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智敏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50000)
運用高校美術教育契機,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培養
謝智敏 (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350000)
美術教育憑借其自身特有的情感和德育功能能夠有效的培養高校大學生審美能力、創造能力、藝術素養與道德節操等。在高校美術教育進程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積極的對現存的美術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創新以及開拓校園文化資源均能夠協助高校落實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
高校;美術教育;大學生;理想人格;培養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營,而美術教育是藝術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育在培養高校大學生理想人格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其是建立在創作者情緒情感體驗基礎之上的,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創作者可能超越世俗的束博,內心升華到一定的境界與高度。高校重視美術教育這一教學內容,對大學生的審美情趣起到了導向的作用1,其是以審美活動為載體,以此去豐富與完善學生的情感品質,使其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個體心理成熟化的目標。
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目前高校美術教育通常涵蓋以下三方面的內容2:對美術知識的傳授、對作品創造能力以及欣賞能力的培養與鍛煉。美術教育在高校中有專門的院系,也有非專門的院系,對于非專門的美術院系,美術教育工作的開展大體上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美術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教學課程,使學生在集中式的教學課堂環境中領悟美術這一傳統藝術文化的內涵與精髓,二是借助學生社團以及校園文化生活的渠道實施美術教育。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教委就頒發了《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高效對美術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也做出了將藝術類選修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以及學分體系中。
(一)合理的應用民族傳統文化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精神
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始終被視為藝術的珍寶,其彰顯的是民族精神,同時也將民族情感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在提高學生生命品味,健全理想人格精神方面發揮關鍵性的作用。高校美術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優秀藝術作品賞析的過程,那么高校要想借助美術教育這把“利刃”去完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理想型的道德品質,此時教師就應該全力的頌揚真、善、美的藝術價值,有針對性的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結合信息化時代運轉的特征,有效的將民族優質文化精神滲入其中,使高校大學生的民族性審美特點與時代性的審美特點有機的整合,協助當代大學生構建愛國主義情懷以及現代化的藝術審美理念。總之,中國畫和書法藝術這類民族傳統文化在美育中的滲透,陶冶、完善、升華了大學生的人格品質3。
(二)落實美術教育機制創新改革的目標,協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術價值觀念
美術教育專業機制創新改革一般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入學考試項目、教學內容、人才培養規格等。而改革創新具體的體現形式是將中國畫、書法等內容添置在入學考試體系中,重點考察學生對藝術作品內涵感悟能力、審美方向以及趣味領悟的程度等,采用多重性評價的形式,具體是指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愛情與道德素質有機整合。
在美術教育進程中合理的添加對古代名畫與古詩詞鑒賞等教學環節;重視美術學科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在教學進程中,教師應該樹立嚴謹治學的工作理念,堅持以德施教、寓教于樂、以學定教等教學原則,使學生的身心始終處于輕松而愉悅的模式中,從而使大學生在美育環境中萌生思想上的共鳴與反應,享受藝術內涵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審美情調與能力。也就是說美術教育專業機制創新改革目標的落實,使高校學生對審美的理念、美學的價值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會,這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優雅品行的發展起到了正向引導的作用4,為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建立健全奠定基礎。
(三)在多彩校園文化資源的協助下創辦第二課堂美術教育環境
當今時代,各大高校對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大型“工程”賦予了很高的重視程度,主要體現在硬件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力度逐年的增加,這就為美術教育創設第二課堂這一教學環境鋪路墊石。優質的美術教育環境一是物質環境體現出美感,具體是指建筑設備布置規范合理、校園環境清潔;二是精神環境體現美感,比如優良的校園風氣以及融洽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等。在優質的第二課堂美育環境中,教師應該徹底的打破單純性技能傳授的教學模式,拓展美育范疇,實現強化大學生審美理念以及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開展由美術、音樂、文學、歷史、道德等學科內容組合的美術綜合性實踐教育工作,使學生的審美素質實現升華的目標,此時大學生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與表現能力勢必會同步的提升。
此外,在第二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創設“角色參與式”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正確的審視自身的內在品質,繼而深刻的反思,從而有效的調整自己對藝術審美的價值理念,最后重新定位自身的審美觀念,在體驗的過程中大學生的審美實踐和審美創造意識實現整體的提升,對美的內涵有全面的認識與理解,也就是說第二課堂的創設與啟用,在塑造大學生理想人格方面發揮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古人云:“品格不高, 落墨無章法”“畫品即是人品”,也就是說學會做人是落實美育教學目標的根本,而高校美術教育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生品格,使他們提高對學術理論與素養學習的重視程度,在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集體主義合作精神,協助現代大學新生塑造正確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觀念、領悟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 培養與強化他們堅強的韌性、自信且謙虛的心理環境,樹立敬業與奉獻的時代精神以及對真善美追求的信念;此外高校美術教育也是輔助大學生完善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渠道,使當代大學生在復雜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擁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道德失范行為出現的幾率。
總之,在現代化社會中,高校應該緊緊的抓住美術教育這一素質教育的良機,為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打下扎實的基礎。而借助美術教育環節強化大學生的人格與品質,可以采用的方式是多樣化,本文作者只是淺淺而談,高校藝術教育者應該樹立創新意識,不斷的對現行的教學手段與形式進行改革創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策略,從而產生巨大的合力作用,是美術教育真正成為培養高校大學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渠道。
注釋:
1.范寶龍.論高校美術教育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培養[J].教育導刊,2009(3):43-45.
2.吳鴻昌.試論高校公共美術教育的現狀及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24):112-114.
3.伍云秀.淺論藝術教育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影響[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1(2):60-62.
4.李炎峰.淺談高校美術教育如何滲透學生道德教育[J].群文天地,2011(12):150.
謝智敏,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幼兒園環境創設,大學本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