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亞
川西北生態經濟區在“十二五”期間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整體發展仍然滯后。“十三五”時期,如何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夯基礎、惠民生,最終實現跨越發展?
完成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
一是從傳統發展模式向生態經濟模式的轉變:改變傳統發展模式資源浪費嚴重,產業結構不科學,生態效應被忽視,經濟質量難提升的弊端,從生態經濟的視角重新審視產業發展之路,以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轉方式,調結構。二是從孤立發展向融合發展的轉變:解決好三次產業之間各自分離、區域之間各自為政的問題,實現三次產業融合、區域協調發展,避免惡性競爭,發揮聚集效應,培育龍頭產業,實現互利共贏。三是從普遍開花向重點支持的轉變:改變面面俱到,面面不佳,重點不突出,競爭力上不去的現象,發揮要素本身的比較優勢,從要素質量和利用效率上下功夫,改變“散打”模式,向集約化、特色化轉變。
實施宏觀發展的四大戰略
一是“四網”暢通戰略,即交通網、電力網、水利網、信息網的暢通:規劃實施新一輪交通大會戰,實現交通“外暢內活”;大力推進電網升級改造,解決電力輸出與發展用電的障礙;深入實施水利工程建設,增強農業灌溉能力,滿足安全飲水需要;建設覆蓋全域的信息網絡體系,滿足“互聯網+”產業發展與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需要。二是聯動發展戰略:包括產業升級整合,實現三產聯動;資源利用整合,實現區域聯動。三是產城一體戰略:產城一體涵蓋產鎮一體、產村一體,以城促產、以產興城,齊頭并進,良性互動,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和人口在區內多點聚集,形成多點多產業,整體大產業,產鄉或產村一體的“點—線—面”各自分工合作的發展模式。四是品牌營銷戰略:政府牽頭,企業開拓、媒體介入、全民參與;重點打造具有地域和生態特征濃厚、具有一定基礎的品牌,最終形成幾大主要支撐品牌和一牌多品的格局,把片區優勢資源全部囊括進來,發揮資源價值。

全力打造全域全時現代旅游業
一是優化旅游產業布局:加強環線建設,依托主要景點,串聯分散的文化、旅游資源,構建高品位、多層次景區體系,推動旅游由點狀運營向線狀運營轉變,在川西形成北線九寨—黃龍—大草原,中線四姑娘山—墨爾多—貢嘎山,南線西昌—亞丁—瀘沽湖的北、中、南三極呼應,聯動提升的格局。二是夯實旅游要素保障:著力提升旅游設施與服務能力水平,重點發展鄉村酒店和民居接待、文化旅游節會活動與休閑旅游服務,強化旅游安全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三是開發系列特色旅游服務產品和旅游商品:形成“春看花、夏避暑、秋賞葉、冬觀雪”,四時風景各異,全年特色鮮明的全時、多元旅游格局。四是強化全域旅游思維:加強區域聯動與合作,整合營銷資源,豐富營銷手段,注重整體推介,帶動全面發展。
重構現代農牧業生產格局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以此帶動農牧業現代化: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鼓勵發展合作經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種養業;借鑒美國農業合作社等的經驗,探索農牧產業一體化,解決產、供、銷配套問題,使個體農戶擺脫“散打”現狀,擺脫獨自面對農資需求與產品銷售等的壓力,成為有組織,懂科技,會生產的新型農牧民。二是整合現有農牧業生產資源,支持重點領域發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主要農產品質量;根據土地情況和前期基礎,重點建設特色有機農業示范區、特色農牧業產業基地;根據立體景觀和多樣氣候,向高科技農業和休閑農業方向轉化,借鑒臺灣宜蘭等地經驗,打造觀光休閑農業;根據海拔高度差異,科學發展“三帶農業”,拓展森林利用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產業。
加快構建綠色工業新體系
一是依托水、光、風等資源優勢,以大中型水電站建設為契機,適時加大太陽能、風能、農村沼氣等的發展,構建多元、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國家級清潔能源基地。二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底線,合理利用優勢礦產資源,引導現有載能工業轉型升級,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三是立足特色農副產品資源優勢,面向旅游市場和中高端消費市場,積極發展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工業,提升特色農副產品附加值。四是配合旅游發展新趨勢,挖掘傳統手工業,發展特色旅游產品加工業。五是加快飛地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工作,分享園區發展“溢出”效應,帶動區域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擴充財政增收渠道。
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
以服務大旅游、面向川甘青、迎接海內外為宗旨,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金融、交通運輸、現代物流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優化商貿服務,加快發展社區服務,積極發展特色餐飲、住宿業,開發特色度假休閑品牌;引進培育新興服務業,提升高端輻射力和競爭力;均衡布局發展農村服務業,構建為農業生產、農牧民生活服務的現代農村服務體系。主動融入全省《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建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由形態向業態的轉化;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開發衍生文化產品、創意文化產品、旅游文化產品;注重文化產業的“產事一體”功能,發揮文化產業的多重效應。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工程
深入實施扶貧攻堅計劃:按照“每年有新變化、三年上新臺階、五年全面脫貧”的要求,深入開展“精準扶貧”;采取整合資源、統籌安排、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的方式,集中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適應現代文明生活方式,提高群眾生活水平。著力構建扶貧支撐體系:重視教育扶貧、科技扶貧,提高群眾基本素質、科技知識水平,增強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重視產業扶貧,構建扶貧攻堅、全面小康的產業支撐,提高困難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受益度;拓寬貧困家庭就業途徑和增收渠道,建立貧困家庭穩定增收機制;強化引領幫扶帶動作用,注重扶貧開發的全社會參與,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養殖大戶、村級互助合作社等在扶貧中的功效;完善救助扶貧機制,設立政府貼息貸款的扶貧發展資金,幫助貧困家庭發展生產。(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民族與宗教研究所、西南財經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在站博士后)(責編:張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