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琰
早在10年前,就曾傳出蓬皮杜要在上海建分館的消息,但此后卻沒了聲息
作為全球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法國首都巴黎更是以坐擁盧浮宮博物館、奧賽博物館、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蓬皮杜藝術中心”)等聞名。
但不久前,巴黎這些“藝術宮殿”遭遇了洪水危機。
2016年入夏后,塞納河巴黎河段的水位一度高漲,達到6米,坐落在塞納河畔的盧浮宮博物館和法國奧賽博物館宣布暫時閉館,并成立應對洪水危機小組,地下藏品陸續轉移。
“即便博物館地下儲藏室不會進水,但一旦塞納河水位超過5.5米,按規定也該啟動最底層儲藏室藏品的轉移工作。”巴黎市副市長布魯諾·朱利亞爾說。
日前,來上海籌辦“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特展的策展人羅朗·樂朋,以及蓬皮杜藝術中心國際關系主任米沙爾·西施科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也談到這次洪澇危機中的博物館。
博物館主要收入來源是門票
2012年12月15日,一位參觀者在欣賞參展作品《波倫布》。當日,“電場:超越超現實——法國蓬皮杜中心藏品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
《瞭望東方周刊》:最近塞納河遭遇洪澇災害,對盧浮宮等博物館有什么影響?
羅朗·樂朋:塞納河兩岸水災頻繁,因此巴黎一直有針對塞納河周圍博物館美術館的水災保護計劃。
比如,盧浮宮就有一個搬離計劃。1993年,盧浮宮整修時,新建了一些地下儲藏室,但地下室對抗洪水威脅的能力尤其薄弱,大約25萬件藏品儲存在容易受洪水侵襲的地方,其中大多數存放在地下儲藏室里。
如果只是一般的水災,我們會把地下室藏品運到較高的樓層;更嚴重的話,就會把重要的藏品轉移到巴黎北面一個叫蘭斯的城市,但這次并沒有那么嚴重。
雖然有保護計劃,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在災害來臨之前做好準備。對于像盧浮宮、奧賽博物館等這樣的國立博物館,法國有專門的水淹專項基金,基金由國家、巴黎市政府和盧浮宮三方面籌集,但專項基金還是比較缺乏。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政府鼓勵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尤其是公立博物館,那么法國博物館的資金來源是什么?
羅朗·樂朋:法國的博物館主要收入來源仍然是門票,大約能占到自有收入的70%。以盧浮宮為例,2014年門票收入6500萬歐元,占收入的64%;還有一些博物館近幾年一直在提高門票價格,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參觀票價由十年前的5.5歐元提高到現在的14歐元。
但近年來,公立博物館也開始推行部分免票的政策,如18周歲以下免費(歐盟成員國居民26周歲以下免費),每月設立免費參觀日等。此外,還有每年舉辦的“歐洲博物館之夜”,參加的博物館當晚免費開放至凌晨。
15萬朵人造仿真紅花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前的廣場上怒放
我覺得,像中國這樣強調公立博物館的公益性質,實行免費或收取很少的門票費,這會吸引更多的參觀者,讓更多人從中受益,但這需要政府投入很多的錢。
為什么選擇上海
《瞭望東方周刊》:近年來,上海舉辦了不少世界級展覽,如畢加索展、印象派大師莫奈展、雷諾阿展等。2016年10月,蓬皮杜中心也將在上海舉辦一場名為“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的特展。不少城市都在熱衷舉辦大師個展特展,你覺得原因是什么?
羅朗·樂朋:不僅是中國觀眾更傾向于喜歡個展特展,在美國、法國、日本很多地區的觀眾都是如此。一個或幾個藝術家的特展往往會比群展或者主題展更容易贏得觀眾的喜愛,從而獲得成功。
《瞭望東方周刊》:蓬皮杜藝術中心為什么會選擇上海做大師展?
米沙爾·希施柯:“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的舉辦,讓人想起蓬皮杜藝術中心和上海的緣分。早在10年前,就曾傳出蓬皮杜要在上海建分館的消息,但此后卻沒了聲息。
可以說,這次“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是一個臨時的蓬皮杜藝術中心。2017年是蓬皮杜藝術中心建館40周年,我們還會來上海舉辦慶祝活動,進一步與中國、與上海開展合作。
這次“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已經于6月11日在日本東京的東京都美術館開展。
對上海來說,從莫奈展到即將開始的“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些展覽注重展示的內容和品質,有質量的交流才會贏得觀眾的認可。
此次大師展,選取了從1906年到1977年期間藝術大師們的代表作,一年一件作品,包括杜尚、夏加爾、布列松、畢加索、馬蒂斯、賈科梅蒂、趙無極等。
從爭議建筑到城市地標
《瞭望東方周刊》:蓬皮杜藝術中心在建設之時就因前衛的建筑風格備受爭議,現在如何?
米沙爾·西施科:蓬皮杜藝術中心本身是一個非常前衛的建筑,外觀很像一座工廠,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并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這跟周圍的建筑風格在視覺上產生很大的沖突,因此當年很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
但我覺得,蓬皮杜這個建筑本身就是一個杰作,而這個杰作里面又容納了這么多杰作。
40年過去了,蓬皮杜藝術中心已經跟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并列成為巴黎三個地標式的藝術機構,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個城市地標。
蓬皮杜藝術中心變成了法國人、巴黎人最愛的文化地標,其他兩個博物館外國人參觀的比較多,而巴黎人法國人更偏愛于來參觀蓬皮杜藝術中心。
《瞭望東方周刊》:法國大型博物館參觀人數連年攀升,2014年盧浮宮吸引游客達930萬人次,居全球博物館之首,奧賽博物館和蓬皮杜藝術中心分別吸引游客430萬人次和345萬人次。你覺得還有改善的空間嗎?有什么期待?
羅朗·樂朋:巴黎雖然擁有很多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每年前來參觀的人數也非常多,但像盧浮宮、奧賽博物館、巴黎畢加索美術館這樣的大館,參觀者大多數為游客,法國或者說巴黎的當地人卻很少,而且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因此,我覺得法國的博物館有必要進行改變,主要目標是吸引年輕人。
怎么才能吸引年輕人?就是要一直更新,不斷地更新,多做年輕人關注和喜歡的項目,無論是展覽的內容還是呈現方式,都要符合年輕人的趣味。
捐贈藝術品可減免稅收
《瞭望東方周刊》:法國的博物館通過什么方式來豐富館藏?
米沙爾·西施科:以蓬皮杜藝術中心為例,我們每年用于增加館藏的預算約為100萬歐元,這個預算相對于現代藝術品價格來說不算太高。
但豐富館藏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捐贈,在法國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政策,捐贈藝術品可以抵稅。2003年頒布的贊助法規定了極其優惠的稅收減免制度,分別對不同主體、不同類型的贊助給予大幅度的稅收抵扣。
在稅收的激勵下,社會力量踴躍贊助博物館事業,2014年,盧浮宮收到的社會贊助達1200萬歐元,比上年新增55萬歐元,占全部自有收入的12%,是繼門票之后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瞭望東方周刊》:那博物館會經常性地出借館藏嗎?利潤有多大?
出借藏品換取收入已成為了博物館行業的慣例,法國許多博物館收藏大量名貴藏品,這些藏品通過短期出借的方式,尤其是國外巡展,為博物館帶來了豐厚收益。
奧賽博物館曾組織高更、梵高、莫奈等名家名作國外巡展,盈利1000萬歐元,用于填補該博物館大型維修工程的資金缺口。
盧浮宮2014年度報告顯示,盧浮宮有3萬多件作品在法國其他省份的博物館展出,2000余件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在借展上的收益達到500萬歐元,占全部自有收入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