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華
【摘 要】框架語義的視角認為必須置于一定的框架之中去理解語言中的詞匯意義,要激活相應框架中的其他概念來理解語言中或話語中的詞匯意義。翻譯可以遵照框架語義的原則,必須有相應框架中其他概念的激活才可以理解詞匯意義,實現文字的轉換。文章基于《苔絲》兩個漢譯本的對比,運用框架語義理論通過分析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可以借助框架語義的指導緊緊把握語言、框架和意義的相互關聯,成功再現原語文本框架。
1 框架語義理論
“框架”(frame)一詞有很多定義,它的核心思想總是離不開具體反復出現的場景的相關知識和信念,也就是存在于人腦中已有的概念結構。框架語義學是Charles Fillmore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并發(fā)展起來的,他認為“意義的確定必須參照一定的背景知識體系,該體系反映理解者的經歷、信念和實踐[1]”。框架語義學認為語言中的詞語意義存在于一個概念結構之中,即存在于一個框架之中,框架也就是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概念結構。人們若要理解語言中詞匯的意義,首先必須理解整個框架,凡是涉及整個框架之中的任何概念都會激活詞匯所對應的相應框架中的概念,這樣便可以理解詞語的意義。
框架語義理論為翻譯提供了一個微觀視角,翻譯過程中究竟如何操作便有了一個具體可循的模式。譯者可以以框架語義理論為指導,將原語文本中的語言詞匯意義置于譯者腦中已存的整個框架之中,凡是涉及整個框架之中的任何概念都會激活詞匯所對應的相應框架中的概念,在重建了譯語的語義框架之后,譯者重新構思、組建詞語意義在譯文本中如何表達,在不違反原語文本意義的基礎上做到忠實通順,這樣便順利重現了原語文本詞語的意義。
2 《苔絲》漢譯對比
19世紀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的杰出代表作《苔絲》描述了女主人公苔絲的悲慘故事。托馬斯·哈代深信宿命論,比較善于把人物性格、悲劇命運和自然環(huán)境相結合,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烘托人物內心世界。《苔絲》的吳迪譯本和張谷若譯本(以下簡稱吳譯和張譯),在眾多中文譯本中比較受讀者喜愛,文章以第十三章的翻譯為例,從框架語義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對兩個譯本進行對比分析。
1)she saw before her a long and stony way highway …
張譯:她只見到,她前面是一條崎嶇的綿綿遠道……
吳譯:她所看到的,是一條她必須跋涉的漫長而坎坷的道路……
貧窮的父母讓不諳世事的17歲的大女兒苔絲去一個有錢的德伯老太認親,幻想攀上富貴人家擺脫經濟困境。苔絲到了老太家后,被老太的兒子亞雷設下圈套使她失身。譯者需要將原語文本語言中的詞語意義置于譯者腦中所存在的框架中,去激活這些詞語所對應的語義框架。“a long and stony way highway”描寫苔絲心中無窮無盡又充滿重壓的痛苦感覺。譯者腦中存在這樣一個框架,就會發(fā)現張譯 “一條崎嶇的綿綿遠道”意味深長的描繪了苔絲心中的痛苦和無助,比較符合原語文本的意境。吳譯則是“一條她必須跋涉的漫長而坎坷的道路”,忠實重現原語文本,但傳遞意境方面稍有不足。
2)That innate love of melody…could well-high drag her heart out of her bosom at times.
張譯:有的時候最簡單的音樂,幾乎把她那顆心,從她的腔子里揪出來。
吳譯:就連最簡單的音樂,有時能對她產生一種回腸蕩氣、沁人肺腑的力量。
原語文本描寫了音樂和歌聲對苔絲內心的慰藉,有了這個認知框架,譯者在大腦中就能夠找到與“drag her heart out of her bosom”對應的語義框架,確定它的準確含義。張譯為“把她那顆心,從她的腔子里揪出來”,過于直白,原語文本的美感和意境全無。吳譯是“對她產生一種回腸蕩氣、沁人肺腑的力量”,真切傳遞了原語文本的意境。
3)She knew how to hit to a hairs-breath that moment of evening when the light and the darkness are so evenly balanced that the constraint of day and the suspense o night neutralize each other, leaving absolutely mental liberty.
張譯:原來黃昏時候,有那么一刻的功夫,亮光和黑暗,強弱均勻,恰恰平衡,把晝間的跔天蹐地和夜間的意牽心懸,互相抵消,給人在心靈上留下了絕對的自由。
吳譯:傍晚時分,光明和黑暗恰好是分布均勻,白晝的壓抑和黑夜的不安相互抵消,只剩下了一種絕對的心靈的自由。
在原語文本中,苔絲的遭遇已經成為她所在的小村莊街頭巷尾的熱議,她不敢出來見人。譯者需要在腦中重建與原語文本相契合的語義框架,然后在譯語的語義框架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表達。張譯比較符合原語文本的語義框架,通過寫景狀物烘托人的內心。吳譯對原語文本做到了忠實,但在意境的傳達有所欠缺。
4)her quiescent glide was of a piece with the element she moved in. Her flexuous and stealthy figure beca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cene.
張譯:她那悄悄冥冥的凌虛細步,和她所活動于其中的大氣,成為一片。她那裊裊婷婷、潛潛等等的嬌軟腰肢,也和那景片景物融為一體。
吳譯:她那輕輕的腳步與她周圍的環(huán)境極其融洽。她那晃來晃去、飄忽不定的身姿,也構成了景物的一部分。
根據框架語義理論,要從大腦已經存在的語義框架中調出相關的知識框架重新構建相關的知識框架。原語文本的這句描述,張譯多選用四字表達,比較流暢均衡。“她那悄悄冥冥的凌虛細步”,來形容苔絲的謹小慎微。“Her flexuous and stealthy figure”這一句的翻譯,張譯用了“裊裊婷婷、潛潛等等的嬌軟腰肢”充分描寫了苔絲正值青春之美。吳譯“輕輕的腳步與她周圍的環(huán)境極其融洽”、“晃來晃去、飄忽不定的身姿”,讀來非常平淡無奇,意境之美盡失。
3 結語
本文運用框架語義理論來對比分析了《苔絲》的兩個漢譯本,旨在說明翻譯過程中譯者要遵循框架語義理論的原理,正確理解詞匯意義的前提是必須有相應框架中其他概念的激活、有了對整個框架的理解為前提,才可以理解詞匯意義,實現文字的轉換。框架語義理論對翻譯具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Fillmore& Arkins. 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C].Hillsdal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2: 75-103.
[2]劉軍平.西方翻譯理論通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21.
[責任編輯:楊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