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鐘林
目前法律還沒有明確界定信息類的載體應當怎么管理。拿U盤舉例,郵局的檢查其實不切實際,遇到U盤加密就無法打開,數據量超大的內容也無法做到當面查看。
具體看我國的《禁寄物品指導目錄及處理辦法》中的禁寄物品,鈾、鈷等各類放射性元素及容器,危險病菌,醫用廢棄物等,如果沒有專業儀器和人員,郵局和快遞都是無法檢查的。
我曾經在郵政部門工作過,海關有駐郵局辦事處,公安、安全機關也經常根據線索來郵局抽檢,國際進出口的快件,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也會定期來抽檢。檢查郵件快件是否安全,需要多部門聯合監督管理。
2016年《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礎數據規范》國家標準正式施行,規范要求快遞企業落實100%先驗視后封箱、100%寄遞實名制、100%X光機安檢等制度保障,欲從源頭上杜絕寄遞物流行業的安全漏洞。但現實情況并不樂觀,是否給快遞員每人配備一臺公安機關在用的手持身份證驗碼器還存在爭議,快遞公司也沒有技術能力保證消費者個人信息不被黑客盜取。此外,快遞公司本身不愿增加運營成本。
要想落實國家標準的3個“100%”,首先,應加強法律監管,掃除用戶對信息安全的擔憂。目前的郵政法律法規中還沒有涉及信息保護這一塊,相關部門應制定對快遞企業有約束力的條例,加大法律法規對快遞業個人信息保護的支撐。其次,應盡快落實快遞實名制的配套服務。此外,快遞公司要加強技術升級,公安、海關、檢驗檢疫等多部門通力合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快遞物流行業的安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