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亞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
涉園張氏家族文學研究
⊙酈亞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摘要:深受儒家正統的“士、農、工、商”等級觀念的影響,“耕讀傳家”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士族、農家共同追求的生活范式。海鹽張氏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一,該家族以耕讀傳家,文章理學,代有聞人。張氏子弟在著述、校勘等方面均有顯著貢獻,這些成果是耕讀之家文化積淀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涉園張氏家族文學文學研究
羅時進先生曾撰文論及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學文獻建設,指出清代江南文學文獻建設之發達,其基礎是江南文化家族文學創作的繁榮。海鹽涉園張氏即是江南文化家族中一支賦有文學創造力的隊伍。從北宋的丞相張九成至民國出版界巨擘張元濟,張氏子孫世代耕讀,代不乏人。海鹽張氏始祖為宋丞相、崇國公張九成(1092—1159),祖籍河南開封,后隨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錢塘。元末明初,海鹽張氏的“始遷祖”張留生因躲避兵亂而帶領兒孫從海寧遷至海鹽聞琴里,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漸成為浙西望族。
張元濟的十世祖張奇齡(1582—1638),字符九,號子延,明萬歷癸卯(1603)舉人,為人方正耿介,“一無所干謁”,曾被浙江巡撫劉一徵召主持杭州虎林書院,桃李天下。“云間董太史思白、張院長侗初、徐璽承梅岑皆令子弟從游、執經、問業焉。”著有《鐵庵集》《存笥集》《識大編》《問業紀事》等,與王逸季、韓求仲諸先生齊名。《張氏藝文》存詩十八首,其為子孫定立的家訓被刻于《張氏族譜》卷首,摘錄如下:
張惟赤(1615—1676),原名恒,字侗孩、君常,別號螺浮,張元濟九世祖。順治乙未(1655)進士,累官至工科掌印給事中。螺浮公“性戇直不能容人過,常面折之,使無所容,然無城府,過即坦然”。其性格方正耿直,為官更以直言敢諫著稱。徐世昌《晚晴詩匯》記述“螺浮在諫垣,屢上封事。嘗請停圈占、革廠夫,言人所不敢言,時爭誦其讜直”。在創作上“公得家學淵源,綜貫經史,凡為文,閎博灝演,議論必有根據”。其立朝奏折匯為《入告編》三集各一卷,有順治十八年、康熙五年、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另有嘉慶二十三年玄孫逢泰補刊印本;《張侗孩聯捷新稿》一卷,康熙大白居刊本;《退思軒詩集》一卷,嘉慶四年來孫賜珍寫刊本;詩集存其古體詩十首,近體詩六十三首;另有目錄學著作《拾(涉)園張氏書目》四冊、《持靜齋書目》著錄。文學上的造詣深厚使名士競相與之往來,陽城喬映伍在《退思軒詩集序》中寫道:“君常綺思藻采,賦出天成,名噪長安,鉅卿名公無不欲把臂交歡,恨相見晚。”在詩歌創作上,“讀能挽風頹波蕩之勢,為日霽天青之詠”,被王岱稱作“唐音復作”。
張皓(1640—1709),惟赤長子,字雪渠,號小白,別號亭,“博覽經史,過目成誦”,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后進入成均學習。年少隨父親宦游時“偏交海內賢士、大夫,詩壇文陣角勝爭雄,雖耆宿皆避席”。康熙壬子年(1672)中順天舉人,官至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自朝謁外,惟日讀書取友,發皇見聞。”然所處多為閑職,亭公的才學難以在仕
吾宗張氏,世業耕讀;愿我子孫,善守勿替;
匪學何立,匪書何習;繼之以勤,圣賢可及。
此家訓不僅勉勵張氏子孫耕讀不輟,對“學”與“書”也頗加重視,由此可見,海鹽張氏耕讀傳家的思想淵源,也為張氏子孫在著述、校勘、藏書等領域奠定了家學基礎。
涉園,位于海鹽縣城南門外的烏衣村,原是張奇齡晚年退居時的讀書廬,處所題名為“大白居”,后經子孫多加拓建修葺,“林泉臺榭為一邑之勝,歷康、雍、乾、嘉四朝修葺不廢”。因藏書眾多,加之水榭樓臺之勝,吸引了眾多文人慕名游訪題詠,更有學者前往涉園借書,校勘書籍。乾嘉時期,記錄涉園交游盛況的文獻主要有張鶴徵輯《涉園題詠》、張元濟輯《涉園題詠續編》、吳騫輯《涉園修鍥集》等。張惟赤后更名為“涉園”,取自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寄寓了主人避世超俗的隱逸思想,也契合了海鹽張氏“代有隱德”的家族傳統。涉園也是張氏子弟進行文學創作的重要場地。是以,筆者將海鹽張氏在文學創作、學術著述等領域取得突出成就者統稱為涉園張氏子弟。途上展露,而其子芳湄任職農部之時,仍以“清、慎、勤”三字多加告誡。王鴻緒在《橫云山人集》中共有六首《題同年張亭小像》,細致傳神地勾勒出亭公的風姿。著有《名家詩鈔》《賦閑樓詩集》一卷,嘉慶四年來孫賜珍寫刊本,詩集收錄古體詩十九首、今體詩五十五首。琴水蔣伊為其詩集作序,頗多溢美之詞。歸鄉后的生活“孝友順祥、家庭雍穆。諸子孫皆束身力學,蔚為聞人。遇鄉黨備有恩義。歲儉哺以糜粥,疾病療以藥餌。他若掩骨埋、除道成梁之舉率身先之,不少倦”,其德行令人稱道。
張芳湄(1665—1730),皓次子,字葭士,號象賢,別號谷,“少秉庭訓,持躬謹約。稍長為制舉,文雅有法度”。康熙丁卯(1687)拔貢,甲申(1704)仕戶部江南司主事,后官至刑部江西司郎中,為官時“事無巨細,無稍懈”。督理寶泉局能“剔弊振弛,苞苴屏絕”,廉潔奉公深受當地百姓愛戴。“賦性恬退”,喜藏書,工詩文,晚居涉園。“公晚歲屏跡其中,栽花、蒔竹、疊石、疏泉,暇則邀予叔父宋齋公楊晚研、查初白諸前輩一觴一詠,極林泉之樂。”不與外事,讀書著述以終。著《谷詩選》《涉園叢刻》本,共存詩二十二首。
張宗松(1690—1760),芳湄三子,后繼芳溶為嗣次子,字青在,一字楚良,號寒坪,又號蠖廬,國學生。“性耽吟詠,與馬墨麟、朱笠亭諸先生相友善。”年少時以佳句“隔水一牛橫笛去,盤云雙鴿帶鈴歸……家富藏書,凡圖書彝鼎之屬鑒別最精”得給諫楊性夫賞識并以女妻之。著有《寒坪詩鈔》《捫腹齋詩鈔》四卷,孫保增等刊本,李時沛序云“述志秋懷乃漢魏之遺響,詠丁香梅花著作沉郁頓挫……”揭露了其詩真性情的特征。據黃燮清《國朝詞綜補》記載,張宗松另有《捫腹齋詞(詩馀)》。在詩歌創作方面,張氏兄弟間互相切磋唱和感懷,多有佳作。如張宗松《雨巖弟偕同年三人入都應試賦詩送行兼以自感》等,《張氏藝文》存詩六首。
張載華(1718—1784),芳湄九子,字佩兼,號芷齋,別屬觀樂生、烏衣村農、寄林居士,貢生。“張氏園(涉園)之東,相隔不數武,中田有廬,是為芷齋先生所居。”林木蓊郁的郊外為芷齋先生提供了恬適清幽的創作環境。著有《寄林殘編》,《張氏藝文》存詩五首。先生獨愛讀書飲酒,曾對人說:“近日有快事二:三伏曝書數十日不遇疾風暴雨;檢酒庫得數年前所遺舊一。”其對書與酒的熱忱可見一斑。“春秋佳日,攜群從及里中名士彈琴賦詩評述讀畫”,十分風雅。不同于其兄含廣先生一意讀書,張載華善于治家之道,“先生有田三百畝,治家有程度”。時人贊其“他若開園前河溉田數千頃,筑馬路便行人之達于郭門者,先生固不以風雅廢經世務也”。
涉園張氏能獲得“世代書香”之美譽,這與張氏子弟在學術、文學及藏書刻書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與此同時,秀麗的涉園風光也為子弟提供了讀書、藏書、交友的平臺。涉園張氏文學著述薈萃,通過對現有資料的梳理研究,有助于全面細致深入地研究海鹽張氏家族文化與文學,進一步總結家族傳統與主體特征,探討家族文學作品的異同及繼承關系。
參考文獻:
[1]羅時進.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學文獻建設[J].文學史話,2009(3).
[3](清)誥敕中憲大夫工科掌印給事中螺浮張公暨配陳忝人合葬墓志銘[O].涉園叢刻本.
[5](清)李蔚.退思軒詩集序[O].涉園叢刻本.
[6](清)王岱.退思軒詩集序[O].涉園叢刻本.
[8](清)陳世倌.誥授中大夫刑部江西司郎中谷張君暨配鄭淑人陳淑人合葬墓志銘[O].涉園叢刻本.
[10](清)陸以謙.太學含廣先生墓志銘[O].涉園叢刻本.
作者:酈亞男,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專業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