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朔
論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
張朔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含山縣供電公司 安徽含山 238100)
行政管理并不是某一具體社會形態下的產物,其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其具體的表現形式也存在差異,所以結合時代特征,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研究,并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是政府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展開研究,為政府職能轉變提供參考。
法治;行政管理方式;創新
行政管理方式即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政府機關在發揮行政職能過程中所應用的方法和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部門逐漸認識到行政管理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進行不斷的改革,以此推動政府機關與社會公眾建立和諧有序的密切關系,不斷優化政府的社會形象,可見結合時代的特征,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傳統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以表現出以政府為中心的特點,這直接導致行政管理方式在執行過程中,會在主觀上忽視人的主體性,以強制性的命令為主要的管理方式,構成不對等的管理環境,使人民群眾合法的利益在行政管理中可能被侵害,影響政府的社會形象[1]。傳統行政管理方式單一性和單向性特點就是其忽視人類主體性的具體體現,這種管理方式不僅會使政府管理部門自我優化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打擊,影響行政管理的執行效果和效率,而且會使政府行政管理的預期功能難以發揮,甚至使政府和人民群眾發生直接的關系沖突,導致行政管理成本提升,影響社會穩定。而法治視野下,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要求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過程,這使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缺陷更加受到關注,在此背景下,對我國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已經成為我國政府部門發揮行政職能的基本前提,現階段我國政府部門提出政府職能轉型,實際上就是推動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的具體實踐,這是我國政府順應依法治國國家政策的具體體現。
2.1 對單向傳播方式進行創新
現階段行政管理要突破政府中心模式,向服務中心轉變,所以在行政管理思想中要強化政府部門為民做主、由民做主的理念,推動其向服務型、集約型政府轉化,這要求政府部門在進行行政管理的過程中有意識的改變過去單向管理的方式,通過建設有效的反饋機制,將人民群眾的主觀意愿和建議有效的接收,這種互動式的管理方式是法治社會特征的具體體現[2]。因為行政管理并不具有強制性,政府部門的行政管理職能并不是強制人民群眾履行政府的命令,而是在依法治國政策指導下,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以行政的手段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為人民帶來更大的利益,這需要人民群眾在參與行政管理的過程中自覺接受行政管理,可見在原有單向傳播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實現互動參與具有必要性。
2.2 對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開展程序進行創新
在行政管理作用范圍不斷擴大的現實情況下,我國傳統行政管理方式在協商性、契約性、非強制性等方面的不足逐漸顯現,已經成為制約法治理念落實的重要因素,這直接導致行政管理方式的有效性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法治視野下,需要對行政管理的具體程序進行創新[3]。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我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對全面依法行政進行了強調,可見法律在行政管理中具有指導作用,需要通過法律對行政程序進行規范,使行政管理程序的互動性和非強制性在法律上被明確,以此通過法律的強制性降低行政權利被濫用的概率,在優化政府與民眾關系的基礎上,有效的縮減行政成本。換言之,在法治視野下,法律體系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被進一步強化,這要求行政管理方式結合法律體系進行創新。
2.3 行政管理方式的特點創新
在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空間不斷擴大的現實環境下,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強制性被不斷的削弱,單一性、單向性的缺點逐漸顯現,所以人們嘗試將人文關懷滲入現代行政管理方式中,通過更具彈性、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升人民群眾在行政管理中的參與性,例如在行政管理方式中創新性提出的協商方式、激勵方式等均是彈性、柔性行政管理方式的具體體現。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行政管理的彈性和柔性不斷強化的過程中,要加大法律體系的建設力度和監督體系的構建,這既可以使行政管理的平等性、民主性得到強化,又可以使行政管理的落實受到法律保護,減少行政管理機關與人民群眾的沖突,避免政府干預失效問題的發生。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現階段政府部門已經認識到法治視野下傳統行政管理方式具有諸多缺陷,不利于政府職能的發揮和政府形象的優化,甚至會影響政府和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并在實踐中有意識的結合當今時代法治特征對行政管理方式進行創新,這是政府順應時代發展的具體體現。
[1]劉 欣.論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J].管理觀察,2015,12:32~33.
[2]黃濤.研究法治視野下的行政管理方式創新[J].財經界(學術版),2015,22:64.
[3]王瑩瑩.法治視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創新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03:319.
D630
A
1004-7344(2016)27-0021-01
201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