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
閔惠芬的二胡演奏風格之“韻”
——民族韻味
⊙陳倩倩[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山東日照276826]
摘要:筆者認為:韻,可以理解為通常說的氣韻,是中國傳統美學與藝術理論在意境創造和藝術鑒賞方面的核心問題。氣是韻的生命與本體,韻由氣出,有氣才有韻,沒有氣便沒有了韻。本文通過對閔惠芬二胡演奏中弓法與指法的研究,就怎樣更好地表現樂曲的氣度與韻味做了幾點分析。
關鍵詞:閔惠芬二胡演奏韻味
閔惠芬筆下的“韻”是指音樂的韻味。音樂韻味是含蓄的音樂情調與意味。韻味有很多,如古典韻味、流行韻味、戲曲韻味、鄉村韻味等,而閔惠芬所尋求的恰恰是“民族的”“傳統的”韻味。換句話說,她更偏好這一種含蓄的音樂,因為含蓄的音樂蘊藉無限,意味無窮。她對民族神韻的研究從兩點切入,第一,從民族音樂語言方面切入,如演奏《二泉映月》是尋求江南一帶的民族及常州、無錫一帶的說唱音樂的韻味;演奏《川江》,是追尋川劇高腔的韻味以及船工號子中句幅短、無拖腔的韻律等。這其中還包括器樂的語言,如演奏《陽關三疊》要演奏出古琴的感覺與韻味。第二,從器樂聲腔化方面切入,這里的聲腔包括各地的戲曲聲腔,如京劇、昆劇、越劇、秦腔、黃梅調等,在這些風格不同的地方戲曲中找尋當地獨有的韻味,體味不同方言字韻下語言帶給戲曲音樂的影響,并結合聲腔藝術形式來影響器樂的演奏。
在二胡演奏的各種技法中,運弓是較重要的環節,因為它是二胡發音的基礎,影響著音質和音色的好壞,對一首作品的神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不科學的運弓會使完美的左手技巧大失光彩,甚至起到毀滅性的干擾作用,正確、科學地運弓是完美音色的基礎與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閔惠芬演奏過程中不同弓法的運用,就如何使樂曲的氣度與韻味更好地表現做了分析。
(一)對慢長弓的音樂處理
長弓是初學者弓法練習的基礎,也是后期最重要的基本功。閔惠芬把長弓分為慢長弓和快顫弓。從運弓力度與速度上講,長弓又分為帶音頭和不帶音頭兩種。
1.帶音頭的慢長弓
見如下譜例,《長城隨想》第一章第一段第26小節:

閔惠芬對三拍半的“Do”音,運用了帶音頭和音尾的慢長弓,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緊握住弓桿,中指和無名指使弓毛緊貼住琴弦,通過手臂,使全身的力量傳輸到這一弓上,使緊貼的弓毛瞬間發力,并隨后減輕弓子的壓力和速度,保持住弓子的速度,在“Do”音的最后半拍加速奏出尾音。閔惠芬處理音頭強而不早,音頭過后弱而不虛,極顯扎實、厚重的功力,形象準確地表現出樂曲中詩人散步關山時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呼應音尾的速度變化,強調出山谷中回蕩的嘆息聲。
2.帶軟音頭的慢長弓
見如下譜例,《長城隨想》第三樂章開始的兩個音:

閔惠芬為了模仿敲擊古鐘時發出的裊裊余音,采用了帶軟音頭的慢長弓技法,開始的裝飾音低音“La”要用較輕的力度奏出,貼住琴弦,把力量集中在中音“La”上。閔惠芬的這種奏法,是一種類似波弓的奏法,弱音起后,右手手指和手臂相互配合并且運用右手手腕的彈性瞬間加大力度。提快速度奏出音頭,然后力度速度變小變慢,就像敲擊古鐘發出明亮的聲音后,慢慢地鐘聲也消失了。閔惠芬慢長弓的演奏十分到位,深沉、厚重,表現出對革命烈士的懷念與感傷。
3.不帶音頭的慢長弓的運用
見如下譜例《洪湖主題隨想曲》:

這段音樂旋律流暢,像是從心中流淌出的富有詩意的優美旋律。閔惠芬在演奏中,拉弓與推弓之間是連續的,沒有斷開的痕跡,這就需要右手手指、手腕和手臂更加細膩的配合,使弓子可以連綿不斷地運行,充分體現音樂的柔美。
(二)對快弓的音樂處理
閔惠芬的快弓演奏一般都是用中弓,伴隨著音樂情緒的變化她會改變快弓運弓的力度和長短,總是給人以清晰而熱情緊張的氣氛。如《長城隨想》第二樂章第57-58小節,見如下譜例:

閔惠芬在處理這兩個小節時,運用了中弓、不帶音頭的快弓演奏,力度由弱漸強,這里的力度變化就是以加大運弓幅度實現的。把戰鼓擂擂、由遠及近的戰爭場面帶到了我們面前。
(三)對顫弓的音樂處理
在做顫弓的時候,注意小臂以下部位要放松,做到大臂緊小臂松。顫弓在弱奏時,靠近弓尖,震顫幅度小,振頻不要太快,但要注意振動均勻和聲音的統一性。顫弓另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就是運弓不平直,出現呈右下方的斜線運動或者畫圈式運動,這樣的聲音不穩定,也很容易出現噪音。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正確找準軸運動的方向,或加大大臂的支撐力,使得運弓更加穩定。《長城隨想》第一樂章第131—137小節,譜例:

閔惠芬的兩個顫弓都用了很大的力氣,并且每個顫音都有強起的音頭和強收的音尾,這與樂隊伴奏主題和閔惠芬大氣蓬勃的演奏氣質相吻合,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又如《長城隨想》第二樂章第126-127小節,見如下譜例:

這里的顫弓閔惠芬的處理是這樣的,突強之后立即減弱,然后再次漸強,加上了力度強弱的對比變化,表現得何等大氣凜然。
二胡演奏中豐富的左手演奏技巧是演奏好音樂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對音樂作品風格、韻味的把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閔惠芬在二胡演奏上有獨到的藝術見解,她將左手演奏技法巧妙地與作品藝術結合,更準確地對樂曲做出了詮釋。閔惠芬對二胡左手的演奏技巧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尤其是二胡的揉弦、顫弦、滑音等演奏方法的運用,使得左手技法更加豐富,也使得作品的表現力更加豐滿了。
(一)揉弦技法的表現分析
二胡音樂之所以動人,不外乎它圓潤、甜美的聲音近似人聲,揉弦是二胡可以發出動人聲音的技巧之一。閔惠芬對二胡揉弦技法的處理、對揉弦手指的力量來源以及揉弦的彈性和獨立性是十分注重的。
1.滾揉
滾揉是最常使用的基本揉弦技法,是借鑒西洋弦樂的揉弦技巧而來,也是所有揉弦中比較放松的一種方法。
(1)揉壓大,配合幅度大,揉速較快的滾揉法,發出的音色渾厚、寬柔,使音樂情緒激昂。如《長城隨想》第二樂章,譜例:

連續的幾個大附點節奏中的長音Re、So、Do、Fa,閔惠芬使用的均是這種揉壓大與幅度大、揉速較快的滾揉方法,在通常使用的滾揉中加大力度與幅度,并加快揉弦的速度,使得音樂更加大氣蓬勃,英雄兒女為保衛祖國前赴后繼的氣勢被渲染而出。
(2)揉壓適中,并配合適度的揉速和揉幅,音色明暗度適中,適合平靜、深情的音樂,如《洪湖主題隨想曲》中的,如下譜例:

幾個長音的處理都是運用了滾揉的處理方法,最后兩個Re音都是揉速均勻,壓力適中,并隨著感情的起伏,力度慢慢向上拉動,起伏變化,表現了陷入回憶當中的細膩情感。
2.壓揉
藝術實踐中的閔惠芬發現,純粹的壓揉因為力度較大,發音緊張,缺乏音樂的流暢與優美。因此,她將壓揉和滾揉結合起來使用,根據情緒的不同變化,隨意調配這兩種揉弦的比例即可,為我們開辟出豐富多彩的揉弦世界。如下譜例《洪湖主題隨想曲》中:

第一個高音Do,閔惠芬的揉弦處理就是壓揉,首先Do用四指按弦,力度偏小,使用壓揉可以很好地解決力度問題。另外,壓揉的處理方法使得音樂更加有質感,更加動情。
再如譜例,同曲中:

后兩個Fa,閔惠芬運用的便是將壓揉和滾揉結合起來的方法,這樣音樂便不會因為滾揉過于平淡,壓揉又太緊張而影響效果,而是既流暢又準確地表現出感情的起伏跌宕。
3.摳揉
摳揉是閔惠芬用來表現悲痛的一種揉弦方法。摳揉,就是用手指的抓力改變琴弦張力的一種揉弦方法,它的聲音因為像哭泣時的聲音,所以適合悲情的樂曲風格。摳揉的力量較大,為了抓弦更有力,閔惠芬通常會把手掌抵住琴桿,利用反作用力,使抓弦的力度增加,如果是三、四指,可以通過幾個手指都按在弦上來增大按弦的力度。如《江河水》中,慢板開始第一小節,譜例:

4.滑揉
滑揉本來是墜胡的揉弦方法,它是靠手指在琴弦上圍繞音準基線上下滑動而改變弦長的一種技法。滑揉分小滑揉和大滑揉兩種,小滑揉和滾揉有很多相同點,也是靠手掌的上下擺動帶動手指運動,但是滑揉的手指第一關節不做屈伸運動,而是保持手指彎曲,指尖觸弦,手掌上提時,手指向上滑過音準基線,手掌下擺時,手指向下滑動,超過音準基線,如此往復。滑揉是通過改變弦長達到揉弦效果的一種方法,所以,演奏時觸弦力度要輕,上下滑動時要保持壓力的平衡,以達到順滑的音樂效果。大滑揉,也稱為懸腕滑揉,就是將手臂稍稍抬高,懸起手腕,虎口松開,指尖觸弦,手臂帶動手指在琴弦上做上下滑動,大滑揉的上下滑動幅度要大,上下要超過音準基線小二度以上,才可達到表現效果。通常在河南、山東風格的音樂作品中會常常使用。如《洪湖主題隨想曲》中,譜例:

(二)顫音技法的表現分析
顫音,是二胡演奏中常用的左右技巧之一,符號為“tr。顫音對樂曲有很強的裝飾作用,隨著曲目內容的不同,節奏和速度也隨之變化。顫音的處理并不是又多又快就好,過分追求快的效果反而破壞了樂曲本有的意境,影響樂曲的主要內容。閔惠芬的顫音技法也是獨樹一幟。如譜例《長城隨想》第一樂章第29小節:

譜中的兩個Re標記有顫音記號,閔惠芬對兩個音的處理是不同的,第一個Re,她使用了遲到顫音的方法,后一個Re則是同步顫音。閔惠芬之所以對同樣的兩個音使用兩種不同的顫音方式,是借鑒了京劇唱腔中的表現方法,使得樂曲富有韻味。
再如《長城隨想》第二樂章第37小節,譜例:

閔惠芬在處理這種長時值的小二度顫音時,頻率快又均勻,手指力度強而有彈性,且顫音在音的開頭就進行。這種顫音的處理猶如不遠處響起的緊張又密集的鼓點聲,錚錚鐵漢整裝待發,仿佛戰爭迫在眉睫,使得樂曲中激烈的戰斗氣氛躍然出現。
(三)滑音技法的表現分析
滑音是二胡演奏重要的技巧之一,可以說,二胡之所以能產生其他樂器所沒有的動人聲音,滑音是很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段,民族韻味也集中體現在滑音的變化上,仿佛如果二胡沒有滑音的運用,二胡便不再像二胡了。滑音也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如果滑音運用不當,效果會適得其反。常用的滑音有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和墊指滑音。
閔惠芬把滑音的演奏方法分為帶指性的滑音、潤腔性的滑音以及過度性的滑音。在演奏中每種不同類型的滑音,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內容,如《長城隨想》第一樂章第28小節,見如下譜例:

這兩小節中的Sol音閔惠芬處理為同指過度性滑音,也就是從Mi音開始輕輕地向Sol滑動,突出滑音的過程,重點在Sol音上,這個滑音的處理展現了閔惠芬濃郁的聲腔化底蘊,如同京劇中老生蒼老的唱腔,顯示著悠久的中國歷史韻味。
二胡曲《長城隨想》第三樂章第10-11小節,見如下譜例:

閔惠芬在處理這個空弦La到高八度的La使用的是帶指性的上滑音,而且閔惠芬對此滑音采用了慢滑揉和軟音頭的處理方法,仿佛聽到古鐘被撞擊的聲音,對音符的漸弱處理更形象地表現出鐘聲余音裊裊,燃香絲縷青煙,直到這鐘聲慢慢消失,這是閔惠芬的又一創新之處。
現代二胡已有百年的發展歷史,后五十年的發展更是迅速而繁榮,閔惠芬的演奏之所以獨領風騷,與她超凡脫俗的音樂氣節、深邃獨到的音樂理解以及熱愛民族、貼近群眾的高素質品格是分不開的。然而一門藝術的發展要隨時代而前行,二胡藝術也是如此。閔惠芬以二胡藝術為己任,不斷地積極思考與求索,她的研究理論成果為二胡演奏藝術抹上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閔惠芬,傅建生,方立平.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C].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張麗.閔惠芬二度創作初探[D].南京藝術學院,2010.
[3]湯巧文.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D].河北大學,2013.
[4]趙寒陽.二胡演奏中滑音技法的運用[J].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5).
[5]吳志菲.閔惠芬:兩根弦拉響生命感動[J].職業,2014(22).
[6]吳志菲.閔惠芬:情動心弦[J].不老人生,2007(2).
[7]李燕.閔惠芬演奏的二胡曲《寶玉哭靈》《昭君出塞》聲腔化技法表現分析[J].武漢音樂學院,2009(2).
[8]劉長福.生命的旋律——閔惠芬的藝術道路[J].中國音樂,2013(1).
[9]王建民.情·深·意·長——閔惠芬印象[A].中國音樂,2011(3).
[10]劉再生.琴弦上的夢幻——論閔惠芬二胡藝術成功之道[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4).
[11]李秀清.評閔惠芬的二胡演奏技巧[J].藝術評論,2008(2).
[12]楊易禾.情、氣、格——閔惠芬二胡演奏藝術印象[J].交響,2004(2).
[13]趙寒陽.什么是二胡的樂感[J].樂器,2000(1)
作者:陳倩倩,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胡演奏與教學研究。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