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婷婷 孫志強
【摘 要】貨幣銀行學是教育部確定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由于金融領域的變化日新月異,客觀上要求當前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調整和改革,以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針對新時期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旨在提高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
0 前言
在我國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貨幣銀行學是大多數經管類專業所開設的金融基礎課。作為金融學的基礎部分,貨幣銀行學是經管類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最重要課程之一。圍繞獨立學院培養“復合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深入分析當前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上存在的問題,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突出對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對于提高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的教學質量,進而完善學生的金融知識結構體系,提高其實踐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1 當前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有所欠缺
貨幣銀行學作為一門經濟類專業基礎課,是教育部規定的“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它適用于經濟管理類本科的各個專業。但由于經管類各個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不盡相同,各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也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教學內容側重點上也應該有所差異。然而當前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的確定卻往往不是從各專業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出發,而是主要沿襲了傳統的內容組織架構,依據同一教學大綱來組織教學,僅僅根據各個專業貨幣銀行學課程教學計劃課時的長短做簡單調整。其出發點是為了保證知識的內在連貫性、邏輯性以及教學內容的相對集中和統一。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一方面造成了不同專業教學內容選擇缺乏針對性和個性化,無法真正實現因需施教。另一方面由于貨幣銀行學傳統的內容體系具有覆蓋面廣、知識點多的顯著特征,當遇到課時相對少的專業,教師在內容取舍上主觀隨意性較大,也影響了教學的成效。
1.2 教學內容的結構不夠合理
從金融發展史看,20世紀60年代后,歐美金融市場的融資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金融脫媒現象將越為明顯,即通過商業銀行借款間接融資的比重不斷下降,而通過資本市場發行證券直接融資的比重不斷提高。而我國由于改革開放前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受“大財政、小金融”的格局長期影響, 金融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展緩慢。金融市場的融資方式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金融機構種類少,金融工具匱乏,因此金融學科的發展也相對滯后。這直接導致了長期以來我國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結構調整滯后于國內外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造成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結構不夠合理。具體體現以下幾個方面。重視宏觀金融,強調對貨幣供求、貨幣流通和貨幣政策的討論和分析,而缺乏對微觀金融的分析和討論,對金融市場的運行、金融工具和企業融資方式的討論和分析不足;重視間接融資, 而對直接融資的討論和分析不足;重視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討論和分析,而對其他金融機構的分析和討論不足;重視定性分析,而對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
1.3 教學內容比較陳舊
金融是現代經濟最活躍的組成部分,金融領域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與之相比,當前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就顯得比較陳舊。隨著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快速推進以及中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教學內容的動態更新明顯滯后。對傳統貨幣銀行學理論介紹較多, 對現代金融理論和實踐的最新發展卻涉及較少,即使涉及也往往是點到即止,適用性不強,不能充分及時反映新時期金融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變化。這就造成教學內容與現實情況相脫節,進而影響教學的成效。
2 新時期獨立學院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改革的措施
2.1 貨幣銀行學的教學內容要體現專業針對性、適用性和實用性
一方面,強調學生學習貨幣銀行學的重點應該是和其專業密切相關的內容。根據經管類各個專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的不同,各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的差異性,要在教學內容側重點上體現出這一差異,打破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需要,選擇有專業針對性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重點和要點,從而實現貨幣銀行學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大致分三部分:一是,對貨幣、信用和利率等基本范疇介紹,二是,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包括對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研究,三是,宏觀金融分析,包括貨幣政策、貨幣供求和通貨膨脹及緊縮。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在理解和掌握基礎范疇的基礎上,重點在于深入學習與個人和企業關系比較密切的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例如金融工具、金融市場、投融資方式、商業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的具體業務,理解貨幣供給、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及其影響等部分宏觀金融內容,對金融創新也要有所了解。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而言,除了應全面掌握貨幣銀行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外,同時也應該重視微觀金融理論與實務內容的講授,即以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機構及其業務等內容為重點,特別是商業銀行的各類業務。但是在宏觀金融理論部分國貿專業的要求要高于會計專業,除了要理解包括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在內的各類金融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外,還應了解更深層次金融創新、金融深化、金融危機理論以及金融理論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對于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應該全面,但是深度應該比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會計專業低,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學法和實踐教學法。
另一方面,要減少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重復的地方,例如貨幣銀行學基本范疇中的貨幣價值形態和職能這部分的內容與政治經濟學相重復,而宏觀金融部分中關于貨幣需求理論、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和西方經濟學相重復,對于重復的部分要適當縮減。
此外,近年來隨著金融全球化的發展,為了增強學生開放經濟環境中從事金融業務活動的實踐能力,將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的內容被逐漸納入到了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中已然成為一種趨勢。但事實上,受制于課時的限制,當前各專業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中往往對國際金融理論和實務較少涉及。對國貿專業而言, 由于對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部分要求較高, 因此另外專門設有后續必修課《國際金融》,所以減少這部分內容對于國貿專業學生是合適的。但是對于會計學專業以及管理類專業的學生,國際金融往往是這些專業高年級學生的選修課,因此真正選修的學生人數非常有限,國際金融理論與實務這部分內容的缺失會造成這些專業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在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中補充基本的國際金融理論和實務內容。
2.2 要順應新時期金融行業的發展需要,保持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動態更新
近年來,國內外的金融活動不論是在微觀領域,還是在宏觀領域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因此,貨幣銀行學作為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內容的設計,一方面必須從金融基礎理論層面進行闡釋;另一方面必須緊密聯系金融實踐的最新發展,把新時期金融領域中現實性很強的新成果以及教改教研的新成果引入教學內容。要改變傳統金融內容比重過高,現代金融理論和實務新內容缺失的現狀。傳統金融基本范疇和理論的部分固然是基礎,但是應更注重鍛煉學生運用金融知識的能力,注重金融基本原理與實際問題的結合,重點講授與實際聯系密切的知識點,突出貨幣銀行學知識適用性和實用性。具體而言,就是要加強對微觀金融、直接金融、金融機構(特別是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子市場以及金融理論和實務創新的介紹。要及時將金融脫媒現象、金融創新現象、金融微觀化趨勢以及金融全球化趨勢,在教學內容中充分體現出來。對于學生而言,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金融市場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以及前沿金融理論等新時期的金融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學習這些內容對于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十分有益。
在具體操作層面,一方面要適度提高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修訂頻率,另一方面可以將貨幣銀行學教學內容從結構上設計成基礎性教學內容和選擇性教學內容兩大教學模塊。前者包括貨幣銀行學教學過程中必須涵蓋的基本范疇、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等內容,內容相對穩定,約占整個教學內容的60-70%。而后者是指根據學生專業特點,由教師自主選擇的、反映與學生專業相關的金融領域理論和實務新發展的教學內容,約占教學內容的30-40%。這部分內容相對靈活,可以根據需要及時動態更新,從而增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實踐性和創新性。
2.3 加強貨幣銀行學實踐教學內容的建設
通過不斷建立、豐富和完善貨幣銀行學實踐教學內容,能夠有效地將課堂理論教學、金融業務實踐教學、課外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拓展理論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貨幣銀行學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可分為校內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和校外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兩個環節。
貨幣銀行學課程校內實踐教學主要包括金融模擬實訓,各類金融業務實踐專題講座和專業學術講座,案例分析、課程論文(方案設計)等等。例如,借助銀行、證券等各類金融模擬實訓課程的軟件平臺或沙盤,模擬商業銀行業務場景、流程或證券交易情境,加深學生對抽象金融業務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認識。而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模式,一方面使教師有機會走向社會,走進各類金融機構,深入了解金融實踐和金融創新的現狀,學習并及時吸收當代最新的金融實踐和金融創新知識,另一方面計劃邀請相關的金融專家任教或者開授專業講座。通過介紹鮮活的業界資訊、實踐創新以及理論前沿,擴大學生知識面,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能力。
圍繞貨幣銀行學課程,還可以廣泛開展校外實踐教學內容建設,包括熱點問題專題調查研究、金融機構實地參觀學習以及各類金融知識和技能競賽等。校外實踐教學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各類校外實踐教學形式的綜合應用,以及校外實踐教學內容的不斷發展完善,將有利于提升學生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健.“貨幣銀行學”精品課程建設與質量保證體系創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5(8):13-14.
[2]解鳳敏,朱歡.金融業態變化與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系擴展[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5(5):73-77.
[3]高文.現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