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妮妮 何宏偉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和實地考察法,對北京市拓展師、拓展執行人員、拓展需求企業的負責人、拓展方案策劃人員以及拓展機構的主要創始人等在拓展行業面臨的問題進行調查、訪談和分析。通過總結歸納,引入了基于拓展需求基礎之上的拓展項目五大微創新策略,供拓展從業者參考,以便更快速的適應拓展市場的需求。
【關鍵詞】拓展項目;創新;微創新;策略;企業
0 前言
自1995年,人眾人的創始人劉力先生把拓展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引進中國,就特別受到國內企業家和各行各業培訓和教育從業者的青睞。然而,歷時15年之久的拓展項目卻沒有顛覆性的變化,目前,拓展市場,項目的創新成本高,可復制率高,新項目產生周期長,從事項目創新的從業者少等因素導致拓展項目創新的危機,無創新,就無市場。拓展機構要在未來的15年如前15年一樣風靡全國,就必須對那些拓展市場現存的需求沒有幫助的項目創新引起重視。因為,當拓展機構對前者的忽略與這一需求相接時,這一市場注定要滅亡。在行業10多年內發展速度突飛猛進的黑馬——北京天人際教育咨詢集團創始人韓煜女士先人一步,洞察到客戶拓展需求與現有拓展項目間的失衡,特成立5人項目策劃團隊來實現拓展項目的創新,但落實起來卻重重阻礙。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拓展項目的創新策略不夠,導致創新周期長,新項目占比少的拓展市場項目老化現象。
1 微創新
微創新是拋棄傳統的技術創新至上,而視客戶需求創新至上的創新路子,它多是在現有框架內進行的微小改進。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在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解讀基本說明微創新的實質:“你的產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動用戶心里最甜的那個點,把一個問題解決好,有時候就是四兩撥千斤,這種單點突破就叫‘微創新。作為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次生論壇,2010夢想者——網絡草根創業與就業論壇19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論壇中提出‘微創新是將來創新的重要的方法”。
2 拓展項目與微創新
2.1 拓展項目
美國管理協會對項目的定義是為創建某一獨特產品、服務或成果而臨時進行的一次性努力。對項目更具體的解釋是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時間為特定客戶完成特定目標的一次性工作。項目具有明顯的特點:臨時性、獨特性、漸進性。除此之外,項目還有一些其它特性。例如,有特定的目的,有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活動,有一定的限制條件,有不同的厲害關系人,項目可分解為若干個細小的子項目。綜上所述,拓展項目即是為創建一次拓展而進行的為滿足一定拓展需求的一個或多個子項目。
2.2 微創新的優勢
微創新作為一種新型創新形式,已經普遍被各行各業所運用。微創新是尋找單點突破力,那么與之相對應的是全面的轟炸性突破,即顛覆性創新。周鴻祎說:“顛覆性創新有一個背景叫做創新太超前一定會成為先烈,所以,我們做微創新,用微力量改變世界,不是說我們反對顛覆式創新和系統式創新,而是因為做顛覆式和系統性創新,其實有兩個要件,第一個就是他需要實力,這個實力就是各種生產要素要件的組合,第二個就是要有足夠的研發資金。需要有一批非常智慧的人,才能夠形成系統性創新的狀態”。不難看出,較顛覆性創新,微創新在人力物力以及資金累計上都具有絕對的優勢。
3 拓展項目與微創新策略分析
2014年,美國人德魯·博迪(Drew Boyd)和雅各布·戈登堡(Jacob Goldenberg)綜合各大成功的微創新案例總結后,著書《微創新》——5種微小改變創造偉大產品[1]。書中提到的5種策略適用于多數行業的微創新:①少即是多:減法策略;②分而治之:除法策略;③生生不息:乘法策略;④一專多能:任務統籌策略;⑤巧妙相關:屬性依存策略,除此之外,書中所提出的框架內創新以及突破矛盾的創新方式也較為新穎,適于多行業創新。微創新其實是客戶體驗上的創新,其實質在于對客戶體驗的關注和改變,進而以這種客戶體驗上的單點突破,實現該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當明確了微創新對于客戶體驗的終極關注,我們便可從此追尋微創新的突破途徑。那么拓展行業中企業的需求要素即為拓展項目微創新的突破途徑。下面將側重于拓展市場需求基礎上的微創新策略的分析與闡述。
3.1 適當的減少拓展道具數量,從項目框架內尋求突破
乍看這一策略,“更少”如何變成“更多”?微創新一書根據很多成功的案例總結提出‘刪除一項產品或服務中的某個基本部件,甚至可能是其中的精華,而不找替代物來實現創新,雖然想法有些匪夷所思,但也許結果會大有不同。在拓展行業,我們同樣可以應用這一策略,減少項目所需的道具數量,給學員更多的發揮空間,讓學員通過個人及其團隊的力量思考、策劃、執行,直至完成項目。讓學員在完成項目的同時享受整個問題的出現直到完整解決帶給他們的成就感。比如在拓展項目“能量傳遞”中,企業如果需要通過這一項目‘突出反映學員的領導力,我們可以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減少1-2根PVC管的數量,在學員不能交換初始站位順序的情況下,要求學員不掉地并把小球成功運送一段距離。這樣的設計基于項目框架內,充分滿足了企業的拓展需求。少了兩根PVC管,那么多出來的兩位團隊成員根據企業拓展需求被拓展師安排為團隊中的領導者,由他統一發令,其它學員都須按照他的指示來,幾個團隊同時PK不但讓每個小組的領導者為團隊的榮譽出謀劃策,而且還要承擔自己決策與指揮錯誤給團隊帶來的損失。當然,現場操作過程中肯定比上述表現出來的驚喜多很多。在這一“領導力型能量傳遞”項目的微創新中,項目的主體——道具被減少了,但是學員卻意外的收獲了無法用道具來表達的內涵。
3.2 適當分解,重新組合項目
化整為散,分解以致勝。在執行中,我們容易把某一項目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而對整體進行認知或者評價,這種“完美的項目”被固化在人們的認知世界里,未曾打破。在這里我們需要打破這種“結構性固化”,把它分解成多個相關項目,然后將分解后的各部分重組。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拓展八大經典項目中的“高空項目”,如果企業的目的是想要通過某一“高空項目”體現‘員工發掘自身潛能,持續突破前所未有的障礙,我們可以把高空項目分解為:地面——高空——地面。地面障礙過于平凡,很多學員沒有危機感,我們選取高空作為微創新元素主體。微創新元素主體確定了后,我們把拓展需求融合進來,‘持續突破也就是想要學員一次接著一次的突破,并且是在“前所未有”的項目之上。那么很明確了,把“高空項目”中間的挑戰環節組合在一起,比如,“高空過橋”、“高空抓杠”和“高空斷橋”三項組合,訓練架只需建造兩側的上下梯。學員從一邊爬到一定高度開始以此完成這些項達到整合企業需求的目的。這種適當的分解,找到組合元素再把他們重新呈現給企業的項目無疑對學員的體驗是一大突破。在“高空項目連環挑戰”中,找到每一項目恰當的分解點,再根據企業拓展需求融合起來重新組合,既滿足了企業的需求,又讓學員體會到不一樣的高空體驗。
3.3 同類項目重復組合
問題又產生了,“更多”如何變成“更有新意”?首先,我們需要明確拓展項目的的組成部分,選擇某個基本或是核心部分加以復制,而后將其改造成乍看上去毫無價值的東西,這樣看似簡單的項目元素的乘法策略也會讓人抓住良機并且收獲創意,如企業的拓展需求是讓學員體會個人與團隊的挑戰融為一體的高空項目,我們先鎖定高空項目中團隊和個人都要參與而且雙方的參與會直接影響到每一環節的項目,由此很容易得出“信任背摔”。仔細分析可發現項目中缺少了團隊挑戰的元素,同時我們把“信任背摔”的核心元素“背摔”進行“復制”,并在第一環節和接下來的環節進行計時,在規定時間內,所有團隊成員成功完成規定任務的團隊領先。這一“信任背摔倒計時”項目的重復組合也在滿足企業需求的同時迅速升級。
3.4 將企業的拓展需求統籌分配到項目元素中
統籌是指給產品或是服務中的某個部分分配一個附加的任務或功能,讓它在發揮原本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務。它強調在原有產品元素的范圍內尋找散落的突破點,聚沙成塔。例如,企業比較看重“畢業墻”這一項目,但苦于如何形象的讓學員認識到“畢業墻”與“銷售業績”的關系,我們選取項目元素的主體‘墻,并把它做成一面“銷售業績墻”,把企業該年的銷售業績通過廣告的形式布滿整面‘墻,當學員站到‘墻前,就很直觀的能夠看到他們要做什么——突破銷售業績。
3.5 與企業的拓展需求巧妙相關,與其它項目屬性相互依存
屬性依存即讓原本不相關的項目屬性,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關聯、共存從而產生新的項目。在屬性依存策略中有兩個比較重要的點需要創新人員關注到:依存變量的尋找及關系的建立。變量的尋找強調可以把原有的變量列出清單,排成行或是列,進行橫向或是縱向整合,再根據市場需求檢驗產生的新產品。如企業通過拓展強調‘全員動手制造出一個可視的事物體,以便很直觀的看到他們的成果,同時也看看團隊中是否有可擔任領導角色的人。我們首先將依存變量列出清單:結果是可視的實物、全員參與、領導。接下來需要把每一變量符合條件的項目列出清單后,我們發現“通天塔”這一項目正集中體現了企業的拓展意義,唯一缺少的是突出領導力。為了讓前兩個意義與領導力“發生關系”,我們可以這樣對“通天塔”項目進行創新。即選擇場地點于高空訓練架附近的場地,每個團隊可以選擇一名代表爬上高空訓練架的梯子,先把塔建成,并且所搭建的高度以高空架人可站立的位置為準,先建成這一高度的隊伍領先。在這個項目中,全員在一位領導的指揮下共同參與項目的實施符合企業的拓展目的,而其與現成的拓展訓練架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項目之間屬性的相互依存,同時,也讓拓展項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美]德魯·博迪,雅各布·戈登堡,鐘莉婷,譯.微創新——5種微小改變創造偉大產品[M].中信出版社,2014.4.
[2]李國巖.拓展運動的特點和功能談其普及和發展前景[J].山東體育科技,2005.
12.
[3]代錦.對我國發展體驗式培訓的思考[J].職業培訓,2009.7.
[4]周力.關于拓展培訓師現狀的調查分析[J].社科論壇,2010.1.
[5]王愛菊.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對“新課程”教師培訓的啟示[J].探索與實踐.
[6]孫紅艷.國內體驗式培訓的理論基礎——現狀與理性實施[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報,2009.9.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