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玉紅
?
化學符號語言的特點及讀法研究
□伊玉紅
摘 要:本文對化學符號語言的特點進行了概括和歸納,并結合漢語的語法特點,從化學介詞的使用和修飾詞頭的應用兩個方面,通過示例分析了化學符號語言的讀法特點。
關鍵詞:化學符號 符號語言 讀法
語言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所特有的交流工具,能夠將人類思維的抽象形態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門學科均有自身獨特的學科語言,掌握學科語言是每一個學科領域研究者所必備的技能,也是跨入該領域的第一道門檻。猶如呱呱墜地的嬰兒,學會語言表達是人生開始的第一步。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是探究物質結構及其性質規律的學科。化學語言則是人類對化學學科進行長期探索的進程中,為了表達化學物質、再現人類的思維過程而形成的科學語言。通常情況下,化學語言可分為三大類:文字語言、圖表語言以及化學符號語言[1]。其中,化學符號語言是區別于其他學科語言最明顯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特點。
化學符號語言是化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承載化學知識的作用。隨著化學這門學科逐步發展和壯大,為了便于書寫和記錄,化學符號語言應運而生。作為化學學習者溝通交流的工具,化學符號語言既與漢語語言有著相通之處,也有其獨創性的一面,下面將化學符號語言的特點歸納如下。
(一)抽象性特點
符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根據需要所創造的一種標記,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按照符號學家羅蘭·巴特的理論[2],一個符號是由“能指”和“所指”兩部分構成的,能指即一種物質的中介物,所指為其心理再現,所指和能指結合為一體的過程則是“意指”,其產物便是符號。如化學符號語言中常用的加熱符號“△”,能指為火(或其他熱源),所指為加熱,例如:漢語表達內容為“對高錳酸鉀進行加熱,生成二氧化錳、錳酸鉀和氧氣”的句子,可以通過抽象的化學符號語言結合而成的化學方程式來表達:,若沒有一定的化學知識背景,則很難理解這一串相應的化學符號的意義,充分體現出其抽象的內涵和特征。
(二)簡明性特點
化學符號語言是化學學習者用于傳達信息的方式和工具,因此,符號語言是否簡明扼要、能否讓讀者一目了然,極大地影響到信息的有效傳遞。現行元素符號(原子序在100以內)為元素拉丁文名稱的首字母大寫或再加上一個相應的小寫字母來表示。如常見的鉀元素的符號表示為“K”,鈣元素的符號表示為“Ca”,利用化學符號表達各種化學式及化學反應,能夠使讀者一眼便看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若使用繁冗的文字語言表達,則會顯得繁瑣,也不利于理解及交流。例如,阿莫西林成份的化學式為C16H19N3O5S·3H2O,若用漢語表達其復雜的結構特征,很多篇幅也不一定能表達清楚,而化學符號語言的發明,卻輕松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正如溫德爾里希(Rudolf Winderligh)[3]所說:“化學式是而且仍將是物質組成及物質間所發生過程的可以想象的最簡明的表達方式。”
(三)準確性特點

(四)通用性及規范性特點
化學符號從混亂到統一,歷史進程較長[4]。如今,化學符號的使用在國際上基本已達到規范化、標準化,極大地推進了化學學科的發展。化學符號經過長期地演變,現已成為各國化學研究者交流的通用語言,使其具備了國際化的特征。譬如化學式H2O,任何具備一定化學基礎知識的人,都能夠明白其所指代的含義。如一個玩笑所說:假如你走出國門,口渴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的時候,只要將化學符號H2O寫出來,別人就會明白你需要水。
通常情況下,化學符號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元素的化合價(如符號為N+1a,讀作:鈉的化合價為正1價)、離子符號(如符號Ca2+,讀作:鈣離子)、元素符號(如符號Fe,讀作:鐵元素)、化學式(如符號KI,讀作:碘化鉀)、化學方程式(如符號Ca(OH)2+CO2=CaCO3↓+H2O,讀法為: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5]。在以上幾種類型當中,作為化學符號語言中最常見的化學式,其讀法和漢語的關系最為緊密,能夠清晰地呈現出漢語語法習慣的脈絡。下文以化學符號中的化學式為例,探究化學符號語言的讀法特點。
(一)化學介詞使用及讀法
化學介詞[6]指的是化合物中基本結構組分間互相結合關系的連綴詞。常用的化學介詞有“化”“合”“代”“聚”4個。
在化學符號語言的讀法中,化學介詞通常被用來連接兩個名詞,例如符號為H2S2O3的物質,漢語讀法為:硫代硫酸,即硫酸(H2SO4)中的其中一個“O”被“S”所代替,形成了H2S2O3。在漢語中,“代”作為“代替”之義時,詞性為動詞,而在硫代硫酸(H2S2O3)這個名稱的讀法中,“代”作為連接“硫”和“硫酸”這兩個名詞的詞,為化學介詞,表示元素之間相互結合的關系。
再如,“化”字常出現在“某化某”式的結構中,既可以表示“化合”反應,也可以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之間發生“化合”行為的過程,因此,“化”既是動詞,也是名詞。例如:NaCl的漢語讀法為:氯化鈉。從其字面意思探尋而知,該物質由“鈉”和“氯”兩種物質“化合”而來,代表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化”作為連接“氯”和“鈉”這兩個名詞的詞,為化學介詞,也能夠表示元素之間相互結合的關系。
(二)修飾詞頭應用及讀法研究
在化合物中,每種元素的化合價常常呈現多種價態,為了區分這些不同的價態,在化學式讀法中,引入了修飾高低次序的詞,漢語中稱之為“詞頭”。在詞頭的輔助下,能夠對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價進行描述和區分。化學中常見的修飾詞頭及其在化學符號語言中的應用如表1所示。

表1:常見的修飾詞頭及其在化學符號語言中的應用
從表1中可以看出,詞頭的運用一般是以形容詞和名詞結合的情況出現,形成“形容詞+名詞”的“形名詞組”,如“高”“亞”“次”等漢字在這里為形容詞,“氯酸”為名詞。在化學中,類似的詞頭還有“偏”(如偏氯酸鈉)“原”(原硅酸)“過”(過氧化鈉)和“超(超氧化鉀)”等,相同的名詞被不同涵義的詞頭所修飾,能夠表達千姿百態的化學物質,以此來體現看似相似的物質間本質上的差別。例如,漢語中的“大熊貓”和“小熊貓”屬于不同的兩個科,具有本質上的區別。限于化學學科的專業性,各種詞頭的運用在此不一一解釋。
由上文可知,化學符號語言從誕生到如今逐步規范、統一,形成了帶有濃厚的漢語文化色彩的語言名稱,這也凸顯出漢語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及強大的生命力。作為一門獨創的學科語言,化學符號語言有其特點和規律;同時,由于化學符號語言的工具特性,縱使其千變萬化,漢語的語法特色和習慣對其讀法的影響也仍有跡可循。
參考文獻:
[1]徐秋云,李遠蓉.試論化學語言及其教育價值[J].化學教育,2006,(9):11-14.
[2]李爽.視覺符號的抽象程度與意義表達[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21-23.
[3]郭保章.論化學命名法和化學符號的歷史演變[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3):41-47.
[4]許國良,王兵,陳占華.化學語言史研究 (Ⅰ)——化學符號的產生與發展[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4):75-80.
[5]遲少輝,王祖浩.化學符號認知規律的微觀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王寶瑄.1980年《無機化學命名原則》介紹[J].化學通報,1983,(2):57-58.
(伊玉紅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