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歌 (北京舞蹈學院 100081)
藏族舞蹈中“曲背哈腰”的動態文化分析
楚 歌 (北京舞蹈學院 100081)
“曲背哈腰”作為藏族舞蹈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動作之一,是藏族舞蹈教學中的基本體態。分析它的動態文化就要研究它的來源,藝術形態以及體現的文化特征,由此更好的進行藏族民間舞蹈的舞臺化編創和課堂教學。
藏族舞蹈;基本體態;曲背哈腰;動態文化
1.歷史來源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現有人口495余萬人左右,其中約有200萬聚居在西藏自治區。藏族歌舞是有歌有舞,載歌載舞的形式,音樂也都是熱情洋溢,質樸純烈的樂曲。藏族民族民間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有:“諧”“卓”“堆諧”“果諧”“囊瑪”“熱巴”“藏戲”等。
(1)勞動說
有一個關于藏族歌舞起源的傳說。“很久以前,國王要建造宮殿,男性和女性都要參與。王宮建在格桑湖附近。沒有歌舞,繁重的勞動讓人喘不過氣來。只有看到格桑花湖,湖水清澈如鏡,女孩走在湖邊看到自己像孔雀一樣美麗,感覺非常的高興;男孩通過湖看到自己,像鷹的翅膀,驕傲非常,便在湖旁邊踢踏,甩袖,身體的累仿佛都消除了。格桑花湖也發出銀鈴聲,鳥兒歡樂異常。他們模仿鳥的聲音,一邊工作一邊哼,驅走身體的疲勞。經過不斷地時間思考,勤加練習,這些動作變成了舞蹈,這些聲音變成了歌曲。”
神話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是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狀態和藝術形式。在藏族舞蹈曲背哈腰這一動態形象的產生中,生產勞動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舞蹈的主要內容以模仿為主,舞蹈的主要功能有消除勞動疲勞,同時給人娛樂感。
(2)擬獸說
在論述原始舞蹈的時候,人們常常引用《尚書·益稷》中的一些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鳥獸蹌蹌、鳳凰來儀”等,藏族舞蹈中有許多模擬鳥獸的動作,如模擬雄鷹展翅,駿馬奔騰。因為鳥獸一般都是四肢著地,所以人們在模擬鳥獸的動作時就要曲背哈腰,表現出鳥獸的特征,例如牦牛舞、獅舞、孔雀舞等,有的在藏戲的表演過程中穿插表演。因此,從上述記載和現今原始舞蹈遺存的舞蹈動作中推斷,曲背哈腰的產生與模擬鳥獸舞蹈有關。
2.宗教信仰
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在當地產生的信仰基礎發展而來的土著教藏族苯教,二是在政權建立后從全國各地的佛教傳入高原后發展而成的藏傳佛教,三是流傳于當地的一些土生土長的當地信仰,存在著原始的氣息。在這些宗教的影響下,藏族人民從生下來就帶著一種虔誠的心理,對于神靈有著盲目的敬畏,所以在原始藏族舞蹈中一些敬神祭祀的舞蹈作品中就會出現曲背哈腰的動作,以表示對佛祖對喇嘛的尊敬。因此,久而久之,這種舞蹈形態就滲入到藏族舞蹈的本民族特征中,使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特征。
3.地理環境
青藏高原廣袤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高原上空氣稀薄,大部分都是山路,藏族人民為了節省體力,形成了高原獨特的“一順邊兒”的美,而在高原上跳舞就更是需要體力的一個事情,所以在載歌載舞的時候,人們為了節省體力,大部分動作節奏不會很快,且很有規律,舞蹈形態也會自然形成曲背的狀態,更類似于生活狀態下的隨性起舞。因此,筆者認為曲背哈腰的舞蹈姿態與當地的環境有相當的關系。
1.表演形式
舞蹈中的曲背哈腰是舞者在舞蹈時上身前傾大約30度,成屈背彎腰的一種體態。屈膝顫,上身前仰,雙手放在跨部兩邊,隨著上身的擺動自然的前后擺動。這就構成了曲背哈腰在舞蹈中最基本的體態運用,在傳統的藏族舞蹈作品中常出現這種基本體態,前屈步的前進,后退,旁移,都伴隨著上半身的晃動和曲背哈腰,幾乎在整部舞蹈中貫穿始終。但是現代的加入不同現代編舞技法的藏族舞蹈作品就會盡量不重復這種體態的運用,只有表現某種特定的情緒或特定年代感的場景時才會出現。
2.服飾道具
藏族人民喜歡用自制土布和羊毛紡織的毛毯和氈帳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高原上晝夜溫差極大,早晨氣溫低時披上毛毯,中午氣溫高時將毛毯系于腰間,并且將一些藏刀、奶勾和貴重物品同樣系于腰間。外出放牧都是離開氈帳一天,生活用品和貴重物品都是隨身攜帶,因此身上大多比較厚重,但這種穿著的好處就是既保暖又具有裝飾價值,非常實用。
當他們隨性起舞時,隨著身體擺動而飄然在身體兩側的長長的彩袖,讓人看了覺得活力四射,熱情澎拜。然而,服飾的厚重也會讓舞者在舞動時覺得吃力,因此舞者將服飾中的長袖借助要不得力量輔助揮動手臂,使長袖揮舞起來。所以,就必然要彎下腰,借助更大的力量利用慣性將袖子甩的高高的,將彩袖漂亮的舞動起來圍繞在身體兩側做各種高技術的舞蹈動作。舞者靠腰的力量,繞,擰,垂,踏,靠跨的力量蹲,靠,擰,繞,將袖子作為道具,又將袖子變為舞蹈的一部分,烘托了熱烈的舞蹈氣氛,表達內心的激動心情。在這個時候,一個舞者的動作完全發泄情緒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振幅擴大由內而外,在“曲背哈腰”的幫助下,這樣的“曲背哈腰”體態自然體現在舞蹈表演中。
1.體現了民族舞蹈的動態文化特征
在藏族傳統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在古代藏族民間歌謠中和眾多舞蹈論述中,都出現了什么是舞蹈、形體運用以及“舞蹈藝技”等舞蹈理論,是古代論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論部分,“曲背哈腰”體態多次出現在藏傳佛教的寺廟墻上,以及古代流傳下來的石窟中,而在“舞蹈藝技九”理論中更配有插畫描述“俯身”“塌腰”“前傾”等詞語形容曲背哈腰的體態,并把這些優美的舞姿看作是“精美工藝”。這些文化遺產中首先把舞蹈定位于人,以及人體所做出的各種動作,表現著當時當地人的思想情感。
2.對藏族舞蹈歷史中的動態文化傳承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在這里,我們不單單是分析“曲背哈腰”的含義,還透過這一個簡單的動作分析它所帶來藏族舞蹈的文化傳承,即順應自然規律和文化發展規律,與人民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才使得“曲背哈腰”這個動態在歷史文化中傳承下來。
3.代表藏族舞蹈的一種動態文化符號
首先,它具有傳承歷史的文化痕跡,從原始時代藏族舞蹈“羌姆”的記載到改革開放的“翻身農奴把歌唱”,這些具有時代氣息的藏族舞蹈作品中,都有它的存在。其次,它歷經地理環境和政治文化的不同而保存了下來,不僅有著藏族人民的勞動生活的結晶,更加代表著藏族舞蹈的不同之處。因此,它代表了藏族舞蹈的一種動態文化符號。
[1] 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發展史[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1 :319-320 .
[2] 尕藏·論藏族舞蹈中“俯身體態”的成因[J].西藏研究 ,2011年6月第3期.
[3] 淺談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EB].http://www.chinadance.cn/ article-24908-1.html
楚歌,女,無職務,全日制研究生研一,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