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慧強
1.按照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如何分類?
按《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疫苗分為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類疫苗以兒童常規免疫疫苗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減毒活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風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和乙腦疫苗等,此外還包括對重點人群接種的出血熱疫苗和應急接種的炭疽疫苗和鉤體疫苗。
2.國家對預防接種服務有哪些管理要求?
國務院2005年頒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經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依照本條例規定指定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預防接種工作。接種單位要求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件,具有經過縣級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預防接種專業培訓并考核合格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護士或者鄉村醫生,具有符合疫苗儲存、運輸管理規范的冷藏設施、設備和冷藏保管制度。
為了規范預防接種管理,原衛生部頒布了《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并會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頒布了《疫苗儲存運輸管理規范》,另外還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對疫苗計劃制定、出入庫管理、冷鏈管理和預防接種服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的技術要求。地方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當地需要,制定了相應的工作細則,并組織開展日常工作考核。細心的媽媽們都可以從網上查找到。
3.疫苗的熱挑戰性試驗指什么?
疫苗挑戰性試驗,就是讓疫苗接受溫度、光照、振動、反復冰凍和融解,甚至氧化等各種苛刻的挑戰,判斷在什么條件范圍內仍然能夠保持合格,疫苗對環境有多大的適應能力。
為了保證疫苗的質量,對疫苗開展挑戰性試驗,貫穿于整個藥品研發階段和藥品上市及上市后研究。獲批注冊上市后,大部分疫苗每批出廠前,還要按《中國藥典》進行37℃加速穩定性試驗檢測。即疫苗在出廠上市前,放置在37℃環境下一段時間(2天~4周不等),如果有效成分含量下降值在可接受范圍內,如活菌數、病毒滴度(即病毒的毒力)或效價都在正常值以內,并且疫苗整體仍然合格,才能判定該疫苗是合格的產品。
4.預防接種有哪些禁忌癥?
目前,除接種狂犬疫苗外,接種其它任何疫苗都有禁忌癥,通常的禁忌癥有正在患有嚴重器官疾病,尤其是處于活動期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正在發熱;對疫苗成分過敏等,免疫缺陷兒童不能接種活疫苗。在有明確禁忌癥的時候,確實不能接種疫苗,應待患兒病好后再接種。
5.寶寶在預防接種前,家長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家長的作用不容忽視。家長應帶孩子到政府部門認定的合格預防接種門診進行預防接種,在接種前應向接種人員如實提供寶寶的健康狀況,以便工作人員判斷是否可以接種。如發現接種后出現可疑情況,應立即咨詢接種工作人員,必要時就醫,以便得到及時正確處理。在接種疫苗之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有沒有急性疾病、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神經系統疾患等情形,并在接種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接種。例如,在新生兒接種疫苗前,家長需配合接種人員,做好對新生兒健康狀況的問診和一般健康檢查,提供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包括出生時是否足月順產、出生體重多少,新生兒出生評分情況,有無先天性出生缺陷等等,以便接種人員正確掌握疫苗接種的禁忌證,并決定是否接種疫苗。
6.哪些情況下,寶寶不適宜接種疫苗?
急性疾病: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正在發燒,特別是發熱在37.6℃以上者,或同時伴有其它明顯癥狀的兒童,應暫緩接種疫苗。孩子康復并經過一段時間調養后再接種疫苗。此外,如果孩子處于某種急性疾病的發病期或恢復期,或處于某種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均應推遲疫苗的接種,待孩子康復以后再接種疫苗。
過敏體質:個別兒童有過敏體質,容易被家長忽視,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接種疫苗后偶爾會引起過敏反應,造成發生不良反應的后果。所謂過敏體質,是指兒童反復接觸某種物質,容易發生機體過敏反應,出現相應癥狀,其中以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如果發現過去接種某種疫苗曾發生過敏反應,則應停止接種。
免疫功能不全:一般認為,兒童免疫功能不全,不僅預防接種后效果較健康人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不良反應,特別是接種活疫苗時尤其如此。比較嚴重的免疫功能不全包括免疫缺陷(例如無丙種球蛋白血癥和低丙種球蛋白血癥)、白血病、淋巴瘤、惡性腫瘤等等。如果兒童容易反復發生細菌或病毒感染,感染后常常伴有發熱、皮疹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應懷疑存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可能性,接種疫苗時需特別小心。
神經系統疾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人接種某些疫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已明確患有神經系統疾患的兒童,例如患有癲癇、腦病、癔癥、腦炎后遺癥、抽搐或驚厥等疾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接種疫苗。
7.疫苗有什么特性?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多高?
疫苗對于人體畢竟是異物,在誘導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對特定疾病的保護力的同時,由于疫苗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體的個體差異(健康狀況、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數接種者會發生不良反應,其中絕大多數可自愈或僅需一般處理,如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局部癥狀,或有發熱、乏力等癥狀。不會引起寶寶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現異常反應,但發生率極低。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后,造成寶寶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異常反應的發生率極低,病情相對較重,大多需要臨床處置。近幾年,我國每年預防接種大約10億劑次,但是經過調查發現,與接種疫苗有關且較為嚴重的異常反應很少,發生率很低。同時要指出,接種疫苗后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遠遠小于不開展預防接種而造成的傳染病傳播的風險。
8.哪些情形不屬于預防接種造成的異常反應?
一是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后出現的一般反應;二是因疫苗質量不合格給寶寶造成的損害;三是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或接種方案給寶寶造成的損害;四是寶寶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接種后偶合發病;五是寶寶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監護人未如實提供寶寶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后寶寶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六是因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心因性反應。寶寶家長一定弄清楚,這些都不是由于接種造成的異常反應。
9.預防接種后,出現“偶合癥”是指什么?
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六種情況中,偶合癥是最容易出現的,也是最容易造成誤解的。偶合癥是指寶寶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復發或加重),因此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生的偶合率越大。
10.預防接種過程中的偶合癥發生概率有多大?
以兒童接種為例。我國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0~4歲兒童兩周患病率為17.4%,因此兒童接種疫苗后,即使接種是安全的,在未來兩周內,每100名接種疫苗的兒童中仍會有約17名兒童由于患其他疾病而造成舊病復發或病情加重或,盡管所患疾病與疫苗接種無關,但由于時間上與接種有密切關聯,非常容易被誤解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再以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偶合死亡為例。我國新生兒(出生28天內)死亡率為10.7‰,全國每年出生兒童約為1600萬;據此推算,全國每年約有17萬名新生兒死亡,即每天約有466名新生兒死亡。按照我國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規定,乙肝疫苗在兒童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以全國新生兒乙肝疫苗首針(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率75%計算,則每天約350名新生兒死亡者接種了乙肝疫苗,即全國每天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可能出現偶合死亡35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