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琴 白希男 (吉林省延吉市文化館 133000)
試論新時期文化館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劉元琴白希男(吉林省延吉市文化館133000)
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是當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中心。文化館在文化藝術方面具有綜合性、普及性、社會性和服務性的功能。為此,文化館工作的開展將會關系到文化館作用的發揮。在文中就新時期文化館工作所應該遵循的原則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文化館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借鑒。
文化館;工作原則;理念
文化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它的宣傳輻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必須時刻以自己出色的工作成績向社會展現自己存在的價值。那么要想實現這些價值,更好的服務于人民,文化館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下面結合具體的工作實踐,分四個方面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公共服務的免費化,不是政府的恩賜,而是納稅人權利的一次回歸。溫德爾說,稅是我們為一個文明社會而支付的東西,公眾本就該在絕大多數公共服務上享受到免費的福利。公共服務是由稅收支撐,公共服務應確立“免費是原則、收費是例外”理念:免費應成為一種原則,不得已而例外收費時應向公眾說明收費的理由。文化館提供的文化服務,之所以區別于市場提供的文化服務,就在于它的免費原則。無論你有錢沒錢,都可以享受文化館的服務。文化館的資源,包括設施、人員,都是公共資源,應該無條件地為當地百姓提供服務,否則就是假公濟私。
近年來,我市的文化館設施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目前從總體上說,還是比較短缺的,即使全部用于公共文化服務,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因此,在正常情況下,文化館是不可能有富余的館舍設施可以用來搞商業性的文化經營活動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盡量把現有各種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盤活,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益的最大化,同時,還積極爭取國家政府重視支持,不斷增加財政投入,努力加快事業建設,以適應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因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當地群眾的普遍贊譽。
作為公共文化的服務者,我們必須具有很強的服務意識。我們花的是老百姓的錢,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們的服務必須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老百姓的滿意度是衡量我們工作的唯一標準。
群文工作非常辛苦,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好的社會評價。但一年下來,究竟我們的工作做得怎么樣?有的地方和單位,活動搞得不少,這個獎、那個獎也拿了不少,但社會評價、群眾評價卻并不那么高。什么原因?我認為工作的指導思想上缺乏“服務”的理念是重要原因。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始終堅持服務意識,明確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于,經濟發展主要靠數字說明問題,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主要靠人們的體驗、靠感受。設施多,活動多,老百姓仍然感覺不到有多少實惠,仍然體驗不到文化享受,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工作就很難得到認同。
文化館不同于一般文化娛樂場所,要充分發揮在本地區社會文化中的主導作用,公共文化服務是社會進步的象征,是民族文化成果的代表,是主流文化的精華,要堅持滿足、引導和提高的有機統一。針對群眾多樣的文化需求,既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務的普及,又要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既要保證基層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又要體現文化藝術的人文精神內涵,在娛樂中引導,在引導中滿足,在滿足中提高,真正發揮公共文化產品服務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積極作用。
在文化市場不斷繁榮,社會文化熱不斷升溫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滿足于一般化的活動,而要發揮我們公辦文化的主導作用,去千方百計搞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引導健康文化消費的開創性活動。每一項文化活動,如果想取得較好效果,需要從發起、倡議、策劃、設計開始,其功能就應該具體到符合公共服務的某些指標。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欣賞需求絕非一味地滿足其低層次的要求,而是要在適應一般群眾的文化水平、欣賞習慣、興趣愛好的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漸提升群眾的文化品位和欣賞水平。要結合當地的傳統節日和民俗風情,選擇能體現優良傳統或時代精神的、健康文明的文藝活動,在豐富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其審美能力,增強其抵制不健康文化的能力。群眾的文化興趣、愛好、欣賞習慣是培養出來的,文化水平也是逐漸被提升起來的。
群眾文化的特點是廣大群眾的主動參與性,因此我們文化館在開展工作時,要確立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群眾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強化群眾的主體性,保證群眾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發揮其能動性和創造性,要讓他們具有發言權和決定權。而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就是要釋放與回歸群眾的文化權利,讓最廣大的群眾獲得接受一切文化信息的機會,進而掌握并運用文化權利,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服務創設契機。
反觀時下一些文化館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我們不難發現那些組織型的競技性群眾文化活動,由于質量要求較高,差不多已被文化館員工所包攬,而一般群眾則難見蹤影。因此,這些所謂的群眾文化活動,其實不是真正群眾參加的文化活動,而是文化館員工自己的文化活動;不是一般群眾學習交流的平臺,而是文化館員工自我競技的“秀場”。為了確保群眾在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們從群眾的文化生活實際出發,開展了符合群眾需要的切實可行的文化活動,我們把工作的舞臺鎖定在社區和農村的廣闊天地大舞臺上。通過我們的工作,激發起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使他們從被動到主動,從欣賞者和觀眾變成文化活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參與者。廣大業余文藝骨干蘊藏著極大的積極性,我們精心組織各種門類的群眾文藝社團,派出有較強組織能力、較強業務專長、具有奉獻精神的干部去組織和管理,培訓業余文藝骨干、繁榮群眾業余創作、組織群眾文化活動、輔導基層文化工作,堅決杜絕了喧賓奪主的現象,出色地完成了各種文藝宣傳任務。近年來我們主辦及承辦的“金達萊之夏”廣場群眾文化活動、三節下鄉、圖洽會、北交會、省運會等都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的熱情和范圍,讓人民群眾有機會走上舞臺秀場,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
以上是我們立足本地地域文化特征,在具體的群文工作中所做的一些嘗試和探索。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曾指出:文藝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文藝要在普及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文化館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它的宣傳輻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們要想更好的服務于人民,就必須遵循以上原則,才能真正為繁榮新時代的社會主義文藝,建設和諧延邊做出我們的應有貢獻!