卻可以非常容易地將顏色染在毛料和絲綢上,而且比所有天然植物染料染的顏色都鮮艷,放在肥皂水中搓洗也不褪色。
這種紫色物質就是世界上第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染料——苯胺紫。苯胺紫不久便風行世界,珀金一下子成為了舉世公認的染料權威。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一些事情眼看失敗已成定局,然而有心人卻能弄拙成巧,獲得發明創造成果。弄拙成巧看似純屬偶然,但仔細推敲,我們會發現偶然中含有必然。
第一,要有人去“弄拙”。如果傭人不弄拙,哪有鴻池的偶然發現?因此,發明創造者要潛心于實踐,長期去“弄”,即使出了“拙”也不要灰心,這樣才有可能碰上“成巧”的機遇。
第二,機遇垂青有準備的人。發明創造講究機遇,但當機遇到來時,并非人人都能覺察。就像你看到草叢中的螞蚱在蹦,如果不做好準備,怎么能把它逮著?珀金如果沒有豐富的化學知識,沒有長期試驗的經驗,在發現黑色物質時,怎么會把它與衣服染料聯系在一起?巧遇機遇,需要有創新意識和聰明的頭腦。

第三,“成巧”必須運用創造性思維。分析上面的例子,我們很容易發現當事人思維靈活變通,富于聯想,善于運用逆向思維,而不是一味地埋頭苦干。否則,無論他人“弄拙”還是自己“弄拙”,除了懊悔外,怎么都悟不出發明創造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