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李海龍 李全星[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畢節 551700]
?
你對中國傳統文化知多少——中國傳統文化知識調查問卷分析
⊙王偉李海龍李全星[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畢節551700]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筆者就此在大學生中展開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表現出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烈興趣和求知欲望,但同時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學習方法論問題。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問卷調查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成就燦爛。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不僅關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而且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7日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曾說道:“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此次問卷調查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主題,比較全面地涉及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各個方面,主要運用常識考察的方式來調查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熟悉程度,以此反觀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學習和接受情況,旨在為高校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和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一點參考。
本次調查以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級醫學檢驗專業、影像專業和護理專業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試卷360份,回收360份。本次問卷調查題目共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以選擇題的方式考查,都是單選,共20題;二為開放性調查,也是選擇題,單選1題,多選2題,共3題。
(一)就第一部分來說,有關于文化定義的考查、文化分類的考查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多個方面的考查,以下分述之。
第1題為“奔涌的江流是不是文化?”只有42.5%的學生能選出正確答案,57.5%的學生都選了錯誤的答案。《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一書這樣來表述文化:“文化是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社會,乃至人類自身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這反映出學生對文化的定義不夠了解,對于一些比較重要的常識性知識沒有用心去學習、掌握。第2題考查“傳統美德屬于的文化類型是?”96.67%的學生都選出了正確的答案,但也有3.33%的學生誤選了干擾項制度文化。可見,一些學生在文化類型知識的掌握上不扎實。第3題問“書法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99.17%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的答案。第4題考查“中國主題文化的類型”,90.83%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的選項,9.17%的學生選擇了錯誤選項游牧文化。這一道題的出錯,反映了一些學生文化基本功差,基本文化知識的嚴重缺失。第5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包不包含少數民族文化?”98.33%的學生都能選擇出正確答案。第6題考查“儒家的價值取向”,85.83%的學生選擇了正確選項,道家的崇尚自然和法家的注重功利沒有干擾到學生,但是有14.17%的學生誤將墨家主張的兼愛互利張冠李戴到了儒家頭上。第7題考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95%的學生知道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卻也有5%的學生選擇了錯誤的天人相分選項。第8題考查中國傳統教育中的中國古代教育機構,題目設置相對簡單,問“私學興起于何人?”有25.83%選擇了錯誤的老子選項,74.17%的選擇了正確的孔子選項。中國的教育傳統源遠流長,歷代建有宮、院、堂、館等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有官學與私學相互補充的教育機構。春秋時期,私學興起,孔子是這一時期的著名私學創辦者。初中語文課本里有《論語十則》,高中課本里也有《論語》,且不論歷史上講的孔子,只是憑借語文課文講解時老師對于孔子的教育貢獻介紹,這道題也應該能夠答對。之所以誤選老子,是由于學生只對他們有一個生活時間先后的了解,而對兩人的主要情況有些模糊。第9題問“‘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者是誰”,4.17%選擇了賈誼,13.33%選擇了晁錯,82.50%選擇正確的董仲舒。第10題“玄學是不是儒、釋、道思想的融合?”66.67選擇了正確的是,33.33%選擇錯誤。第9題和第10題是通過思想發展中出現的兩個細節來考查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掌握情況,結果顯示對于這部分學生掌握的并不是很好,反映了學生對相關文化知識的掌握不夠,平時閱讀量太少。第11題設置了三個選項,A佛、B道、C基督,讓學生選出“出自中國本土的宗教”,44.17%都選擇了錯誤的A,選擇C的有1.67%,可見干擾項基督沒有對學生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干擾項佛卻成了同學在選擇中的絆腳石。這里的高誤選率,可能跟同學們自小與《西游記》等影視資料或小說廣泛接觸有關。《西游記》里唐玄奘的和尚形象影響深遠,而如來佛祖也像是中國人,于是就認為佛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實佛教是外來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的印度,相當于中國的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西漢末年,唐代是中國佛教的發展達到鼎盛和成熟時期。所以唐代有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西游記》文本里也說到了西天非大唐本土。而同學們在這里選錯,不但反映出不知道這段歷史,同時也反映了對于《西游記》文本閱讀的缺失或者是沒有精讀。第12題“最典型的封建倫理道德是哪個?”這里設置了四個選項,80%選擇了正確的D“三綱五常”。A寬容和諧、B誠信知報,是明顯的現代思想下的詞匯,對同學的干擾性不大,選擇這兩項的比例分別是2.50%和6.67%。C修己慎獨,這是古人自我修養的原則,而不是典型的封建倫理道德,有10.83%的同學選擇。“三綱五常”指的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理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道題的出錯率高,也顯示了學生們對于古代文化常識掌握的不牢固,概念模糊。13題是問“貴族男子成年后,在禮儀場合需戴什么?”93.33%選擇了正確的選項C冠,冠是貴族通常的頭衣,男子長到20歲時,要舉行加冠之禮,同時起別名,意味著從此成年,可以外出謀事做官了。當時,貴族男子戴冠是一種禮儀規定,不戴則視為非禮與不敬。多數同學對于古代的這一禮儀規定比較熟悉,正答率高。A帽、B巾、D弁,這三個選項的選擇率分別是5%、0.83%和1.67%。A帽錯誤項選擇比率比較高,大概是混淆了古今冠帽之別。14題的設置是考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貴州地方菜所屬哪個菜系?”73.33%選擇的是正確選項D川菜,12.50%選擇了與川菜一樣以辣聞名的A湘菜,還有13.33%選擇了B粵菜,0.83%選了C蘇菜。由于地域、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差異的客觀存在,中國傳統飲食包含了多種風格各異的飲食文化圈。長期以來,有北人喜吃蔥蒜、蜀湘愛食酸辣、粵人好淡食、江浙愛吃甜食的習俗,在此基礎上在清代初期時形成了魯、川、粵、蘇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和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八大菜系”。貴州接壤四川,也毗鄰湖南,而川湘兩個菜系又都具有辣的特性,所以這里設了湘菜作為干擾項。學生如果對川菜和湘菜的特性再多一些了解,也能排除干擾項,選出正確的來。因為除了辣以外,川菜還重麻,而湘菜偏重酸,從這里可以看出,貴州地方菜應屬川菜系而非湘菜系。粵菜和蘇菜與貴州地方菜差別非常大,這兩項本不具有相對高的干擾作用,但是學生選擇粵菜的比重較大,甚至超高了特設干擾項的湘菜,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學生們的視域窄,不知道粵菜具有什么特性,在不確定結果的情形下,隨意選擇了。15題問“中國傳統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是什么?”這個題設置了三個選項,A土木、B石材、C鋼材,90%的學生選擇了正確的A土木,5.83%選了B,還有4.17%選了C。在這個題目中,C鋼材是現代社會的主要建筑材料,干擾性不強,B石材具有一定的干擾性,在現代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筑里很多都能看到石材的影子,這影響了學生們的判斷。其實,中國建筑是指以框架式木結構單體建筑和中軸線布局的群體建筑為基本特征,結合夯土、磚石工程的建筑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在單體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木構框架結構,這種建筑體系明顯有別于西方的磚石架構體系。所以說,中國的傳統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是土木,而西方的才是磚石。這一點在古代文獻里也多有驗證,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興土木之役,以為通宮玉清昭應之建。”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七回:“靈王既歸,恥其無功,乃大興土木,欲以物力制度,夸示諸侯。”這里“大興土木”說的是奸臣、昏君不顧勞民傷財,而大肆興建宮殿、住宅或園林等。簡而言之,在中國文學里,有“大興土木”這個詞用來形容古代君臣在建設上的奢侈浪費,而無“大興磚石”抑或其他詞語。所以,如果同學們能聯想到這個詞語,也不會在這道題上出錯。16和17題都是考查的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古代文學知識,其中16題問“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哪部書?”預設了四個選項,A《全唐詩》、B《詩品》、C《玉臺新詠》和D《詩經》。《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初中學過的一個語文知識點。《詩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論專著,南朝梁·鐘嶸撰寫,不是詩歌集;《玉臺新詠》是公元六世紀編成的一部上繼《詩經》下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南朝梁·徐陵所編;《全唐詩》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彭定求等十人奉敕編校,“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調查結果是90%選擇正確的《詩經》,7.5%選了《全唐詩》,0.83%選了《詩品》,1.67%選了《玉臺新詠》。17題問“誰是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四個選項依次是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蘇軾。這四個人都是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人,而且都是北宋時人,所以正確答案之外的三個選項都具有一定的干擾性。只有40%的學生選擇了D,選擇C的比率是34.17%,選A和B的比率分別是16.67%和9.17%。這道題涉及了兩個知識點:一是唐宋八大家,一是北宋四大書法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以散文著稱的八位文學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北宋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人。通過問卷上的選擇結果可知,這八個人中,學生對于曾鞏比較陌生,所以選他的比率最低。其他三個按照在語文和歷史上的綜合知名度來說,依次是蘇軾、王安石和歐陽修,而學生的選擇比率的排列也是這個次序。北宋的四大書法家是米芾、蘇軾、黃庭堅和蔡襄。據此可以推知,學生對于唐宋八大家比較熟悉,而對北宋的四大書法家知之甚少。從此處也反映了前面問卷中反映的問題,就是學生文化知識缺失。第18題問“中醫治療是不是主要以針灸和中藥為主要‘器用’?”90.83%的學生都選擇正確的選項,9.17%選擇錯誤,有同學在這道關于醫學的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問題上摔倒,也許與這次調查的對象都是大專一年級的新生有關。第19題是與第8題一個類型的問題,問“中國科舉制度始于什么朝代?”有三個選項,A漢朝、B隋朝、C唐朝。有30.83%都選擇了錯誤的C選項,11.67%選了漢朝,正確的選擇占57.5%。中國的科舉制度開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與漢朝沒有關系。選擇唐朝的同學是時間概念模糊,而選了漢朝的則是對于科舉制度并不了解。20題是一道歷史概念較強的題目,問“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始于什么事件?”正答率不足一半,32.5%選擇了B辛亥革命,19.17%選了D抗日戰爭,還有3.33%選了北伐戰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始于五四運動。這道題更是充分顯示了學生歷史文化知識的淺而少。
(二)第二部分是開放性調查,調查當代大學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途徑和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以下詳述之。
第1題,你喜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根據統計,回收問卷360份,有360位同學都選擇了喜歡。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烈的興趣,有希望獲得相關知識的欲望。第2題,是一道多選題,你以前是從哪些渠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348位同學有選擇電視,204位同學有選擇書刊。從這兩個選項選擇數量的差異可以知道,相比于紙質媒介,學生們接觸數字媒介的時間更多,意愿更強。有225名學生選擇了課堂,這說明360名被調查者中有135人都認為自己沒有從課堂中獲得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在入大學之前的多年學習中,主要是語文和歷史學科涉及一定量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從理論上來說,課堂是所有學生獲得相關文化知識的一個途徑。所以,據此反觀調查結果,一部分學生在知識接受的態度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選擇課外活動的有141,說明這部分同學在平時的課外活動中也學習了知識,但是這部分同學的數量不是很多,也反映了在過去的生活學習中能夠主動獲取知識的同學比例不高。第3題,你想通過什么形式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道題目預設了四個選項,分別是經典誦讀、學術講座、課堂開設和社會調查。選擇社會調查的人數最多,有225人,占到了被調查人數的62.5%,選擇這個選項說明學生希望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知識的愿望比較強烈。選擇經典誦讀的有180人,恰好是總人數的一半,反映了有相當多的學生對于誦讀經典并不反感,也希望能從中學習知識。選擇學術講座的是171人,接近被調查人數的二分之一。選了課堂開設的人數最少,是162人。這反映了有一半多的學生希望用課堂開設以外的方式來獲得相關知識。結合其上的第2題的結果來看,有些學生在課堂中涉及的知識不能掌握的情況下,想要通過其他途徑取得知識,這不僅顯示了部分學生的不踏實,而且我們教師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此次問卷借對中國傳統文化諸多方面的調查,可以比較真實地了解到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態度、儲備情況以及希望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和途徑。
(一)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態度和他們的知識儲備情況。對于喜不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這個問題,大家都選擇了喜歡,說明當代大學生認可中國傳統文化,也喜歡中國傳統文化,也說明我們以后開展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具有廣泛的學生基礎。對奔涌的江流是不是文化的考查,超過一半的學生錯誤的選擇,說明學生基本概念模糊。對于儒家價值取向的考查,大家都沒有選擇自然或者功利,說明大學生們知道儒家的價值取向是積極向上的。在對于老子和孔子的考查中,同學們錯誤的選擇反映了對先秦著名人物的掌握不足。對于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和北宋四大書法家的考查,說明大家對中國文學知識掌握得非常不夠。《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是文學史上的重點,同時也是語文學習的重點。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的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也是文學史和語文課上的基本問題。在歷史知識方面的錯誤選擇,也反映了學生基本歷史知識的欠缺。中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朝,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學生能夠選擇正確。對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期,不到二分之一的學生知道是五四運動。在文化常識方面,調查中問到中國出自本土的宗教,接近一半的學生錯誤的選擇了佛教。問到玄學與儒、釋、道的關系時,正答率也不高。問到最典型的封建倫理道德,也有一大部分學生選擇錯誤。說明了學生文化常識不夠,也反映了他們閱讀量低。中國古代文學知識的缺失,歷史知識的模糊,文化常識的空白,是值得憂慮的問題。這恐怕是當今社會形勢下,人們不喜閱讀,崇尚現實的一個折影。
(二)調查反映,學生在以前的學習生活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對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一些了解,但了解不深,不仔細,又多停留在表面上。這主要是因為渠道雖然多樣,但是沒有哪一種渠道能真正讓學生走近中國傳統文化,渠道吸引力不夠。學生也沒有積極主動地去通過這些渠道學習、記憶一定的文化知識。你想通過什么形式更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結果反映,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學生更愿意以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比如社會調查,說明已經是大學生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為強烈的主體性要求,老師如何在滿足學生主體性要求的前提下,在其中做好主導是關鍵,是命脈。調查表明,學生也愿意以經典誦讀、學術講座和課堂開設的形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大專院校,開設學術講座是必須也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講座的形式、內容以及接受者的情況,這樣才能讓講座真正起到相應的作用。經典誦讀,關鍵要明確哪些是適合學生的經典,怎樣誦讀經典。課堂開設,是要確定講什么,怎樣講,并且指導學生怎樣學。這是我們課題組成員以及所有相應學科老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我們一直反復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必須學習、繼承!通過此次調查,我們基本上了解了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和掌握度,并且大致了解到學生愿意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更愿意以什么方式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希望此次調查能有益于畢節醫專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項目,進而助益于日后教學,形成“教學相長”的良好局面。由于筆者初涉調查研究領域,在問卷的某些命題設置之處未免失之周詳,或統計方法有不科學之處,尚企廣大傳統文化專家和愛好者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王偉,碩士,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小說;李海龍,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李全星,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ZC070);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項目之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