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琛 (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330098)
“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文化價值觀構建路徑
秦 琛 (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330098)
抗戰題材影視劇是我們國家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產品,是民眾了解歷史、解構自我的重要途徑。然而近幾年來,在紅色題材的庇護下,一大批“抗戰”神劇粉墨登場,不斷的挑戰著民眾的情感態度與認知底線。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不僅要警惕這種藝術產品的過度表現和泛娛樂化,更要通過提高創作者的思想道德修養,社會環境下的民眾教育,加大審查力度,防止影視劇生產的商業邏輯綁架藝術行為,不斷的為“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文化價值觀構建重塑的路徑。
抗戰;影視劇;文化價值觀;構建路徑
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藝術規劃課題一般項目“抗戰題材影視劇的價值觀重建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G2015094)。
作為歷史題材影視劇,本該順應宏大藝術形態和民族大義的話語需求,然而近幾年來的“抗戰”神劇的出現,在商業化和利益的不斷驅使下,以其偏離事實的故事情節和天馬行空的胡亂嫁接成為了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產物。2016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一則關于《中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進一步整治抗戰“神劇”“雷劇”,對出現問題的制作、播出機構作出相應處理。重建“抗戰”題材影視劇的價值取向,不僅需要加大審查力度,更要提高受眾品味,加強影視劇創作者的職業素養和業務素質建設,堅持藝術的“二為”方針。
抗戰神劇的出現是藝術工作者普遍缺乏嚴謹的創作態度和扎實的史料考究的結果,劇中所宣揚的錯誤價值觀歪曲了歷史的本來面目,使得作品的傳播編碼失真,其社會意義也蕩然無存。形而上學歷史觀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創作者對于真實歷史的認知缺乏,肆意丑化、弱化對手,游戲化的激進民族主義傾向,讓民眾沉浸在虛幻的、自我編織的夢寐中,面對重大的歷史題材過度的消費化,娛樂化,缺少基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信仰。
任何藝術虛構都不應當是憑空捏造出來的,而必須是在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抗戰題材影視劇雖然不可能沒有虛構的成分,但是要以不傷害真實的歷史為前提,既要給民眾帶來極大的自信心和認同感,又要避免自我膨脹,把握好真實歷史與藝術歷史,區分好藝術虛構和藝術虛無,在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
不僅如此,文藝工作者對于創作偏差的反思,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也是很有必要的。故事鋪陳罔顧歷史真實,戰略戰術違背軍事常識,人物關系脫離戰爭主線,創作者不洞悉歷史,不觀察生活,不了解戰爭,不進行調研,任意的胡編亂造和憑空嫁接有悖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因此,要加強對于劇作創作團隊業務素質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與管理,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抗戰神劇的大肆傳播,而國家的軟實力輸出更離不開文藝工作者對于歷史的正確認識和積極解讀。
美國社會學者所E·卡茨所提出的受眾效果“使用與滿足”理論,深刻的揭示了受眾在選擇大眾媒介時的盲目性和“儀式化”,過分強調個人的情感喜好與心理因素。重要的是,受眾鑒別能力和審美取向也影響著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傾向。受眾品味的低俗化,不斷的導致影視作品的過分娛樂化,來滿足觀眾的胃口。在長期的教育缺失下,民眾缺乏正確的歷史觀,在情感上過分偏激,也為無腦影視劇的產生創造了土壤。
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曾經形象的把那些注重自我意識,很容易收到大眾傳播影響的受眾成為“容器人”。他們在接收影視劇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過分強調劇情所帶來的視聽感知,喪失了基本的明辨是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模糊的意識和自我夢寐下絕望的催眠。
因此,我們首先要加強國民的基礎性文化教育,明辨正確的是非觀和歷史觀,尊重知識,尊重真相,以辯證的思維和敬畏的態度正視歷史。其次,培養正直的民族認同感,擯棄狹隘的民粹主義,對于日本國民特質,尤其是軍國主義余毒有著清醒的認識,在反思中總結經驗,不可“一刀切”,以偏概全,避免極端的民族主義思潮的膨脹。再次,受眾應自覺自知的提高自身品味和審美取向,重建正確的觀影價值觀念,廣泛的涉獵該類題材的優秀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后,加強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宣揚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我們國家,民族的文化給予充分肯定和積極的態度。
在消費主義大肆橫行的當今社會,對于意識形態的管控和利益的攫取是抗戰影視劇生產的主要社會語境。抗戰劇的產制同樣要為社會政治權利和經濟效益服務,這種創作過程不單單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意識形態所組織而成的符號編碼,文化產品產業化,被納入商品經濟的軌道,就要以市場邏輯作為依據。為了提高收視率,盡可能的讓節目具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從而符合受眾內心的需求。
然而,這是一種典型的商業邏輯綁架藝術存在的行為。抗戰題材影視劇文化產業的增長突飛猛進,有目共睹,這種劇作是在國家意識形態和文藝作品產業化的兩個緯度中展開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不能成為市場的奴隸。”藝術產品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靈魂,被市場所掌控,在其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等方面就會毫無未來。因此,除了要建立良好的產業環境,加大地方電視臺的戰略性調整與改革,還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能簡單的“唯票房論”,加強審查機制,限定該題材作品的市場準入,充當好傳播“把關人”的角色,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
正確的影視作品文化價值觀,應該是建立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下,對于藝術作品的符號語言進行合理的定義,通過對于社會環境下民眾教育缺失的修正,提高受眾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正確的審美取向,堅持藝術的“二為”道路,弘揚正直的民族意識形態,確保今后主流影視劇作品創作在堅持實事求是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體系下進行,尋找到抗戰題材影視劇文化價值觀構建的正確方向和路徑。
[1]何天天.抗戰劇在國家形象傳播中的作用——從經典抗日劇到“抗日神劇”[J].新聞愛好者,2016(2):75-78.
[2]杜穎. 新時期抗戰題材影視劇娛樂化現象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3]白艷芳. 影視劇的社會教育功能及其價值取向[D].太原理工大學,2014.
[4]侯亦菲. 消費文化環境中抗日題材電視劇研究[D].新疆大學,2015.
[5]裴萱. 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文化產業學分析及理論反思[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7-55.
秦琛(1989-),男,山西太原人,碩士,江西科技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影視美學、電影創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