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霞[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
偽滿洲國作家考
⊙陳霞[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摘要:偽滿洲國作家是鮮為人知的作家群體,他們真實地存在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們被遺忘于歷史的塵埃中。他們之所以一直被文學史雪藏,有很多時代原因,比如,身份界定、研究資料稀少、作家對自我身份的回避,等等。為了更好地研究偽滿洲國文學,本文將對偽滿洲國作家的生平、履歷進行粗略梳理。
關鍵詞:偽滿洲國文學偽滿洲國作家身份回避
2006年6月29日,《社會科學報》發表了華東師范大學劉曉麗的一篇名為《尋訪東北三四十年代“非著名作家”》的文章,此文提及到的偽滿洲國“非著名作家”有古丁、疑遲、爵青等“藝文志”同人——當然,這只是偽滿洲國“非著名作家”的一部分。這些陌生的、被歷史遺忘的“非著名作家”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偽滿洲國時期東北文學的領軍人物,他們為振興偽滿洲國文壇做出了巨大貢獻。毫不夸張地說,他們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文學的頂梁柱,如果沒有他們,偽滿洲國文學將是一片荒蕪。然而,這些所謂的“非著名作家”和偽滿洲國文學一樣并未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構建中,取而代之的是所謂“東北作家群”。這種以偏概全的文學史梳理顯然有違歷史真實,因為如果沒有偽滿洲國文學書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終究是一部殘缺的文學史記述。目前有關偽滿洲國文學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由于各種原因,目前所能看到的偽滿洲國時期文學出版物非常有限,即便個別圖書館有館藏,但也不輕易示人,當然這與對資料的保護有一定關系。至于收藏者手中的相關資料就更加難得一見了。其次,研究者們對偽滿洲國文學先入為主的主觀態度,嚴重影響了學術界對于偽滿洲國文學價值的客觀判斷。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曾不止一次地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偽滿洲國時期有文學嗎?”或者“偽滿洲國時期的文學有研究價值嗎?”我們姑且不論這些問題的答案究竟是什么,但這種先入為主的研究態度其實很容易將研究者們引入歧途。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偽滿洲國到底有沒有文學?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偽滿洲國文學的價值究竟有多少?那就需要研究者們以一種客觀、嚴謹的態度進行研究之后再得出結論。如果僅憑主觀意識對文學價值和文學意義進行臆測與評判,那就未免有悖學術研究的基本規律。偽滿洲國文學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它并不因為被人忽視就會煙消云散——歷史說到底是不能被遺忘的!另外,學術界對偽滿洲國作家的批評角度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是否依然以階級論作為評判標準就有待商榷。偽滿洲國著名作家石軍是“響濤社”“作風社”成員,1937年時已經發表小說三四十篇,字數不下五十萬,主要有短篇小說集《邊城集》(收錄《新境地》《深林地帶》《牽牛花》《混血兒》《非超人》《繭》《動蕩》),1938年由城島文庫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暴風雨》,1941年10月由滿日文化協會出版的長篇小說《沃土》,長篇《新部落》最初刊載在《藝文志》〔(1940.1(6).113-203))〕,后來被收入由大地圖書公司1945年出版小說集《新部落》中,小說集《麥秋》作為“作風文藝叢書”剛剛出版就被警察廳銷毀,長篇小說《橋》連載《藝文志》(1943年3期),小說《脫軌的列車》被收入《滿洲作家小說集》。以1935年為界,石軍的小說創作可分為前后不同階段。他早期“迷醉于葉靈鳳、章衣萍、張資平、穆時英者流的肉麻的戀愛小說,而有意模仿他們的技巧”,后來又轉向“盲目地對大地主和資本家做著近于調笑版的攻訐和侮辱”的小說寫作,這階段石軍的小說創作開始暴露偽滿洲國現實生活的陰暗面,寫他認為可憐的人物,小說取材大多來自偽滿洲國農村,運用大量的農村俚語,生動地刻畫現實生活,但僅限于表面描寫,缺乏一定的深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沒有“刺穿現實的‘里面’”。面對這樣一個文學風格多元化的作家,對他的文學批評就不能一味地僅局限于他某一時期的文學創作,要全面客觀、多角度地對一個作家進行了解和分析。而2002年出版的《黑龍江文學通史·第二卷(第六編)日偽統治時期的文學》中,主筆者鐵峰是這樣評價石軍的:“他的這些小說都是為日偽的所謂開拓邊疆、建設邊疆服務的。有的作品政治色彩很明顯,如把抗日聯軍罵作‘胡匪’‘跳梁的丑類’‘跳梁于三江密林地帶的趙尚志匪’……一看便知作者擁護什么,攻擊什么。有的作品必須了解他的創作背景,單看作品的內容,不但不能正確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甚至或錯誤地認為小說在描寫邊疆人民的生活?!睍呵也徽f這段評語的對錯,有關文學批評一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但是有一點筆者存有很大的疑惑,鐵峰是如何根據時代背景解讀石軍作品的?所謂的“政治特色”僅憑幾個稱呼就可以蓋棺定論?這似乎太過草率了。僅憑石軍小說集《麥秋》作為“作風文藝叢書”剛剛出版就被警察廳銷毀這一點,就有足夠的理由證明石軍絕對不能算是迎合日偽當局的漢奸文人,至于他描寫的農民底層的生活則完全是出于對當時客觀存在的歷史事件的敘述——日偽存在大量的移民問題,建設新部落是事實,這些都無法上綱上線到石軍為日偽歌功頌德上面,而且據筆者看到的石軍小說創作,也確實沒有明確的政治傾向。至于對趙尚志等人的稱呼問題,回歸到當時的社會背景,日偽政府對文學出版物有嚴格的審查制度,作家若想作品順利發表,或多或少都有些曲意迎合的地方,而且偽滿洲國很多作家都寫過歌頌大東亞圣戰的獻納詩,這其中就有梁山丁等知名作家,但研究者們也沒有將其定位為“漢奸文人”,因為,在日偽統治下知識分子為了生存難免會采用些權宜之計。而且根據《偽滿洲作家論集》中有關石軍的個人履歷可知,石軍的文學創作與他個人的生活經歷之間有很大的關系,其中并沒有證明石軍有親日傾向的材料。石軍在《我與小說》中明確總結了自己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其中也并無所謂派別或者迎合當局的蛛絲馬跡,他只是從最初的小資情調回歸到了現實主義寫作中,而且石軍的文筆非常流暢,語言刻畫生動,在語言運用、小說情節設置方面可以與小松媲美。這樣一位多產、優秀的作家的作品被簡單地界定為“美化日偽統治的小說”,似乎有點兒牽強附會。筆者認為,評判偽滿洲國作家作品不能一開始便帶有主觀臆斷的情緒,應以平常心態閱讀文本,結合偽滿洲國大的歷史背景,這樣才能發掘文學作品表層敘述背后隱藏的別有洞天的文學世界。
穆儒丐就是一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發掘的偽滿洲國作家。穆儒丐是中國最早用白話文創作小說的作家,他前衛地跟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腳步,創作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香粉夜叉》,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態度并非是一味吹捧、盲從。他冷靜、辯證地看待新思想與舊道德之間的沖突問題,究竟如何協調二者之間的沖突問題,他采取包容的態度——即“兼愛主義”,并將“兼愛主義”貫穿于他的小說創作中。穆儒丐的小說創作不但引領了偽滿洲國小說寫作的新風尚,而且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也起了不可磨滅的推進作用。另外,由于偽滿洲國多民族構成的特殊性,導致其多種語言文學創作同時存在。偽滿洲國官方認定由漢族人、滿族人、朝鮮族人、日本人、俄羅斯人等,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異鄉人組成了偽滿洲國。因此,偽滿洲國文壇的作家不僅僅包括中國作家,還有俄國作家、日本作家、朝鮮作家等,這種跨地域的民族融合為偽滿洲國文學寫作多樣化埋下了伏筆。這些不同民族的作家齊聚偽滿洲國,他們共同構建了具有濃郁異域風情的偽滿洲國文學世界。此外,偽滿洲國女性作家的研究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部分,除蕭紅、梅娘外,偽滿洲國文壇還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女性作家,如吳瑛、但娣、冰壺、藍翎、楊絮等。這些女作家中楊絮是比較特別的一位,她集演員、作家于一身,在偽滿洲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她的身上顯示著新女性對自我生活的追求,但由于某些歷史原因這些作家被冰封或者遺忘是非常遺憾的。偽滿洲國文壇被一群充滿活力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占領,他們拼搏向上,有自己的文學理想與文學訴求,盡管他們之間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但這并不妨礙偽滿洲國文學的繁榮發展,恰恰由于各個文學流派之間的爭端促進了偽滿洲國文壇的多樣性發展?!八囄闹尽迸?、“文選”派、“文叢”派的作家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了偽滿洲國文學的發展軌跡,為后人研究偽滿洲國文學留下了豐富的材料。除此之外,很多偽滿洲國作家在小說寫作之外還進行大量的詩歌、戲劇、文學批評等寫作,如古丁、小松、梁山丁、石軍等。
目前有關偽滿洲國文學發展的研究還處于文獻整理的初級階段。盡管日本學者岡田英樹的《偽滿洲國文學史》、劉曉麗的《異態時空中的精神世界——偽滿洲國文學研究》等偽滿洲國文學研究專著已經陸續出版,但這些研究成果只是偽滿洲國文學研究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冰山還隱藏在歷史的塵埃中。令人欣慰的是,偽滿洲國文學研究也陸續地進入了年輕研究者們的視野。根據筆者不完全統計,目前相關的博士畢業論文有:2008年吉林大學李彬的《戰爭背景下東北淪陷區文學與外來文學關系研究》;2012年東北師范大學祝立新的《〈滿洲時代〉及其評論》;2012年東北師范大學佟雪的《淪陷初期(1931—1937)的東北文學研究》(以偽滿洲國《盛京時報》《大同報》《國際協報》文學副刊作為文本分析的切入點);2012年吉林大學詹麗的《東北淪陷時期通俗小說研究》;2013年東北師范大學王越的《東北淪陷時期文叢派與藝文志派比較研究》,等等。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批評界也應該相應地加快腳步,對偽滿洲國文壇作家作品的研究不能僅僅局限于表面的歷史評判,因為,偽滿洲國的存在決定了作家作品具有相當隱蔽的批判意識,如果只是片面地對偽滿洲國作家作品做出主觀評價,那是有失歷史公允的。本文只是一個初級文學研究者憑借自己的感覺而做出的膚淺的文學評判,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很多問題還尚未解決,筆者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期待更多的業內人士對偽滿洲國文學的研究做進一步的推進,相信距離偽滿洲國文壇浮出歷史冰河已經不遠了,因為冰山一角已經漸漸浮出水面。
偽滿洲國作家:
趙鮮文,“東北文學研究會”成員,曾用筆名于揚、鮮羊魚、趙子悲、老旭等。“九·一八”事變前在老東北大學文科學習時期,即從事新文學寫作,出版散文小說集《昭陵紅葉》,長篇小說《淚痕》(連載《盛京時報》1927.11.2—1927.11.30)。他是東北文學的開拓者之一。他的短篇小說《北溝子》,曾發表于“七·七”事變前的上?!段膶W》雜志。東北淪陷時期繼續為沈陽《新青年》月刊撰稿,后應《華文每日》雜志邀請,以鮮魚羊的筆名發表了紀實小說《到北京去》。另還著有短篇小說《金錢世界》《家庭慘》《看墳人》等。其作品貼近現實,盡管故事情節稍顯簡單,但在當時東北文壇也確實開啟了寫實、關注農民小人物命運的新風氣。
陶明浚(1894—1960),字犀然,別號豫園,沈陽市東郊上高士村人,蒙古族正藍旗,家中世代為武官。他是東北現代文學史上一位較有影響的作家。1913年8月考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學,1916年中學畢業,留校作國文教員。1917年進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學習,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帶領全班同學示威游行,并參加火燒趙家樓。1920年秋大學畢業,到奉天文學專門學校任國文教員。1921年到奉天省立高等師范任教。1923年秋,東北大學成立,被聘為文學院教授,并兼任“清史館”纂修等職,參加了《奉天通志》的編寫,其間在報刊上發表了很多詩文,并以駢體文著稱當時文壇。1927年他在沈陽創辦《新亞日報》和達德中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逃亡天津,任河北省政府秘書,1934年回東北,任長春教員講習所教授,1937年任吉林師道大學教師,講授漢文,1946年8月任遼寧省圖書館副館長,1948年3月到北京,1960年5月2號逝世。陶明浚是位非常高產的作家,先后出版了詩、文、文藝理論和小說共一百多種,還有大量遺稿未來得及出版。著有《荀子釋義》《沈南詩文初集》《文學評論》《沈南叢書》《詩說雜記》《豫園志異》《紅樓夢別本》《紅樓三夢》《紅樓夢傳奇》《新續紅樓夢》《東游記》《呂仙全傳》《湯公案》(連載《東滿報》1943.8.20—1943.12.24)、《玉人影》(連載《通化新報》1943.6.2—1943.8.31)等。
趙恂九(1905—1968),原名趙忠忱,筆名大我、竹心、豬心。出生于奉天金州(今大連市金州區)三十里堡。1925年入旅順第二中學,因品學兼優榮獲金州遼東育英會獎學金。1929年畢業后進入大連《泰東日報》社任編輯,在該報社十五年間做過政治、經濟、社會、地方、文藝副刊等版面的編務,擔任過編輯人、整理部長、論說委員。1937年以“日本內地視察團”團員身份去日本旅行一個月。1944年,因故被免去編輯人職務。三四十年代,趙恂九曾創作過二十三部中長篇小說,是當時大連一位聞名遐邇的小說家,數量之多為大連作家之冠。其作品主要有《荒郊淚》(誠文信書局出版)、《聲聲慢》(連載于《泰東日報》1940.1.9—1940.9.28)、《故鄉之春》(連載于《泰東日報》1941.4.22—1941.11.19)、《夢斷花殘》(發表《麒麟》1941年創刊號)、《他的懺悔》(連載《泰東日報》1934.6.19—1934.11.23)、《水中緣》(連載《泰東日報》1932.7.9—1932.12.6)、《海濱》《芳亭》《如此年華》《夢逝》《情系云山》《雨過天晴》《風暴風狂》《鸞飄鳳泊》(實業洋行出版部)、《春夢》(誠文信書局康德九年出版),等等。日本投降后,趙恂九于1946年創建金縣第二初級中學,任校長,第二年被免職。后任普蘭店國民黨縣師資訓練班教育長。國民黨吉林省長梁華盛委任他為《吉林日報》副刊編輯。吉林解放后,他曾在鶴崗煤礦做文化教員。1950年回鄉。1952年被判刑15年,在獄中他創作了《監獄之花》。1968年在泰來勞改農場病故。
爵青(1917—1962),吉林長春人,本名劉佩,曾用筆名爵青、劉爵青、劉寧、可欽、遼丁等,偽滿洲國時期著名作家,“藝文志”同人,被稱為“鬼才”。從事文學寫作,以小說寫作著稱,也兼有詩歌寫作、文學評論寫作。幼年就讀于日本公學堂。1933年畢業于長春交通學校后進入沈陽奉天美術學校,與成玄、金音創辦《冷霧周刊》,倡導唯美主義藝術和象征化朦朧詩。1935年美專畢業后在滿鐵哈爾濱鐵路局、佳木斯市公署等處做事。30年代末、40年代初,先后擔任“滿日文化協會”勤務、“滿洲文藝家協會”委員、“滿洲文藝家協會”審查第二部和企畫部部員等偽職。1942年11月作為偽“滿洲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日本召開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其長篇小說《黃金的窄門》獲第一次“大東亞文學賞”次賞,1944年作為偽“滿洲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第三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偽滿洲國時期出版的作品有:1938年被列入“城島文庫”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群像》;1941年藝文書房出版的中短篇小說集《歐陽家的人們》,并獲第七次“盛京文藝賞”;1943年藝文書房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歸鄉》;另有長篇小說《黃金的窄門》獲第一次“大東亞文學者大會”次賞,《青服的民族》和《麥》,《麥》獲第二次“‘文話會’作品賞”。解放后供職于吉林大學。爵青翻譯《人類的故事》(1941年滿日文化協會出版)、《菊里夫人傳》(1943年藝文書房出版,與吟梅合譯)。
石軍(1912—1950),原名王世浚,遼寧普蘭店人。筆名世浚、秦渭、玫泉、聞遷、文泉、石軍、飛血、老命、季梁。1928年考入旅順師范學堂,1932年畢業,任三十里堡農村小學教員及普蘭店公學堂教員。日偽時期歷任偽岫巖縣公署行政科長、偽綏濱縣公署庶務科長,滿洲文藝家協會會員、大東亞聯絡部副部長,第三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偽滿洲國作家代表團代表。1930年開始寫作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批評等,其中以小說成績最為突出。他早期為“響濤社”和“作風社”成員之一,當時偽滿洲國著名的雜志《明明》《藝文志》《文選》《新青年》等均刊載過他的小說,石軍是一名非常高產的作家,1937年時已經發表小說三四十篇,字數不下五十萬?!顿€徒》是石軍小說創作的一個轉折點,標志著他告別了之前“迷醉于葉靈鳳、章衣萍、張資平、穆時英者流的肉麻的戀愛小說,而有意模仿他們的技巧”而轉向“盲目地對大地主和資本家做著近于調笑版的攻訐和侮辱”①的小說寫作,即他開始暴露偽滿洲國現實生活的陰暗面,寫他認為可憐的人物,小說取材大多來自偽滿洲國農村,運用大量的農村俚語,生動地刻畫現實生活,但僅限于表面描寫,缺乏一定的深度,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沒有“刺穿現實的‘里面’”②。石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邊城集》,其短篇小說集《暴風雨》1938年由城島文庫出版,長篇小說《沃土》1941年10月由滿日文化協會出版,還著有長篇《新部落》最初刊載在《藝文志》〔1940.1(6).113-203〕,后由大地圖書公司出版,其小說集《麥秋》作為“作風文藝叢書”剛剛出版就被警察廳銷毀,長篇小說《橋》連載《藝文志》(1943 年3期),他還著有中短篇小說《隱疚》《脫軌的列車》《牽?;ā返?。1945年解放后歸鄉,一度做大連《新生時報》編輯、大連工業廳主任秘書,1950年逝世。
羅麥(1920.9.20—1976.9.20),現代女作家。原名左希賢,曾用筆名左蒂、左憶。生于沈陽市郊溝子沿村。1937年畢業于沈陽藥劑師范??茖W校。翌年因家境貧困出外謀生,先后當過雇員、校對、記者、編輯。1942年開始寫作,發表短篇小說《柳琦》(長春《麒麟》雜志)。1943年主編《女作家創作選》,1945年編輯《婦女生活》,由北平海燕書店出版。1947年和高蘭編輯《東北民報》副刊,發表《東北淪陷區作家群像》和短篇小說《在三等車上》等。1948年在沈陽參加共產黨地下工作,到解放區哈爾濱擔任東北軍區衛生部藥局司藥,并在《生活報》上發表作品。后任《生活報》副刊編輯。1949年任《好孩子》雜志編輯、編輯室主任。1953年任《中國少年報》文藝編輯、文藝組長,并發表作品《玻璃眼睛》《八個小英雄》等。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拔幕蟾锩敝斜黄群χ滤?。主要作品有描寫母女兩代悲慘遭遇的小說《沒有光的星》(1945年,北平新民印書館)和兒童文學作品《小白鴨》(1944年)、《大灰馬》(1944年)。
曲狂夫,北京人,筆名松江散人,狂夫,20年代末期在大連、沈陽的報紙上以曲狂夫的名字發表文學作品,后到哈爾濱,是哈爾濱文壇上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說很多,主要有自費出版的中長篇小說集《哈爾濱的一個女性》(署名曲狂夫,哈爾濱市圖書館藏),其中收錄作品有《夢》《松江潮》《哈爾濱的一個女性》等,其大部分作品均以報刊連載形式出現,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松水紅粉錄》《二少爺》《松江潮》(連載《國際協報》1934.3.1—1934.3.31)、《四小姐》等,中篇小說《佛門罪人》等,短篇小說《松花江上》《長白山下的野火》(連載《國際協報》1936.7.27—1936.8.24)等。
王孟素,1913年生于遼寧省新民縣,原名王尚志,曾用筆名望梅、孟素、顧盈等,“冷霧社”成員。偽滿洲國著名評論家,也有小說、詩歌創作。1934年以夢素為筆名在《滿洲報》《民生晚報》等報刊發表文學評論,1935年引發偽滿洲國“建設文壇”的爭論。1940年其評論集《我的意識》被編入“文選文叢”第三輯,但未能按計劃出版。新中國成立后在國家鐵道部工作。
陳因,1914年生于遼寧撫順,筆名石卒,1933年與秋螢創辦“飄零社”,1934年到北京求學。1937年從北京回沈陽變賣家產與秋螢籌辦“文選刊行會”,創辦文藝刊物《文選》,1944年三十歲的陳因因貧病交加病逝于故鄉。他是偽滿洲國著名作家、評論家,主編《滿洲作家論集》,文學評論有《王乾哥》(評論外文的詩歌)、《青色詩抄》(評論成弦詩集)、《無花的薔薇》(評論小松的小說)、《季季草》(評論山丁的詩集)等。
張我權,1913年生,遼寧營口人。筆名戈禾,“文叢刊行會”同人?!熬拧ひ话恕笔伦兦熬褪菛|北知名作家,主要從事東北鄉土文學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大凌河》等,小說《三遷》刊載《文選》第二期。主編兒童讀物有1945年國民株式會社出版的《游戲的故事》和1945年國民圖書公司出版的《冒險的故事》。
李正中,1921生,吉林伊通人,曾用筆名柯炬、常春藤、韋烽、韋長明、李莫等,朱的丈夫。1941年畢業于長春法政大學。歷任長春《光復報》編輯、國民書店編輯部長兼《東北文學》主編、東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助理員、沈陽石棉制品廠教師。沈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哈爾濱文學院中國現代文學教授兼書法教授、沈陽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楹聯學會理事、沈陽詩詞學會理事。創作以文學、書法為主,兼及詩詞和楹聯。傳略及著作評介輯入《中國文學大辭典》《中國現代文學詞典》。書法作品1939年參加偽滿洲美術展覽書法部獲佳作獎,參加首屆中日書法聯展獲特等獎,并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書法展,獲各等級獎多次。曾在沈陽及黑龍江舉辦《李正中詩書展》,1991年應邀在日本東京展出近期書法作品。作品輯入《沈陽市書法篆刻作品集》《沈陽書林》《當代書法篆刻大觀》《當代書法家詩詞墨跡選》《當代楹聯墨跡大賽選集》《國際現代書法集》。辭條收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著有《寄吾廬詩稿》《行行吟草》(一、二集),中篇小說《鄉懷》,詩集《七月》,短篇小說集《筍》《爐火》,詩集《春天一株草》,散文集《無限之生與無限之旅》等。小說《》獲得《盛京時報》1941年文藝征文二等獎。
吳瑛(1915—1961),女,出生于吉林市,原名吳玉英,筆名瑛子、吳瑛等。畢業于吉林女子中學,1935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過《大同報》外勤記者、偽滿洲帝國通訊社、《斯民》雜志等編輯,主編過不定期文藝刊物《滿洲文藝》。1939年出版短篇小說集《兩極》,獲得“民間文藝賞文學賞”,偽“滿洲文藝家協會”會員。1942年,曾作為偽“滿洲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發表中篇小說《韁花》《墟園》,短篇小說《墜》《欲》《翠紅》《秋天的故事》《六月的蛆》等多篇。1945年光復后,遷居南京,曾在南京市建業區文化館工作,1961年病死。
王秋螢(1914—1995),遼寧撫順人,原名王之平,曾用筆名秋螢、蘇克、舒柯、牛何之、林緩、谷實、孫育、洪荒、黃玄等,解放后主要筆名黃玄。他是偽滿洲國時期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編輯人。1931年與友人組織“飄零社”,借助《撫順民報》出刊《飄零》。1934年進入沈陽《民聲晚報》開始新聞生涯,先后任《大同報》《盛京時報》副刊編輯。1940年與陳因等人組成“文選刊行會”,主編文藝刊物《文選》。1941年長春文叢刊行會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去故集》,1942年文選刊行會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小工車》,1942年大連實業洋行出版他的長篇小說《河流的底層》,1944年編《滿洲新文學史料》由開明圖書公司出版。1944年為躲避日本憲兵隊的跟蹤曾逃到上海,終因路費用盡一個月后又回到沈陽。第二年夏天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審訊幾個小時后被釋放。1984年寫《東北淪陷時期文學概括》一文,是偽滿洲國文壇研究的重要材料。
金小天,生卒年不詳?!皷|北文學研究會”成員,“文選”同人,原名金光耀,筆名小天?!熬拧ひ话恕笔伦兦凹磸氖滦挛膶W批評,1923年3月17日在《盛京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藝術上的民族精神》,1930年6月22日在《盛京時報》發表評論《文學展望》。創作小說、散文。長篇小說《柳枝》(連載《盛京時報》1928.2.11—1928.11.28)、《屈原》(連載《盛京時報》1930.12.2—1931.6.12)、《鸞鳳離魂錄》(未完),另有短篇小說《陶淵明》(連載《盛京時報·神皋雜俎》1930.11.4—1930.11.10)等。1926年4月任《盛京時報》增刊《紫陌》主編。在新文學寫作方面受到穆儒丐的提攜。
白朗(1912—1994),遼寧省沈陽市人,原名劉東蘭,筆名劉莉、白朗、弋白等。1927年肄業于黑龍江省初級女師,1932年參加楊靖宇領導的反滿抗日活動,1933年擔任哈爾濱《國際協報》文藝副刊編輯,主編《文藝周刊》及《兒童》《婦女》等欄目,同年創辦《文藝》周刊。1933年發表短篇小說《只有一條路》《叛逆的兒子》;1934年發表中篇小說《四年間》。1935年—1937年離開東北到上海從事文學創作。1946年任黨報《東北日報》副刊部部長、東北文藝協會出版部副部長和《東北文藝》副主編。1949年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工作者代表大會。1950年在東北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西行散記》,短篇小說集《犧牲》《伊瓦魯河畔》,中篇小說《老夫妻》,記述作家戰地訪問團活動的日記體中篇《我們十四個》。解放后發表了著名中篇小說《為了幸福的明天》,另有長篇小說《在軌道上前進》、短篇小說集《牛四的故事》和《北斗》,散文集《斯大林——世界的光明》《月夜到黎明》,抗聯女烈士傳記《一面光榮的旗幟》,以及特寫集《鍛煉》、長篇傳記《何香凝傳》和《白朗文集》等。
馬尋,1916生于沈陽市朱爾屯,原名馬驤弟,曾用筆名金音、驤弟、湘弟、丁鞏、之耕、司馬進、楸楠、S.D等。1929年與姜靈非、成雪竹于沈陽創辦南郊社,姜靈非負責編務,馬尋負責供稿,《南郊》不定期出版三期后因資金不足而夭折。1933年馬尋與成雪竹、姜靈非組織文學團體“冷霧”社,被當時文學刊物稱為“冷霧派”或“朦朧派”,《冷霧》是以詩歌為主的刊物,時人石卒認為“冷霧”是偽滿洲國詩歌發展的第三個階段。1938年吉林高等師范畢業執教女師。詩歌、戲劇、小說創作均有涉足,最早以詩歌寫作走入文壇。出版詩集《塞外夢》(益智書店1941年版)、《朝花集》(大地圖書公司1943年版),小說集《教群》(五星書林1943年版)、《牧場》(大地圖書公司1943年),長篇小說《明珠夢》連載《新滿洲》月刊,著有劇本《藝人狂夢記》等,新中國成立后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翅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長篇小說《風雨關東》(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年版)等。馬尋是為數不多新中國成立后依然進行文學創作的偽滿洲國時期著名作家。
成弦(1916—1983),遼寧沈陽市人,原名成駿,又名成雪竹,曾用筆名雪竹、成弦、伍未折、未哲、魏則、奈何堂、清道人、刁斗、阿竺、尤年蓮等,“冷霧社”成員,1933年與馬尋等合編詩刊《冷霧》。1934年擔任《鳳凰》《電影新潮》雜志主編。1935年藝專畢業,參加奉天美術家協會。1935年至1941年間,任沈陽《新青年》編輯、編輯主任,并且發表大量抒情詩、小說、散文、劇本,出版詩集《青色詩抄》(1939年,滿日文化協會詩歌叢刊刊行會)。1941年與陳健男編輯《滿洲文藝》,出版詩集《焚桐集》(長春大地圖書公司1944年版)。另有文溯書局出版的散文集《奈何草》,出版年不詳。1942年任《盛京時報》編輯。1946年任《沈陽日報》副總編輯,并編輯文藝周刊《文藝版圖》。建國后創作歷史小說《張作霖演義》。
姜靈非(1914—1942),原名姜琛,筆名倦鴻(早期)、靈非(中期)、未名(后期),“冷霧社”組織者。主持文學刊物《南郊》,另有雪竹、馬尋、高鯤鵬參加。曾任《新青年》《新文化月報》《興滿文化月報》編輯。是偽滿洲國著名的作家,有詩歌、小說等創作。姜靈非生前并沒有文集出版,1942年他病逝后作品由馬尋編輯并結集出版,據馬尋《想念靈非》一文記錄,中短篇小說集《人生劇場》交由藝文書房出版,小說詩文集《一顆落星》擬由五星書林出版。姜靈非具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灰色命運與戰栗的人》連載于《新青年》(未完),另外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新土地》擬交開明書店出版,后不明原因未果。
支援,1919年生,河北省灤平人。原名支振垣,筆名支援、支原。1939年到哈爾濱在郵政管理局工作,1940年—1941年任《濱江日報》文藝副刊編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白藤花》《當》等。
李民,本名王度,1918年12月14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詩人、小說家、電影編劇。曾用筆名林適(時)民、杜白雨、呂奇、王介人等進行文學活動。1935年10月,吉林一中畢業前東渡日本,翌年4月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創作科,專供“文學創作”。1937年7月8日出版日語詩集《新鮮的情感》。1939年1月在東京被捕,后經家人營救被驅逐出境回到家鄉。1939年9月入滿日文化協會,12月入“滿映”,成為“滿映”創作劇本最多的編劇——共有六部劇本搬上銀幕(《龍爭虎斗》《鏡花水月》《瓔珞公主》《娘娘廟》《黑臉賊》與丁明共作)。1943 年6月因受到日本特務的嚴密監視而逃離偽滿洲國。
小梅,1914年生于山東省黃見,少年時到哈爾濱,就讀于法大夜校,現名孫陵,又名孫發生?!熬拧ひ话恕笔伦兒?,在中東路三岔河車站郵局任職,后調入哈爾濱道外十六道街郵局。與著名作家楊朔友好,從事古體詩詞寫作,多發表在哈爾濱《五日畫報》《國際協報》、長春《大同報》等副刊。1935年擔任長春《大同報》編輯,開始新文學創作,代表作有《寶祥哥的勝利》等。1936年秋離開東北,到上海,曾與楊朔、孟十還等作家開設書店?!鞍恕ひ蝗焙笸豆P從戎,著有報告文學《迫聲》《突圍記》,長篇小說《大風雷》一、二部??箲饎倮笕ヅ_灣,先后創作長篇小說《莽原》《覺醒的人》
及《我熟識的三十年代作家》等著作。1983年逝世。
也麗,1902年12月15日生于遼寧省苦蘭店杏樹屯,原名劉云清,曾用筆名瀏溟、鏡海、野藜等。響濤社同人、開拓文藝研究社同人、作風刊行會同人。1923年從旅順師范學堂畢業,曾任小學教師二十多年。業余從事文學創作,詩、散文、小說多發表在大連《泰東日報》《滿洲報》副刊。東北淪陷時期出版小說集《花》和散文集《黃花集》,《黃花集》未能與讀者見面,便被偽警察廳禁止發行,作者受到通緝。1947年,任大連新華中學教務長,1959年被下放農村,1982年恢復原職,1986 年8月15日病逝。
戈壁,1917年生原名申弼,遼寧省蓋縣人,現名申述,曾用戈壁筆名投稿沈陽《新青年》月刊。后考入《華文每日》任編輯,1943年在北平《婦女雜志》任編輯,1944年參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電影制片廠總編室主任。194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離鄉集》。
李季風,偽滿洲國時期著名評論家。評論《光明在前面》發表在《新滿洲》上小說《夜》連載于《新滿洲》。
①②石軍:《我與小說》,《東北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沈陽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頁,第256頁。
作者:陳霞,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玉林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廣西師范大學博士后工作站。
編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玉林師范學院·吳組緗研究(四)
玉林師范學院·魯迅與周作人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為教育部青年項目(編號:15YJC751006)階段性成果
玉林師范學院·偽滿文學研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