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
貫徹落實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精神,進一步部署推進全省“放管服”工作,更好地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我強調五點意見。
認清深化“放管服”改革的
形勢和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今年5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強調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是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要上下聯動,攻堅克難,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行政效能。

近年來,全省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簡政放權上,取消、調整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430項,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省級層面投資核準事項減少60%以上。在行政審批模式創新上,全面實施“兩集中、兩到位”,探索以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為主的審批方式改革創新。先于全國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改革,企業平均辦結時限較大幅度縮減。在放管結合上,統一并公布了省市縣三級行政權力清單,加快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積極創新市場綜合監管及綜合執法模式,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體系逐步構建。在優化服務上,加快建設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大力推廣一窗通辦、全程代辦、上門服務等方式,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基本建成。這一系列改革,有效改善了我省營商環境,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2014年3月至今年5月,全省新增市場主體143萬戶,相當于商事制度改革前市場主體總量的一半。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省“放管服”改革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簡政放權不到位、不協調、不同步。有的明放暗不放,放權配套不夠、承接不力,“含金量”高的放得少,甚至有些放了又以備案等形式收回;有的下放項目邊界不清、行使主體模糊,導致申請人多頭跑、往返跑。二是行政審批事項多、環節多、耗時長的問題還未根本解決。“紅頭文件”設定變相審批、前置條件和部門審批“體外循環”等問題依然存在,一些互為前置的“連環套”沒有解開;后置審批依然過多,“辦照容易辦證難”問題明顯。三是無利不管、放而脫管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領域交叉檢查、重復檢查,一些民生重要領域又監管不力;一些新取消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后監管具體措施沒跟上,“以審代管”仍然存在。四是政務服務形式多、質不優。有的優惠政策出臺后未及時公開,需要找關系、搞“勾兌”才能享受,中介從中勾連牟利;政務服務水平還不高,服務效率偏低,企業和老百姓的獲得感不強。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下大力氣解決。
當前,我省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需要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需要依靠簡政放權清障搭臺,加快推動科技、產業等全方位創新,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努力建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需要通過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營造更加優良的政務環境,匯聚多方資源要素,促進實現“兩個跨越”。我們要深刻理解認識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意義,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大道至簡的智慧,堅定不移把這項改革推向深入。
加大力度
推動簡政放權縱深突破
大力削減審批事項。要堅持協同放權,繼續清理行政審批事項,一方面嚴格對應中央要求,做好承接落實,進一步增強放權的協同性,各地對省級下放的權限也要做好上下銜接,切實解決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等問題;另一方面緊扣發展需要、群眾需求,進一步加大行政審批事項削減力度,釋放地方簡政放權空間。要結合全省行政權力目錄再清理,對省市縣三級行政許可和責任清單進行動態調整,確保權責一致。進一步減少省級層面政府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取消或下放投資審批權限,最大限度放權給市場和企業。當然,數量不是唯一標準,關鍵要看簡政放權的效果,要看行政審批的效率,要看對企業的便利程度。對保留的投資審批事項,要逐步納入全國統一的在線監管平臺,實現“一站式”網上并聯審批。
大力精簡審批前置條件。堅持“簡”字當頭,結合全省行政審批辦事指南清理優化,進一步精簡審批前置條件。凡屬于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一律不再作為前置條件;凡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為前置條件的,一律不再前置審批;核準機關能通過征求部門意見解決的,一律不再前置審批;除特殊需要并有法律法規依據外,一律不得設定強制性中介服務和指定中介機構。清理公布投資項目核準前置審批事項和強制性中介服務事項清單,除涉及安全和環保事項外,投資項目強制性評估評審一律取消。同時,要全面推進“先照后證”改革,進一步削減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以及后置許可審批事項。要在“三證合一”基礎上,把涉及企業的社會保險登記證、統計登記證也整合進來,盡快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推動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兩證合一”改革,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改革,抓好“證照分離”試點。
大力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抓住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改革機遇,指導督促巴中市和成都市武侯區、新津縣,江油市等試點地,繼續在創新體制機制、規范權力運行和優化辦事流程等方面大膽探索,為全省和全國探好改革路。要及時總結評估試點情況,力爭將試點經驗上升為系統完備的制度機制,推廣試點地區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成都、德陽、綿陽作為我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點地區,要依托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加大力度。其他市(州)也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學習借鑒試點地區的經驗做法,積極構建集中審批、分類監管和服務、綜合執法的政府治理新模式。
持續用力
深化政府監管體制改革
要全面推進清單管理。抓緊制定出臺《四川省權責清單動態調整管理辦法》。今年內要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權力和責任清單的清理公布,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經營服務性收費、政府性基金、職業資格、公共服務事項等,都要實行目錄清單管理,實現清單之外無權力、清單之內必須為。各地、各部門要抓緊制定和公布各項清單,年底前省政府將開展檢查。制定清單要符合“放管服”要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把不該管的事列進去,也不能把需要管好的事放出去。同時,建立公共服務清單和中介服務清單。
要進一步加強行政權力運行監管。在公布省市縣三級權力運行清單的基礎上,加強對權力規范運行的制約監督,制定完善權力運行流程圖,逐項列出權力運行關鍵環節的廉政風險點,建立全過程標準化的政府權力運行監管機制。進一步加強行政權力依法規范公開運行平臺的使用管理和監督,各級各部門的行政權力必須在平臺上運行,行權平臺管理部門和機構編制、法制、監察等部門要加大對行政權力上網運行的督查力度,將督查重點從上網運行數量向運行質量轉變。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通過電子政務大廳向社會公開,并逐步將監督由監管部門監督向社會公眾監督過渡。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及時研究改進工作。
要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和省政府制定出臺的212項監管事項清單,嚴格落實監管責任,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特別要進一步強化和落實崗位責任制,真正做到因事設崗、在崗負責。強化信用監管,加快建立全省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抓緊建立隨機抽查事項清單、檢查對象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切實開展雙隨機抽查工作,并將抽查結果及時錄入行權平臺。進一步強化聯合懲戒,用“黑紅名單”激勵守法行為、懲戒失信行為,健全完善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讓守信者處處受益,失信者寸步難行。同時,各行政執法部門要根據各種新業態發展需要,區分不同情況,探索適合各行業特點的審慎監管方式,使市場活而不亂,推動新經濟健康發展。
精準發力
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
著力解決行政審批的“痛點”和“盲點”。具體要扎實抓好“四個減少”:減少申請材料,凡是不合法、不合理的申請材料,一律清理取消;減少辦理環節,凡是不合法、不必要的辦理程序,要進一步減少;減少辦理時間,嚴重影響行政審批整體效率、法無明確規定的部分環節的辦理時限,要下決心明確和統一;減少自由裁量權,概念模糊、邊界不清、自由裁量空間大的部分審批要素,要逐一細化和規范。
有效解決企業群眾關心的“焦點”和“難點”。要聚焦企業群眾反映最多、問題最突出的方面,進一步簡化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繼續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工作,切實解決群眾企業兩頭跑、反復跑的問題。未進駐政務服務中心的審批和服務事項,必須按要求于年底前統一進駐,堅決杜絕“小權進、大權不進”的體外循環問題。要借鑒先進經驗,推廣“一窗受理”模式,建立完善“一窗接件、內部流轉、限時辦結、一窗出證”的高效便民機制,解決群眾交件難、受理難問題。要全力推進公共服務事項進駐各級政務服務大廳辦理,逐項編制公共服務辦事指南。要加快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分類清理整頓中介事項與中介機構,大力清理規范涉企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要主動服務、跟蹤服務,及時幫助解決企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點對點地提供全方位服務。
深入推動政府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要以服務型政府為導向,依托政府門戶網站,打造集約、便捷、高效、安全的一體化電子政務大廳,并向部門網站延伸,年內完成與部門網站辦事欄目的整合,建成風格統一、功能完善的四川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要推進實體政務服務大廳與網上政務服務平臺融合發展,形成線上線下相輔相成、功能互補的政務服務新模式。要按照貼近群眾、突出實效的要求,對與企業注冊、項目投資、資質認定等密切相關的事項,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手段,打破信息壁壘,實現數據共享,為群眾和企業辦事提供優質高效低廉的全程網上服務,讓群眾和企業少跑腿。
形成合力
確保各項改革舉措有力有序推進
高度重視,落實責任。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推動,分管負責同志要具體抓落實,其他負責同志要積極配合、協力推進,壓實工作責任。要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堅持民意為先、舍利為公,多算大賬、算總體賬,從群眾利益出發,打掉束縛創新的枷鎖,激發百姓創業的熱情,讓創業者有更加公平便利的環境。
協調配合,統籌推進。對今年省政府確定的34項重點改革任務,相關牽頭部門要對照職責分工,進一步細化各項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密切協作配合,完善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好各項改革的具體措施,確保按期完成“銷賬”。對那些社會意見大、關注度高、關乎企業發展和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項,要切實加強統籌指導和協調,共同研究解決辦法。要加強政策宣傳,幫助企業和群眾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促進政策落地見效。
探索創新,正向激勵。要大力鼓勵地方從實際出發,創造性開展工作。特別是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政府服務和公共服務方面,要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在吃透改革各項政策精神基礎上創新落實,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要學習借鑒企業“神秘顧客”的做法,在親自經歷、親身體驗辦事流程中找到問題和癥結,有針對性地改革,以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市場主體。要加強工作指導和政策協調,及時關注改革動向,總結推廣改革經驗。要建立試錯、容錯和糾錯機制,正確對待改革進程中因敢闖敢試出現的過失性犯錯,不能求全責備。要保護那些作風正派又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的干部,不斷激發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強化督查,跟蹤問效。要完成改革任務,必須依靠嚴明的紀律和有效的監督,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喊不動,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打折扣、搞變通、作選擇,決不允許推諉扯皮、爭權諉責。今年,要將各項改革任務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繼續加大督查力度,對工作積極、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通報表揚和政策激勵;對落實不力,該通報的通報,該約談的約談;對失職瀆職的要大力追究,嚴肅追責,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取得成效。 (責編:賀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